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政惠民暖人心——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昌都民政
2014-03-13 12:26
来源:昌都报
点击:0
“党的政策就是好,让我们这些孤寡老人住进了这设施齐备的养老场所,不管是吃住,还是穿衣看病都不再发愁了,而且还有护工陪护。逢年过节,党和政府领导还亲自来看望我们,送来生活必需品,有这么多人的关心和照顾,我们觉得很温暖。”今年60岁的当宗拉姆老人在卡若区社会福利院里享受到了幸福的晚年生活。
像当宗拉姆老人一样,安享晚年生活的老人不乏其数。目前,昌都共建成了敬老院24个,集修养、寄养、托养于一体,地区民政局的“霞光计划”直接投资承建敬老院,天津、重庆两市援建,11县均设立了敬老院和社会福利院。
为让老年人享受到幸福的晚年生活,昌都逐步完善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制度,让老年人享有多层次的老年生活保障。全地区“五保户”4154人,每人每年享受2000元的生活补助,应保尽保率达100%;医疗保障制度普遍建立,参保率达100%。
五保敬老工作只是昌都民政工作的一部分,近年来,昌都地区民政局认真践行“以民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的民政工作理念,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进一步推进了民政事业的改革与发展。
从最初的一个科室发展成为下设9个职能科室、8个下属事业单位地(市)级民政机构,11县设立民政局,全地区从事民政事业工作的人员达到了280名,地区民政局肩上的“担子”更加地重了,他们要参与到地区的基层政权建设、行政区划、社会团体、民间组织、社会福利、社会事务、城乡救助、救灾救济、社会慈善、优抚安置、老龄事业等20多个大项130多个小项的工作当中。
在昌都所有“民政人”的共同努力下,昌都民政事业成就显著:城乡社会救助体系框架基本建立,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权益得到了有效保障;双拥工作迈上了新台阶,优抚安置政策得到进一步落实;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城乡社区建设工作初见成效;社会福利事业取得良好开端,老年人、孤儿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维护;社会事务工作管理力度加大,管理规范化迈出新步伐;民政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有了较大改善。
数据显示:“十一五”期间,全地区共落实各项民政经费38531.22万元,其中落实低保资金16426.3万元(落实城镇低保资金5960.2万元,解决了27523人(次)的生活困难问题;落实农村低保资金10466.1万元,解决了321509人(次)的生活困难问题);落实城乡低保户、五保户一次性生活补助资金4435.31万元,解决了城乡低保户和五保户的生活困难问题;落实城乡医疗救助资金1216.6万元,解决了5709名城乡困难群众无钱看病的问题;落实贫困学生就学救助金36.6万元,解决了76名贫困学生的就学困难问题;落实五保供养基金3014.4万元,解决了4154名五保户的生活困难问题;落实救灾款3879.2万元;接受社会各界捐款1604万元,捐物23.5万件,救灾捐赠经常化、规范化;落实各类优抚经费1590万元,落实义务兵家属优待金86.4万元,兴办优抚经济实体15个;落实流浪乞讨人员救助资金60万元;落实寿星老人健康补贴费1073.41万元,使6572名寿星老人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温暖;落实各项民政项目资金6713万元。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地区民政局和民政系统工作者多次获得国家、自治区、地区的表彰,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地区民政局和下属各单位获得国家级先进集体2次;获得自治区级先进单位(先进集体)2次;获得地级表彰6次。民政工作者获得国家级表彰4人;获得自治区级先进个人10人(次);获得地级表彰5人(次)。
进入“十二五”的开局之年,全地区广大民政工作者又站在了新的起跑线上。在下步工作中,他们将一直以“想民、为民、帮民、助民”为己任,紧紧围绕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大局,着力做好五项工作,一是树立现代民政理念,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部署,找准新时期民政事业的科学定位,强化创新意识,进一步使民政事业从适应性发展向开创性发展转变,树立社会公平的整体形象;二是加快推进民政事业发展,充分发挥慈善机构等社会资金筹集机制的职能作用,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通过多元化、产业化来加强民政基础建设;三是整合民政资源,加强民政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大民政”观念,进一步使民政工作在履行部门职责的基础上,向发挥综合协调作用转变,追求民政事业社会覆盖的最大化;四是坚持“以人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的宗旨,创新发展理念,进一步使民政工作在做好特殊人群服务的基础上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更高、更深的领域转变;五是具备前瞻思维,注重改革创新,进一步使民政工作从传统工作方式向法制化、信息化、专业化转变,实现传统民政向现代民政的跨越。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一直以来,广大民政工作者承担着解决特殊困难群体民生问题最后一道“保障网”的使命,给弱势群体撑起了一片蓝天,温暖了群众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