2014-03-13 10:42 来源:昌都报 点击:0
察雅县吉塘镇立体农业示范基地里,来自陕西的果树种植技术员正在为当地农牧民群众讲解果树剪枝技术。 初夏时节,记者驱车来到位于214国道的察雅县吉塘镇。尚在路口,便见两山之间的吉塘镇绿意葱翠。随着车辆的前行,村民房前屋后栽种的各类果树纷至沓来,让人目不暇接。在总面积1000多亩的立体农业示范基地里,一眼望不见边的果树更是枝繁叶茂,艳阳之下舒展着无限生机,当地群众的安乐与富足也于其中一览无遗。 立体农业 多重收益 花期刚过不久,示范基地里十几位农牧民妇女便忙碌地穿梭在果树之间,用剪刀打理枝头上还未成型的幼果,确保日后挂果疏密适当。见到有人收割果树下茂密的杂草,一打听才知道是专门种来喂养园里藏鸡、藏猪的饲草;不远处还有今年才种下的果树苗,行间套种豌豆、土豆等蔬菜,这样一来在果树挂果的前3年里也不愁土地没收益了;除此之外,果园的另一边还有鸡舍和猪圈,家畜的粪便为果树和蔬菜生长提供了上好的农家肥,可谓一举多得。 农业基地的负责人马有赢告诉记者,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充分利用种植空间,对果树、蔬菜、饲草进行混合套种,实现多重收益,是立体农业的最大特色。一来集约经营了土地,实现了技术、劳力的整体综合效益,提高资源利用率;二来减少了化肥、农药使用量,实现农业环境和生态环境的“双赢”。一旁的吉塘镇镇长布嘎向记者介绍,通过几年的产业结构调整,吉塘镇的果树种植面积已经达到1027亩,不少吉塘镇老百姓吃上了新式的“水果饭”,参与种植协会的群众达到160户、904人,人均年收入超过4000元。 吉塘镇产业结构调整能有如今的成绩,转变群众传统观念是关键一步。 早在1999年,吉塘镇便开始探索产业结构调整路子。海拔3300米、光照充足,典型干热河谷气候,青稞产量未必很高,却是适宜苹果、桃、梨等水果生长的“小天堂”。但“种青稞,还是种果树?”着手产业转型之时,在世代以种粮为生的吉塘人心里,这个问题不由得打了好几个转。“光种苹果,去哪吃糌粑呢?” 面对村民的层层疑惑和顾虑,2002年,通过引进和扶持,种植专业户马有赢来到吉塘镇,并以“公司+支部+协会+农户”的模式成立了种植养殖公司,以租地形式开辟了200亩种植园,一方面通过租用土地向群众支付租金,另一方面引导群众到种植基地打工,挣工资、学技术。如此一年下来,入伙的群众收入比种植青稞高了两三倍,大伙自然觉得满意,但令大家没想到的是,真正的好事还在后头。 “水果卖了钱,糌粑随便吃!” 几年后,果树陆续挂果,各种水果相继上市。因为生长条件好,加之不打农药、绿色无污染,以及便捷的交通优势,拥有优异品质的吉塘水果一经推出,便受到市场的热烈追捧,丰厚的经济效益随之而来。同样1亩土地,种植青稞只能收入五、六百元,种水果却能挣到三、四千元,6到7倍的经济收入差异实实在在,让群众看到了经济林木的真正价值,大伙的积极性愈发高涨,越来越多的农牧民陆续加入到果园种植工作当中。 在种植养殖基地,记者遇到了登多夫妇,作为当年第一批把土地出租给公司,同时到果园里打工的吉塘群众,登多夫妇如今已成了基地里的熟练技术工人。登多告诉记者,包括土地租金和在果园打工,他们夫妻二人一年可以收入2万多元,比当年种庄稼翻了7倍还多,而且这些年,他俩在农业基地里学到了果树种植、家畜养殖等技术,为自己将来发展立体农业经济打下了基础。 吉塘镇党委书记曲嘎向记者介绍,今年吉塘镇除了将继续扩大果树种植面积外,同时还将组织群众以土地入股形式加入公司,按亩产收益50%进行分红,使群众享受到更多收益。对于今后吉塘的产业发展之路,曲嘎表示,发动群众自己创办立体种植养殖基地是吉塘产业发展的远景目标,同时进一步扩大规模,力争使全镇果林经济发展到2800亩。“等明年吉塘到昌都的道路进一步改善,我们还计划把吉塘发展成观光农业镇!”
(责编:小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