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家“开发式扶贫”方针的指引下,近年来昌都地区扶贫和农牧业综合开发
工作狠抓增收与脱贫,立足优势产区和优势产业,走以低产田改造和草场生态建设为主的内涵开发之路。这些昌都扶贫开发工作的点睛之笔,不仅带来了项目区综合效益明显增加,而且由此形成的“大扶贫”格局也使广大藏东农牧民群众逐步摆脱贫困,过上幸福的
生活。
解决贫困人口的温饱和发展,一直是昌都地委、行署工作的重点之一。昌都有关部门以扶助贫困人口等弱势群体脱贫致富为工作中心,以攻坚的决心致力于增加他们的现金收入,2007年帮助3368户19775人实现了温饱,使温饱巩固率达到了98%。在整乡推进扶贫方面,以贫困乡镇为基本单元,以贫困群众为基本对象,进行综合投入,实行综合治理,实现综合发展。通过三年的连续扶持,以求促进贫困乡镇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安居”才能“乐业”。通过不断加大安居工程力度,一大批农牧民住进了新房子,仅2007年,就有2653户通过扶贫搬迁喜住新居。今年昌都还将从扶贫投资渠道继续落实1606户的安居房和配套设施建设。 产业扶贫是昌都扶贫开发的一大亮点。引导群众依托当地资源,围绕产业抓增收,发展特色建材、特色种植、特色农畜产品加工等产业,做大做强乡镇企业和农牧民经济团体。这些措施已经取得明显实效,如今,全地区已成功发展起了卡若区如意乡石材加工、类乌齐县农牧民施工队等数十个产业化项目,成为带动当地群众增收的核心力量。 在“大扶贫”格局形成过程中,土地治理和产业化项目是昌都农业综合开发中的两大重头戏。在地区农发办的积极争取下,昌都土地治理项目区由每年2个增加为3个,使国家投资预计年增加500余万元,通过进行水、土、田、林、路综合治理,大力推广科学种田和良种种植,使得大批中低产田和草场得到了改造,促进“一产上水平”和农牧业结构调整。除了进一步加强已发展成熟的卡若区奶牛养殖和乳制品加工等项目之外,包括芒康县核桃种植基地、卡若区藏药材种植基地在内的多个产业化项目也如雨后春笋般在藏东大地逐步启动,有望使项目区群众人均增收600元以上。 为使更多的藏东群众享受发展成果,改变贫困面貌。昌都各县对贫困人口进行了全面统计并建档立卡,并紧紧瞄准这些群众开展了劳动力转移培训和实用技能培训。根据实际,以市场为导向,以实用技术为主,推广“傻瓜技术”,从技能上为群众就业增收拓宽路子。 2008年是昌都地区开创“大扶贫”格局的关键一年,昌都农发办党组赵克勤表示,将争取完成扶贫农发项目总投资7974.8万元,使1874户9635人解决温饱和发展问题,完成1606户贫困户安居工程建设,组织实施5个乡镇整乡推进扶贫,扶贫培训3000人次,协调自治区20个、地区87个单位对57个乡镇的定点扶贫。
(责任编辑 陈敬)
新闻来源:
《西藏日报》/中国西藏新闻网2008年6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