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新闻中心>昌都新闻>

情驻三江建新功 ——武警某部昌都驻训纪实

2016-05-05 16:23 来源:西藏日报 点击:0

这是一支骁勇善战的部队,守南粤、定荆楚、戍边陲;

这是一支作风优良的部队,听党话、解民忧、守铁律;

这是一支英雄辈出的部队,育忠魂、砥利刃、扬虎威……

2015年春夏之交,根据上级命令,武警某部千余名官兵、百余台车辆,连续奋战7天7夜,途经8省32市,跋涉3600多公里,安全顺利抵达海拔3250米的“藏东明珠”昌都市开展驻训工作。

驻训以来,无论是焕发新姿的昌都城区,还是在冰封千里的邦达机场;无论是在巡逻执勤的大街小巷,还是在处突维稳的战斗现场,到处都能见到武警某部官兵的身影。他们的脸变得愈加黝黑,臂膀变得愈加结实,体格变得愈加强壮。

他们用火热年轻的生命,一次次完成党和人民赋予的神圣使命,划出一道道闪光的轨迹;他们用热血青春的身躯,历经无数次的摔打和拼搏,铸就一个个忠诚的军魂;他们用朴实深沉的情感,全情投入为驻地群众排忧解难,培育出一朵朵绚丽夺目的民族团结之花,用一次次超越生命极限的行动谱写着一曲曲守边固陲、军民鱼水情、民族团结的忠诚赞歌。

任务如山敢担当。刚到昌都驻训不久,“4·25”地震发生了,驻守卡若区的该部官兵第一时间备勤增援,捐款捐物,心系灾区群众安危。

自治区成立50周年大庆活动,部队官兵始终吃住在一线、备战在一线,连续奋战60多个日日夜夜,以超常态的使命担当确保了大庆圆满顺利。

驻守邦达机场的该部官兵平均每天查验人员900余名、车辆500余台、包裹2000余个,保证了全年1000余次飞行安全无事故。

214国道的浪拉山海拔4572米,垂直落差1500米,60余道回弯,官兵们每天不知要往返多少个来回,但他们始终坚持安全第一,百日安全竞赛活动和“三有、三责”群众性创安活动持续开展,部队安全发展的基础日益加强。

一次次风雨无阻的坚守、一幕幕紧张备战的画面,彰显了使命担当,彰显了过硬作风,赢得了党和人民的高度赞誉。

壮志凌云不言苦。部队官兵所面对的不仅仅是各种艰巨的任务,更要面对来自于“世界屋脊”的极端恶劣环境。

高寒、缺氧、风沙,部队全部基层单位都驻守在海拔3500米以上的地区,甚至有一个驻点在4300米以上。官兵们有的面色发青、嘴唇发紫,有的头发变稀、指甲灰紫,有的双眼通红、心跳如鼓……但是,官兵们叫响了“缺氧气不缺士气、海拔高标准更高、条件苦不怕艰苦”的口号,把艰苦当作荣誉,把使命当作生命,靠传统弘扬志气、靠任务锤炼虎气、靠训练提振士气,在一步一喘、一招一式的艰难磨砺,积蓄起了当好压舱石、稳定器的底气和力量。

哪里的群众有困难,官兵就会第一时间出现在哪里;哪里有危险,哪里就会有官兵的身影。一年来,该部坚持把党的温暖带进雪域高原,把豫州大地“容济天下”的精神融入康巴腹地,把鱼水深情播洒到三江源头,抢救伤病员、慰问贫困户、资助大学生、收割青稞、义务献血、环境整治……

危难时刻见真情。“你们真是我们的亲人啊!”一连的会议室里,益青乡王大哥向陈清连长献上了圣洁的哈达。

2015年5月20日凌晨3时左右,“武警同志,我母亲突发心脏病,求求你们救救我母亲!”看到来人心急如焚,执勤哨兵来不及多想,迅速向上级报告。连长陈清得知情况后,立即安排士兵刘晓前往距离驻地10公里的益青乡。到达王大哥家中时,他母亲已经处于昏迷状态,刘晓来不及多想,迅速背起大妈赶回驻地军医室,由于高原反应,刘晓放下病人的同时也累倒了。军医迅速对王大哥的母亲进行救治,由于送来及时,病人得到及时救治,在军医连续值守11个小时后,大妈终于醒来了。

永不断茬的“亲情”。滂沱大雨中,即将换防的该部政委王道灿在得知下加卡村早年丧夫并育有3子的四朗卓玛家仅靠政府困难救济金度日后,带着药品、大米、面粉、食用油等生活用品,来到她家看望。王道灿紧握着她的手讲到:“大姐,以后我们就是亲戚了,这5000块钱您拿着用!”四朗卓玛看着武警官兵离去,感激的眼泪顺着脸庞流了下来。

2016年春节、藏历新年前夕,武警某部医疗小分队来到西藏昌都市加卡村开展警民共建义诊活动。细心的询问、精湛的医术、反复地叮嘱让藏族同胞的心在雪域高原温暖如春。闻讯赶来的村民们不停地向军医们询问自己的病情。军医们则热情地接待了每一名前来就诊的患者,详细了解病史,仔细进行体格检查,制订出个体化、合理化治疗方案,对其发放药品,指导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