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1-07 15:44 来源:西藏日报 点击:0
昌都位于横断山脉,境内山高路险,沟壑纵横,金沙江、澜沧江、怒江在这里相汇。全市水资源量达771亿立方米,天然水能蕴藏量4000多万千瓦,水能资源极为丰富。但由于降水区域分布不均,大部分区域处于干旱半干旱地带,工程性缺水问题十分突出,旱涝灾害十分频繁。基于此,因而在这里发展水利事业就显得至关重要。
“十二五”期间,昌都水利事业坚持“民生优先、保障优先、质量优先、发展优先”的原则,抢抓发展机遇,加大投入力度,全市共完成水利规划项目301项、规划投资48.58亿元,大力实施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无电地区电力建设、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城镇防洪工程、水源地生态保护工程、中小河流治理等一大批重点水利工程,解决了群众吃水难、用电难、灌溉难等生产生活问题。
1953年10月,昌都第一台80千瓦的柴油发电机组在昌都镇运行发电。今天昌都市共建成各类水电站115座,光伏电站91座,微水发电机196台,太阳能灶143台,风力发电机8台,总装机20多万千瓦。建成无电地区电力建设项目44项,新增和改善了16.2万农牧民群众生产生活用电问题。类乌齐县岗色电站、觉巴电站等12项电源点并网发电,完成汪排电站线路延伸和洛隆县局域网等34个项目,农牧区供电覆盖所有乡镇,行政村通电率达100%,户通电率达95%,结束了广大农牧民长期点酥油灯的历史。
昌都市大力实施甘泉工程,解决广大农牧区人畜饮水困难和饮水安全。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人畜饮水工程点建成农村饮水工程点2340处,共解决52.17万人的饮水困难,其中“十二五”时期建成农村饮水安全点919处,解决了15.5万农牧民群众的饮水安全问题,农村饮水安全覆盖率达87%,大部分农牧民群众从此喝上了干净卫生的水。
高度重视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先后开工建设了八宿县塞曲卡、洛隆县孜托、察雅县卡工等一批重点灌区工程,全市共有水浇地37.77万亩,灌溉面积达34.54万亩,有效灌溉面积达28.30万亩。五年间,建成节水改造灌区工程和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项目42项,新增农田灌溉面积5.8万亩。农田灌溉面积达33.6万亩,河道堤防护岸增加到276多公里。
为了加强危险河道的堤防工程,全市11县陆续建成了30年一遇、50年一遇标准的防洪堤。以昌都镇、县城防洪堤为重点的城镇防洪体系已基本形成,共修建防洪堤总长53.17公里。建成城市防洪工程和中小河流治理工程55项,共修建防洪堤226多公里,治理流域面积1751.5平方公里,有效保护了24.53万农牧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同时,加快实施县城饮用水源地生态保护和水土流失治理,共完成8县1镇饮水水源地保护项目。
不断加快水土保持和流域治理工作,完成城市防洪、中小河流治理项目及山洪灾害非工程措施项目64项投资7亿多元,完成防汛抗旱补助项目19项,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7. 11平方公里,除险加固水库2座,总投资7739.87万元。
牢固树立“依法治水、依法管理”的理念,不断深化水利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严格落实“三条红线”,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强化水行政监管职能,严格落实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考核制和责任追究制,颁发了《昌都市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办法》,为做好用水总量、用水效率、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管理工作提供了可靠依据。
“十二五”时期,全市共开展各类专项和综合水政执法32次,下达各类整改通知14份,落实清理昌都城区“一江两河”和昌邦公路沿线河道环境卫生整治资金51.9万元。共开展各类工程检查291项,巡检次数达600余项次,公路行程达20余万公里,共清理施工单位2家、监理单位2家,下发工程整改通知书共108份。
“十二五”时期, 重庆市共选派10名优秀专业技术骨干援藏,组织市水利系统干部职工120人次先后到内地考察学习先进管理经验,组织干部职工30余人次到内地水利工程点实地学习专业技术、培训和挂职锻炼。重庆共落实援藏资金320万元,帮助建设了市水利培训楼。长江委相关部门为昌都市配备价值62万余元的水利工程质量检测设备10台、水情监测设备和系统52台(套)。
昌都市水利局局长觉阿江村说,今后昌都将切实加大民生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解决人畜饮水工程建设,提高用电覆盖率,做好续建灌区与节水改造配套灌溉工程,提高防汛抗旱能力,加强饮用水水源地建设及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