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6-16 09:27 来源:西藏日报 点击:0
三年来,天津市第七批援藏干部奋斗在藏东大地,为昌都市广大农牧民群众播撒幸福的种子,天津大桥竣工通车、昌都市人民医院重症监护室(ICU)建成投入使用、昌都市300多名党政干部和技术人才先后到天津学习交流……
三年来,援藏项目依次竣工,援藏任务逐步完成,援藏模式积极创新,援藏领域不断拓宽,援藏成效初步显现,援藏工作稳步迈上新台阶,为昌都经济发展、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项目援藏增“拉力”
2015年11月26日,天津大桥正式竣工通车。“这是天津市对口援助昌都21年来单体工程最大的项目,总投资约8000万元,建成后彻底解决了当地经济发展和群众出行的交通瓶颈问题。”天津市第七批援藏干部总领队、昌都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祖大祥介绍说。
2013年以来,天津市对口援藏前方指挥部紧密结合,着眼长远发展,科学规划、统筹安排各个援藏项目,确保援藏重点项目按计划组织实施、逐步落实,保证各项援藏工作的连续性、稳定性。三年来,共安排计划内和计划外援藏资金42000多万元,实施重点援藏项目80个。目前,第七批援藏项目已按计划全部完成,并已交付使用。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援藏工作的重中之重,天津市第七批援藏干部始终把对口援藏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改善当地民计民生上,将90%的援藏资金向基层倾斜、向农牧区倾斜,通过实施一系列民生项目,让昌都人民特别是广大农牧民直接受益,提高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水平。
同时,充分调动和发挥社会力量,联系沟通所在单位和社会企业,让更多的企事业单位和社会人士参与到援藏工作中来。三年来,援藏干部联系相关单位和企业为昌都市各行业捐赠近4000万元的资金、设备和物资,有效发挥了社会力量支持建设援藏项目,取得良好效果。
技术优势传“薪火”
天津市技术援藏干部、昌都市人民医院副院长董伯岩在当地有限的医疗条件下,一次次组织带领医护人员出色地完成了抢救气管异物窒息的儿童、产后大出血濒临死亡的产妇、严重胸部外伤呼吸衰竭的牧区百姓、被收割机割断颈部气管的藏族青年等紧急危重病人,带领医护人员开展了10余项新技术工作,填补了当地多项医疗技术空白。
在天津市第七批援藏干部中,专业技术干部占了很大比重,发挥了重要作用。无论是长期技术援藏干部,抑或是短期专业技术援藏干部,他们都充分利用有限的援藏时间,在各自岗位发挥所长,施展技能,成为了援藏岗位上的骨干力量,并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培养带动了一批当地技术人员,在各自领域留下了一支“永远不走的技术人才队伍”。
为了实现从“输血”功能到“造血”功能的转变,给当地真正留下一支宝贵的技术人才力量,天津援藏干部们在充分发挥自己技术特长的同时,在日常工作中注重“传帮带”,牺牲休息时间为当地技术人员免费授课,帮助他们快速成长。
昌都市实验小学的10位援藏教师,在完成每天繁重课业的同时,主动与实验小学35名年轻教师结成“师徒”,经常组织教育教学研讨,无私传授教育教学经验和心得。
智力援助促“交融”
祖大祥告诉记者:“开展交流合作是对口援藏工作的实际要求和有效途径,也符合藏区发展的自身需要。天津市第七批援藏干部坚持支援合作并重,努力发挥桥梁纽带作用,积极推动人才智力援藏,搭建双方合作平台,促进了两地交流交往交融。”
据了解,第七批援藏干部进藏以来,天津市有关部门和单位的20多个团组先后到昌都考察交流,开展技术服务,洽谈支援合作项目。昌都市300多名党政干部和技术人才先后到天津走访考察、交流学习。
在援藏教师的协调下,天津市河东区实验小学与昌都市实验小学建立了“协作校”关系,并启动了旨在帮助昌都教师赴津学习提高的“影子培训”工程。通过“一帮一”师徒培训、参加教研活动、随班听课、互动座谈等方式,为昌都教师免费提供培训。目前,已有两批昌都教师完成了培训。
2014年5月,西藏昌都首次组团赴津参加“津洽会”,在农特产品深加工、手工艺品加工等10余个领域达成合作意向。2015年和今年津洽会,昌都市再次组团参会。同时,援藏干部还积极帮助昌都加大在津招商引资力度,引进天大求实、天津温州商会等天津企业和机构来昌都投资发展。
“通过搭建产销平台,支持昌都市招商引资,能进一步解决受援地的现实困难和问题,深化了两地横向交流合作。”祖大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