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3-14 11:06 来源:今日西藏昌都 点击:0
巾帼英雄“雪莲花”在世界海拔最高的安多铺架基地,有一群巾帼英雄,平均年龄不到30岁。她们就是被誉为高原“雪莲花”的中铁十一局青藏铁路铺架项目部轨排队女工班。
2004年3月,女工班的26名职工从全国各地来到安多铺架基地。她们中有22人开龙门吊,每天在距离地面十几米的机械操作室里工作,被称为青藏线上的“空中小姐”。
安多铺架基地海拔4704米,这20多名“空姐”每天要在十几米高的龙门吊里工作12个小时,艰苦程度可想而知。由于工作强度大、时间长、气候条件恶劣,她们中有的昏倒在作业线上,有的因高原反应摔倒磕断牙齿。铺架基地轨排队党支部书记陈辉说:“她们工作责任心都很强,认真、细心,干活一点不比男同志差。”
这些巾帼英雄,再苦再累都不在乎,但就是不能提孩子。女工马雪芳说:“几个姐妹一起聊时肯定会‘哗哗’流泪。我们怕说孩子,可老忍不住会说。我们都是不合格的妈妈啊……”
由于女工班成绩突出,她们被中华全国总工会先后授予“全国五一巾帼奖”和“全国五一劳动奖状”等。
守望冻土近半世纪冻土难题让青藏铁路“两上两下”,被称为青藏铁路建设的“拦路虎”。科技人员用了近半个世纪的时间“守望”这片冻土。1961年,海拔4780米的风火山上扎下了第一顶帐篷——中国首个冻土观测站在“生命禁区”
诞生了。生存需要迎战低温、低压、强晒、狂风、暴雪和野狼;生活物资全靠千里之外的补给,大雪封山时,缺水、断菜是常有的事;为及时收集各类气候特征、各个时段冻土数据,下雨雪冰雹,也必须外出观测、记录……
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三代科研人员坚持观测了45年。45年中,26位科技工作者测取了1200多万个涵盖高原冻土地区各种气象条件和地温变化的数据——平均每天730个以上。每一项观测内容,每一个基础数据,都直接关系着青藏铁路建设的成败。这些数据凝结成29项重大科技成果,奠定了中国冻土观测的世界领先地位。
在青藏线,记者见到了在风火山观测点工作了30多年的孙建民。他每天背着20多公斤重的观测仪器行走20多公里,没有一天间断过。他也曾经动摇过。1978年,第一任站长周怀珍把他带上了风火山。1986年,忍受不了寂寞的孙建民当了逃兵。3个月后周站长找到他:“你要是条汉子,就回来和我一起干,不然后悔的是你自己!”孙建民留下来了,一干就是30多年,陪伴他的狗已经换了9条。
王占吉1964年到风火山工作,1980年病逝。他留下遗言:“我活着没能看到青藏铁路修通,死后要把骨灰埋在风火山,看着列车从身边驶过!”2001年,王占吉的儿子王耀欣继承父亲遗志,主动报名来到风火山,担任了监理工程师。
跨越世界铁路制高点2005年8月24日10时25分,两架铺轨机把两块轨排稳稳落下,青藏铁路铺轨通过海拔5072米的唐古拉山口。
从这一刻起,这里成了世界铁路的最高点。民谚“到了唐古拉,死神把手拉;抬臂能摘云,伸手把天抓”形象地描述出环境之艰险。这里冻土沼泽、斜坡湿地、冰幔、冰丘等特殊地质广为分布,被称为地质“万花筒”。
2000年8月开始,铁道第一勘察设计院勘测人员多次进入唐古拉山“无人区”勘测。他们提出采用以桥代路、片石气冷路基、碎石护道、热棒等措施,为青藏铁路顺利穿越唐古拉山打下坚实基础。
中铁一局铺架到达唐古拉山地段时正值夏季,是雨、雪、冰雹、雷电等恶劣天气频发期。高海拔、低温、低压、低氧给机械和人体机能带来极大的考验。有关方面加大了对铺轨机、架桥机的维修和保养力度,建立和完善了员工的吸氧制度,对员工做到及时诊断、及时救治。
“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邵尧霞解决了高原预制梁裂纹技术难题,探索出“快速钻孔、快速浇灌”施工方法,取得了6项技术革新成果,被同事称为“雪域高原的智多星”。
像邵尧霞这样的青藏铁路建设者还有很多,每个人的背后都有一个感人肺腑、催人奋进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