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新闻中心>西藏新闻>

羌塘七日之往事回想

2014-03-13 21:42 来源:今日西藏昌都 点击:0

 

  羌塘是对西藏那曲地区的泛称,那里是一片遥远而神奇的土地。再次走访那曲,是我多年的愿望。

  那曲处在西藏高原的高端,与阿里地区一样被称为“世界屋脊的屋脊”。在我的西藏经历中,那曲是我涉足较少的地方。也许是一种偏见,许多人过去认为这里地处偏僻,与外界联系较少,不出新闻,所以媒体对这里的报道也不是很多。

  其实,那曲是个很有特色的地方,是世界屋脊上还没有被世人所完全认识的地区之一。著名作家马丽华的名著《走过西藏》系列中的《藏北游历》就记录了那曲的神奇与诱惑。她的另一篇作品《藏北十年》,更是展现了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的那曲风貌。我曾应马丽华之约认真读过此书,并为该书写过一篇评论,对那曲的变迁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2000年作者在藏北


藏北八塔(2000年拍摄) 摄影:张小平

  往事回想

  我虽然对那曲了解不多,但也绝非与她没有缘分。从1963年我第一次走进西藏到现在,我已经先后五次踏上过这片土地。1963年和1966年两次进藏,我是乘汽车从甘肃柳园经那曲到拉萨的,在那里停车吃过饭,可谓与那曲“擦肩而过”。那时,对那曲的印象就是“寒冷荒凉,人烟稀少”,当年的那曲镇只有一条街,几乎就是青藏公路上的一个大食宿站。

  1974年8月,我第三次到那曲,这次是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的身份前去采访,报道青藏公路通车20年间这里的变化。记得那次在那曲与时任地委书记的曹旭同志和副书记热地同志有过多次接触。热地同志还热情地送我们到红旗公社的水利工地采访,并叮嘱当地同志晚上安排我们住一个干净的帐篷,后来还接我返回那曲镇。前后10天的采访,使我们有机会与当时西藏闻名的“牧业大寨”红旗公社书记多吉接触,还在他家里住过两个晚上。期间采访了当地的牧民、帐篷小学教师和学生,和他们一起劳动。还采访了地区综合加工厂、农机厂和辽宁医疗队。镇上新建的百货公司也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1991年7月,我第四次到那曲,采访、报道边疆民族地区改革开放的新成果,当时的日记中记载:“抵那曲,市容大变,过去的面貌已经找不到了。” “街上外地饭馆极多,一条街就有30多家。” “那曲县委副书记兼人大主任次仁塔钦陪同先后去门堆乡(解放前一部落)老红旗公社书记多吉处、德吉乡敬老院、县服装藏靴厂、孝登寺采访。”

  当年的日记里还记载:“牧民是那曲的主人,他们是最能吃苦的民族,过去一只狗、一支羊就是全家的财产,现在状况大变,门堆乡就是例证。新房、风力发电机、仓库粮食、缝纫机、牛奶分离器、藏柜、藏桌,就是新牧民的标志,还有汽灯也说明问题。牧民房屋极干净,令人吃惊。那曲镇少女服装很出色,与过去相比变化太大了。吃饭也方便多了,开放搞活还是好。”

  2000年11月,我第五次到那曲,此行是以西藏广电厅援藏干部的身份陪同国家广电总局巡视组考察“西新工程”实施情况。那次考察,曾到达安多县,并登上海拔5100米的唐古拉山口,还看望了“天下第一道班”。当时的日记中记载:“下午5时抵达那曲镇,9年没来,面貌大变,几条主街道均为水泥路,路灯很现代。住那曲饭店,内部设施有改善,有暖气。” “下午两点抵达安多县城,也是一个新县城,沈阳援建的沈阳街是一条柏油马路。” “晚8点返回那曲镇。饭后看夜景,兴盛超市(拉萨的分店)今天开张,很现代。” “孝登寺已修饰一新,寺前白色房屋为僧舍,整洁清爽。”“ 从尼姑庙照那曲镇全景,城市规模已经形成。9年后再次造访,变化的确很大。”


2000年的那曲镇 摄影:张小平


2000年的安多县城 摄影:张小平


2000年远眺那曲镇 摄影:张小平


2000年作者在唐古拉山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