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新闻中心>昌都新闻>

近年来全市改善民生工作综述

2016-11-08 15:26 来源:今日昌都报 点击:0

殷殷民生   情暖藏东
——近年来全市改善民生工作综述
本报记者郝鹏举

   悠悠万事,民生为大。民生就是老百姓的生计,关心百姓的衣食住行就是最直接的民生关怀。
   近年来,我市把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采取一系列举措,在教育、就业、医疗、住房等领域,让百姓享受到了实惠,鲜活真实的数据,看得见的实事,让百姓感到安心和舒心,让老百姓对未来更加充满期待。

住有所居——提升幸福指数

   让老百姓住有所居、安居乐业,始终是市委、市政府的民生目标之一。近年来,我市初步形成以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公共租赁住房、城市棚户区改造为主的多层次、全方位的保障住房建设格局,凸显了“民生”涵义。
   “现在的政策太好了,如果没有党委政府的帮助,我们这些低收入困难家庭或许一辈子也住不起这么好的房子,现在的昌都俨然一副现代城市的模样。”住在廉租房的贫困群众布拉按捺不住兴奋之情。
   为彻底解决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的境况,我市在广大农牧区和基层乡镇,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和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如今,实施新农村建设后的广大农牧区,一栋栋崭新的住房,整齐划一连成一片,到处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一幅幅美妙的新农村锦绣图展现在藏东大地。
   “现在我们住的是宽敞舒适的小洋楼,走的是水泥路、喝的是干净的自来水,用上了方便充足的电,听到了党中央的声音,生产生活都很方便。”谈起新农村建设对当地群众生产、生活方面的影响,类乌齐镇农牧民群众四朗旺加深有感受。
   正如类乌齐镇一样,新农村建设给全市农牧民群众生产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广大群众有目共睹、深有感触。
   “安得广厦千万间”的千年梦想,正一步步变为现实。
 
老有所养——殷切关怀暖人心
   “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礼运·大同篇》中,古代的先贤曾对社会功能的完善提出过美好的向往。
   今天,梦想终于照进现实,我市不断加强城乡社会救助体系、灾害应急救助体系、城乡社区服务体系、优抚安置保障体系和社会福利体系建设,推进社会和谐与进步,逐渐实现了古代先贤的梦想。
   目前,全市正在加快五保集中项目建设,并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推进配套设备采购工作,建立五保老人基本信息档案和健康档案,完善各项规章制度,确保有意愿集中供养的五保对象能够顺利入住。全市11县(区)五保集中供养服务中心已全面运行,集中供养人数3314人,供养率已达100%。2015年全市共落实农村五保供养资金2259.84万元,受益群众5136人。
   同时,积极做好幼有所长工作,加强儿童福利院各项建设工作。2015年,全市共有孤儿2010人,落实孤儿基本生活费1506.96万元。市儿童福利一院已于2015年10月竣工交付使用,集中收养孤儿931人;市儿童福利二院于2016年8月交付使用,集中收养739名孤儿。两所儿童福利院设立了教学点,解决集中收养孤儿的就学问题。
   全面落实“双集中”政策,只是巨大社保网络的一隅。惠民的实事,闪光的数字,见证着厚实为民的足迹。
 
壮有所用---保障民生头等大事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社会发展稳定的重要保证。我市始终把促进就业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坚持落实政策与完善体系并举、新增就业与稳定就业并重,千方百计提高就业的规模和质量,全力确保就业局势稳定。
   近年来,我市相继出台了高校毕业生、中职班毕业生就业专项实施方案,多举措促进大中专毕业就业;开展了“春风行动”、“就业援助月”系列活动,创新开展每周五小型招聘会,促进各类群体充分就业;通过援藏渠道,组织农牧民赴重庆市进行小家电维修和川菜厨师培训;召  “两市六企”就业援昌工作座谈会,举办“两市六企”就业援昌人力资源专场招聘会;成功举办了SYB创业培训和劳动监察培训班;召开昌都市就业工作专题会议,明确工作思路和工作举措,为实现全市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政策支持。
如果说就业是民生之本,社会保障就是民生之基,直接关系到社会公平和百姓的幸福指数。
   通过政策宣传、依法征缴、强化稽核等举措,有力推进扩面征缴工作。截至2015年底,各项社会保险参保人数达51.9万人次,社保基金征缴6.09亿元,落实各项社会保险待遇3.44亿元。
病有所医---让群众收获更多满意
   “住了十几天医院,药费花了2000多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报销后,我实际上只出了400多元。”八宿县珠巴村村民嘎次培说,“现在医疗条件好,医生服务态度好,药费降低了,住院还报销,我当然选择住院治疗!”
   近年来,我市不断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机制改革,让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全市138个乡(镇)“一门受理、协同办理”服务窗口全覆盖逐步实现了。全市城市低保和农村低保标准逐步提高了。
   有效落实特困人群医疗救助制度,惠及困难群众11273人,发放城乡医疗救助资金3861.4万元。落实困难群众临时救助资金2653.5万元,救助困难群众2583户。救助高校特困生496人,救助支出资金148.7万元。落实“三大节日”一次性生活补助资金3348.69万元,惠及群众97109人。
   医疗事业的均衡发展集中体现在乡镇卫生院和卫生室。全市乡镇卫生院和部分村卫生室配置了常用的医疗设备,部分乡镇卫生院配置急救车辆,医疗急救“绿色通道”不断完善。
 
学有所教---文化教育事业不断提升

   “农家书屋就是好,就像充电器一样充实了我们的大脑,让我学习到了很多实用的知识。”卡若区埃西乡邦迪村群众旺青每当与其他村民遇到生产生活中的困难时,就会自发到村委会的农家书屋内查询相关图书资料,解决一个一个看起来很小却非常实际的问题。
   近年来,我市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市图书馆投入使用,9县新华书店、5县民间艺术团排练场、131个文化站建成投入使用,补充更新农家书屋、寺庙书屋书记130.8万册。
   如今在昌都市解放广场、澜沧江天津广场等处每天晚上,幸福的人们在这里跳着欢快锅庄、弦子等舞蹈,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切实的传承与保护。
   教育是一个民族振兴的希望,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教育事业牵系着千家万户,孩子们的快乐成长就是家长们的幸福所在。近年来昌都教育事业不断取得发展,入学率逐年提高。2015年,全市学前在园幼儿11981人,入园率50.55%;全市小学在校生64488人,小学入学率96.24%;初中在校生18124人,初中入学率71.97%;普通高中在校生10439人,高中入学率39.56%。
   一个个不断提升的数字,代表的不仅是成就,更是昌都政府以人为本的为民情怀,是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红火的体现。近年来,通过政府的一系列举措,让那些迫切需要帮助的人切实得到了帮助,让广大群众切实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温暖,广大群众对未来越来越充满信心,生活越来越有盼头,幸福指数不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