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新闻中心>昌都时政>

改革开放30年昌都地区基层党建工作综述

2014-03-12 10:36 来源:昌都报 点击:0

 

  改革开放30年来,昌都地区基层党建围绕加强民族团结、反对分裂、维护稳定、促进发展的主题,结合实际,立足于发展好、维护好、实现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在维护昌都稳定、促进昌都发展中不断加强基层党建工作,为建设崭新昌都、小康昌都、和谐昌都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

  党组织不断强化

  30年来,昌都地区基层党建工作始终在开拓创新、求真务实中不断推进和加强,成就令人鼓舞,催人奋进。

  在多年工作中,昌都地区根据农牧区、社区、企业、机关、学校的特点,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有效途径,优化党组织设置,强化党组织功能。重点加强了农牧区党建工作,按照有利于农牧区经济社会发展、有利于发挥党组织作用、有利于加强党员教育管理的原则,根据《党章》基层组织条例有关规定,积极探索把党组织建在产业链、行业协会和各种联合体上,或建在农(牧)民工党员相对集中的地方等。对基层领导班子不齐不力、活动开展不正常、作用发挥不好的基层党组织集中了进行整顿,切实解决了基层组织软弱无力的问题,确保了“六个好”乡镇党委、“五个好”村党支部的数量逐年增加。农牧区基层党组织坚持以人为本,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积极化解农牧区的各类矛盾纠纷,确保了农牧区社会局势持续稳定。

  基层配套组织从无到有、作用日益得到发挥。30年来,昌都地区进一步加强团委、妇联、工会、调解等配套组织建设,支持配套组织在基层党组织的领导下积极开展工作,充分发挥组织在维护社会稳定、调动群众积极参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从而在全地区基层组织中建立起以党组织为领导核心,其他配套组织齐全,各司其责、相互配合,共同发挥作用的基层组织格局。

  领导班子不断强化

  改革开放30年来,昌都地区基层干部队伍结构明显改善,整体素质明显提高,更加趋于年轻化、知识化,班子创新意识得到明显增强,民主观念、市场观念和服务观念逐渐深入人心。乡、村两级领导干部带领农牧民群众调整经济结构、发展农牧业经济,脱贫致富奔小康的能力得到较大程度增强。乡村两级班子成员配备比较齐全,整体素质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形成了一支较高素质的基层领导班子队伍。特别是近年来,昌都地区着眼于建设“好班子”,通过乡镇党委换届选举,调整软弱涣散的乡镇领导班子,及时把不团结、不适应、不称职的个别乡镇领导班子成员调整下来,将大中专毕业生分配到乡镇、从县直机关选派优秀年轻干部到乡镇、从不包分配的大中专毕业生中公开考录“三支一扶”工作人员到乡镇工作等充实乡镇工作岗位,加强一线力量,优化班子结构,强化整体功能。2006年全地区138个乡镇党委换届后,班子成员的年龄结构、文化结构、性别结构、民族结构较换届前有了进一步改善。其中,换届后班子成员平均年龄由43岁降低到40.2岁,35岁以下干部由173名增加到288名,中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干部由198名增加到322名。

  通过30年的发展,昌都地区党员队伍不断壮大,已由1978年底的11810名党员发展到2007年底的24264名,党员队伍在数量上平均每年以430名的速度递增。在数量增加的同时,昌都以各级党校为主阵地,全地区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力度加大,通过培训,农牧区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进一步坚定,党性修养得到提高,宗旨观念进一步加强,组织纪律性进一步增强,党员干部的精神面貌显著改观,广大党员干部在发展农牧区社会经济、维护农牧区基层稳定方面身先士卒、率先垂范,充分发挥了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基层干部的“主心骨”作用,建立了一支政治硬、能力强的农牧区党员干部队伍。

  党建制度日益完善

  在30年不断推进基层党建的实践中,昌都地区各级党组织始终坚持完善各项工作制度,进一步加强基层党组织的制度建设,建立健全了工作目标责任制、干部教育培训机制、干部激励约束机制、监督检查机制和管理措施,基层党建工作在实践中不断取得成果。

  机关办事效率得到普遍提高,领导干部和机关工作作风有了明显好转。各级领导干部更加关注群众呼声,把大量的时间放在深入农牧区基层党组织的建设上,广泛开展调查研究活动,为民办实事、办好事,干部与群众的心贴得更近,党与群众的联系得到增强,领导干部联系点制度和“三会一课”制度得到较好的贯彻落实,农牧区社会局势基本稳定,农牧区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

  在基层党建工作中,昌都地区各级党组织始终注重发挥党内民主的示范和促进作用,引导基层干部认真贯彻村民自治法,认真落实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各项制度,进一步推进村务、政务公开等,积极推进农牧区基层民主政治进程,使农牧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水平不断提高。(责编: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