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新闻中心>昌都新闻>

走近世界屋脊上的支教志愿者

2014-03-13 09:14 来源:今日西藏昌都 点击:0


支教老师家访

家访途中翻过土坡

 

谈起学生,支教老师激动万分

 

支教志愿者给学生上课(晨报记者 蔡代征摄)

  藏区孩子基础差 支教老师心里急

  他们带着成包的护肤品进藏,在藏区这天高地阔的地方自愿学起了藏语。他们困惑于高一的藏族孩子英语不认识ABC,争抢晚自习的时间给孩子们补课。他们跨过雅鲁藏布江去学生家家访,差点在江边冻上一夜。

  在海拔3000米的西藏林芝,今年9月开学来了几个支教的大学生,他们是共青团中央、教育部联合实施的扶贫开发志愿服务项目的支教队员。日前,记者来到西藏林芝,走近了这些世界屋脊上的志愿者。

  进藏

  从广东到林芝

  从20℃到0℃

  11月的西藏,记者采访已经需要穿羽绒服。而这些来自广东的支教者衣着单薄,“已经适应这儿的天气了,不冷。”

  今年9月,共青团中央、教育部联合实施的扶贫开发志愿服务项目的“中山大学·安利研究生支教团”的6名支教队员,包括4个女孩2个男孩来到了西藏林芝。支教队员李霞并不是第一次进藏。她的专业是人类学,在大学期间她曾经专门到西藏的昌都地区进行当地服饰的社会调查。在那里,她和当地村民同吃同住了一个月——一个月没有电,一个月没洗澡。李霞看到当地的藏族小姑娘因没有老师,自己在家里用极其不标准的普通话念着“离离原上草”,“她那么认真地读着,尽管很多发音都是错的。”李霞一下子被触动了,她萌生出一个念头:“到西藏来,给他们当老师,用自己改变他们。”

  王佩佩在中山大学法学院成绩排名第一,大学期间她连续拿了三次一等奖学金。以她的成绩,她可以顺利地就业或轻松地读研,但她选择了来到西藏。

  四个女孩初进藏,带来了一堆护肤品、防晒霜。西藏10月份早晚的气温已经降到了0℃以下,晚上穿上厚毛衣羽绒服还是冷。广东的平均气温一般在20℃,他们之前都从没穿过羽绒服。来到林芝之后,几个女孩曾都生病发烧,有人还有头疼等高原反应。但两个月过去了,他们明显变黑了,但再也没有人头疼。走在强烈的西藏阳光下,她们不再打起遮阳伞。

  沟通

  学生偷偷塞给

  一袋“金嗓子”

  今年9月开学,4个女孩被分配到林芝地区一中教高中,大约半数学生是藏族。在走上讲台之前,支教队员们恶补藏族知识,生怕在讲台上出娄子。李霞还和教研组组长尼玛学藏语。

  “藏族孩子都非常害羞、敏感。”另一位支教队员陈淑芬说,“我时刻要注意,不管多么生气,也不要去骂他们。”

  支教老师的努力赢得了藏族孩子的好感。陈淑芬说,一次上课她不住地咳嗽,下课的时候正在给学生讲题,“觉得好像有人弄我的口袋。等离开教室走在路上的时候,发现口袋里好像多了一盒东西,拿出来一看才知道是一盒‘金嗓子’。”

  陈淑芬在自己的博客中这样写道:“走在路上,想着我们这两个月在教室以及校园发生的种种,也许曾经有过伤心与失望,但是从来没有想过放弃,因为他们就是支持我们前进的动力。不管是手中的这盒金嗓子,还是下课为我们拍下身上的粉笔灰,还是为我们的水杯倒上满满的开水。”

授课

  用买卖青稞

  讲“普遍联系”

  陈淑芬教高一、高二的政治课。“教课很难。因为藏族孩子们的基础知识差,上政治课的时候举例子他们也听不懂。”比如讲哲学中的事物普遍联系,陈淑芬举出生态平衡的例子。但是藏族孩子们不知道什么是生态,一双双大眼睛望着她不知所措。

  “我只能用他们熟悉的东西给他们举例子。比如讲等价交换,我说青稞,拿你们家的青稞去交换。”讲到这儿的时候,学生们一个个很有兴趣的样子。

  由于地处偏远,初中学校没有英语老师,相当一部分孩子上了高中才开始学ABC。尽管在西藏藏区孩子高考分数很低,但这样的英语成绩让这儿的孩子即使考上了大学也跟不上。支教队员们很是心急,晚自习几乎全给学生补课了。为了争夺补课的时间,英语老师和政治老师经常“吵架”。

  “他们很活泼,很认真。和学生年龄相近,学生更喜欢上他们的课。他们上课方式也和我们不一样,举例子多,上课有时候还做游戏。”已经在林芝一中工作了5年的英语老师朗杰卓嘎说。

  “我们喜欢支教的老师,她们温柔,她们讲的东西有意思。”藏族的学生羞涩地说。

  困惑

  支教大学生是否

  在最需要的地方

  除了这四个女生被分配到了林芝中学教书之外,还有两个和他们一同来支教的男生被分配到了当地的党校,周末上课,周一到周五做行政工作。

  “我希望能到更艰苦的地方。”王佩佩说,“这里的条件比我想象的好。我想,县里的初中是不是更需要我们。”

  林芝地区教育局局长曲绍东说:“党校和一中更缺人。”而在镇上对支教老师更安全、更便于管理,这些也是把支教大学生留在相对“中心”区域人人都知道的原因。

  但是,在偏远地区,是不是更需要外界的老师?把大学生们放在什么位置更容易发挥他们的价值?这些,都是支教活动需要思考的。

  另外,一批又一批的学生带来不同的教学理念,但如何保证这种理念的传承性?林芝一中校长蔡骘表示,作为藏族学生,他们最不愿看到的就是更换老师,因为执教老师是学生最喜欢的老师。为此,学校早已发现这一问题,让每个志愿者教师在走时都把自己的教学方法总结出来,记录下来,当下一批教师来时,把好方法推荐给他们,在岗前培训时,把这种方法传承下去。尽管这样,教学方法是传承了,但学生们感情上的失落感却难以磨灭。

  活动背景

  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

  计划研究生支教团

  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研究生支教团是由共青团中央、教育部联合实施的扶贫开发志愿服务项目,在全国部分重点高校招募一定数量取得研究生入学资格、有奉献精神、综合素质优秀的应届毕业生,以志愿服务形式到中西部贫困地区支教一年。服务期满后,再由下一批志愿者接替,形成“志愿加接力”的良好机制。该项目从1999年开始实施。“中山大学·安利研究生西藏支教团”就是这一项目中的一项内容。从2002年9月至2006年7月,安利公司先后与国内19所著名高校在14个省的16个贫困地区开展了支教支持活动。

  家访目击

  差点在江边冻一夜

  高一(4)班学生仁增玉珍,家在离学校4个小时车程的米林县扎绕乡龙安村。除了坐汽车,每次回家她还要渡过雅鲁藏布江,然后再步行十几里。10月28日,英语老师王佩佩随仁增一起回家去家访,记者与她们同行。

  汽车在土路上颠簸,同行的班主任王伟老师和仁增晕车,几次停车呕吐,好不容易来到了雅鲁藏布江边。江面并不宽,但江水湍急。仁增站在江边向着对岸用藏语大喊起来。半个小时之后,喊来了船工。

  仁增家是村里最穷的一家。家中没有男人。一间屋子里住着她妈妈、姐姐、妹妹和姐姐的女儿。她的爸爸很早就过世了,姐姐也离了婚。住在雅鲁藏布江边的小村子,仁增的一家靠上山挖虫草为生。一年的收入只有几百块钱。由于妈妈身体不好,挖虫草的任务落在了姐妹三人的头上。每到6月,姐妹三人带上足够的藏粑,到山上一住住上半个月。村子里有人收购虫草,以每根两元钱的价格收了去,而在市场上,虫草能以高于这个价钱二三十倍卖出。

  时间已经是晚上7点,天迅速地暗了下去,仁增和两位老师一起踏上了归途。夜里渡江非常危险。三个女孩快步走到江边。这时候天黑得已经看不见对岸。四周空无一人,王佩佩往江边一望,船没了!仁增冲着江面大喊起来。

  四周漆黑一片,手机没有信号,黑夜来了,气温迅速下降到零度,而谁也没有穿棉衣,如果在江边冻一夜肯定会冻伤。仁增带着两位老师往渡口的地方走,三个人一边走一边大喊。走了一个小时,王佩佩清楚地看到有车灯在闪。仁增再次大声用藏语喊了起来。就在这时,对面传来的船工的声音。“我差点在江边冻一夜!但我也真正体会到了藏族孩子的艰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