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新闻中心>西藏新闻>

点燃“心灯” 照亮前行路 —西藏自治区监狱锤炼过硬作风提升工作效能

2023-12-18 09:18 来源:中国西藏新闻网 点击:0

女民警高江华办公桌里有“宝贝”,这是西藏自治区监狱民警们都知道的事。

一封又一封感谢信,有的纸张皱皱巴巴、有的字迹歪歪扭扭、有的语句不通顺……满满一抽屉,她全都认真折叠好,保存着。

“从收到第一封服刑人员的感谢信开始,我突然明白了这份工作的意义。”看着一封封感谢信,高江华感慨万千。

高墙之内,既是服刑改造之所,也是走向新生之地。

监狱作为国家的刑罚执行机关,承担着正确执行刑罚、惩罚和改造罪犯、预防和减少犯罪的重要任务。提升监狱教育改造质量,让罪犯从入监开始就走好服刑改造、回归社会的每一步,监狱民警的过硬作风是保障。

全区改进作风狠抓落实工作开展以来,西藏自治区监狱以促民警业务能力提升、强服刑人员技能教育培训为“突破口”,转作风、树新风、求实效。

如今,西藏自治区监狱的民警们坐办公室的时间少了,留在监区交心谈心的多了;安于现状的少了,加强学习、提升能力的多了;抱怨困难、逃避问题的少了,迎难而上、寻找方法的多了……

“她们眼中有了光”

“刚接触服刑人员教育管理工作,我基本都是照本宣科,只求不出差错。”那段时间,按部就班是高江华的工作常态。

但时间一长,高江华发现灌输式的教育方式,根本吸引不了服刑人员。“讲课时,大家表现出来的排斥,从眼神中就能看出来。”高江华说。

针对新进民警工作经验欠缺、能力不足等问题,西藏自治区监狱定期举办经验交流会,强化“传帮带”作用,鼓励民警通过各种方式提升业务能力。

高江华与其他同事结成学习小组,学习心理学知识,交流工作经验。除了日常学习,高江华还注重留意服刑人员的生活起居,关心他们的身心状况。

再次回到课堂,高江华发现服刑人员提问的多了、走神的少了。

“她们眼中有了光。”高江华说。

如今,越来越多像高江华一样的民警成了服刑人员的良师益友。“只要服刑人员能受到好的教育,我们付出再多努力都是值得的。”说起监狱工作新变化,老民警琼次仁颇感欣慰。

“工作走心才管用”

“服刑人员刑满释放后,他们的‘路’在哪里?”西藏自治区监狱教育科民警达娃说,“这条新生之‘路’上,担心不被原谅、受到歧视以及缺乏就业技能等种种顾虑,都是他们回归社会的障碍。”

为此,自治区监狱积极争取资金、技术等方面支持,建起专门的职业技能培训教学大楼,设立了雕刻、缝纫、养殖、手工地毯编织等12个具备培训资格的实习基地,配齐相关配套设施。

硬件问题解决了,如何让服刑人员自愿学习、重树对生活的信心呢?

从达娃讲述的故事中,记者找到了答案。

服刑人员旦某刚入狱时,对任何事情都提不起兴趣,总是失眠,脑子里全是和家人在一起的生活场景。“以前,我觉得家人不会原谅我,现在入狱了,也没什么盼头了。”旦某说。

工作走心才管用。留意到旦某的情绪异常,监区民警一边对他进行心理疏导,一边联系其家人寻求支持,录制亲情视频,告诉他家里一切都好,叮嘱他真心接受改造,鼓励他重新开始。

“这个家还需要我。我会打起精神,认真改造,争取早日回家陪伴亲人。”看了家人的视频,旦某湿了眼眶。

心结解开了,包袱卸下了,旦某重燃希望,主动申请学习计算机和会计知识,取得了不错的成绩,现在还成了监区日用品供应站的负责人。

“用希望照亮未来的路”

在西藏自治区监狱,每个服刑人员只要有学习的愿望,就可以申请参加技能培训;有不懂的地方,民警和教员会第一时间进行答疑释惑;笔试和实际操作考试合格,就能获得相应的职业技术等级证书。出狱后,这些证书也会被社会认可。

帮助服刑人员掌握一技之长,才能增强他们的信心,重新寻找自我价值。

边某就是最好的例子。在民警的鼓励和帮助下,边某认真学习,在接受教育改造的同时,报考了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经过努力,他考过14门课程,获得了西藏大学颁发的大专毕业证书。

刑满释放后,边某积极运用所学所得,回乡创业,帮助乡亲们销售农特产品,成为当地百姓致富的带头人。

“用希望照亮未来的路。”达娃说,“通过接受文化学习和技能培训,刑满释放人员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改变自己,顺利走出阴影,重新融入社会,脚踏实地开启新的生活。”

好作风彰显忠诚担当

监狱民警是一个平凡而又特殊的群体。在这条战线上,他们更多的是默默无闻履行自己的职责,也许也经历惊心动魄的时刻,但未必为人所知。

在西藏自治区监狱采访,感触最深的是服刑人员和家属赠送的那一面面锦旗。鲜艳的锦旗映照着狱警们的熠熠初心、笃实作风。监狱人民警察是刑罚执行者,也是扶正育人的教育者。他们是奋斗在监管一线的“特殊园丁”,用执着坚守、无私奉献守护着万家灯火的平安祥和,塑造着迷途知返者的新生之路。

监狱民警的过硬作风,彰显忠诚本色、责任担当。而依法对服刑人员实施改造的成效,正是检验监狱民警队伍作风建设水平的“试金石”。(记者 刘芳 杨子彦 智幸花)

责任编辑:格桑卓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