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新闻中心>昌都新闻>

巴央:这是我应该做的事情

2014-03-13 10:50 来源:今日西藏昌都 点击:0

  巴央并不是典型的康巴汉子,他个子不高,面容亲切,善于交谈。这个饱经风霜的老人担任着卡若区邦达街离退休干部党支部书记的职务,总是“哪里叫,就到哪里去”,家里的事都坦给了老伴。当记者问巴央的老伴有无怨言时,她只是微笑着回答“埋怨他就不对了”。

“我做的不够多”

    巴央和很多西藏人民一样,经历了西藏从落后到文明、从贫穷到富裕的生活变迁,见证了一个时代的发展,对于拉萨3·14事件,他简单的说了一句,“没有党就没有今天的好日子”。

 

    巴央用实际、有效的行动做着一个老干部应该做的事情。他去图书馆、档案馆、党事办查找资料,同老干部交换材料,写出针对成年人和青少年两套爱国主义讲稿,用自己的成长经历,现身说法,义务到社区、医院、中小学进行爱国主义集中宣讲教育。他的宣讲,语言朴实,生动感人,深受群众喜欢。

   “我有时间就出去转一转、看一看”,巴央告诉记者。这简单的转转、看看,让他发现在3·14事件后昌都镇的外来僧尼增多、不正常念经的僧尼增多、外来人口增多、有过不良记录和待业的青年需加强管理,针对这些问题他提出建议,建议为上级组织决策提供了依据。

“为群众服务是一种习惯”

    原来的“邦达街”只是一条一下雨就泥泞不已、污水横流的土路,将它修成一条宽敞明亮的街道本是便民利民的好事情。

    有些居民不愿路占到自己的围墙、院子,资金不到位,工程队的选择等问题延误着修路的时间。在巴央劝说、努力下,邦达街市政道路整治工程被地区批准提前上马。

路终于能修了,可巴央的“苦日子”却来了。

    为期一年多的修路工程,巴央义务担任工程质量监督员,每天都在工地监工,从不间断;解决工程建设中的70余次矛盾纠纷;协调工程施工方使用该街道200多名民工和50多辆私营运输车辆,增加群中收入10余万元;对质量不合格的三处进行返工……明亮宽敞的街道修好了,社区居民满意新路、感激巴央,他却只说“辛苦是为了我们自己”。

    路通了,但邦达街地处山坡的特殊地理位置,使闭路电视线路改造、街道辖区自来水工程和设立垃圾桶等问题依旧困扰着社区居民。巴央看到了,他去电视台、水厂、环卫局等单位协调,现在电视信号好了、吃水方便了、垃圾也不再到处飞了,整个社区朝着和谐、文明的方向迈进。

“老干部们是需要互相温暖的”

    邦达街离退休老干部居住分散,党支部没有工作场所和固定经费。巴央自担任党支部书记初始,就意识到了工作的艰难。他逐户走访看望党支部成员,了解他们的思想状况、生活情况和对支部活动的意见和建议,把得到的信息详细记录成支部成员花名册。针对党支部的实际情况,建立起健全党支部的各项规章制度,党支部成员在社区包片、支部党员包户的“先进带后进”、“讲文明、共致富”制度;组织成员及时传达党的方针、政策,认真学习报刊、杂志的最新的理论观点;尽量多举办分组活动而少集体活动;帮助解决困难离退休干部的生活问题,这些看似简单的举措大大增强了党支部的凝聚力。

    巴央带领着邦达街的老干部们互相帮助,为社区建设出谋出力,为党委政府建言献策,为贫困群众出钱出物,他动员党支部成员为卡若区希望小学捐款3690元,为邦达街3户五保户捐款1000元,为地震灾区捐款8000元,在他们彼此帮助的同时,也温暖了更多人的心。

    今年65岁的巴央是一个永远都闲不住的老人,更是一个一直都为群众服务的老干部。他身患心脏病、高血压多种疾病,却放弃去内地疗养的机会,只因他一直觉得自己做的不够多,一直坚信他所做的都是他应该做的事情,他会一直做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