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新闻中心>西藏新闻>

[记录30年变迁]立体交通让高原不再遥远

2014-03-14 09:53 来源:今日西藏昌都 点击:0

 编者按: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改革开放在西藏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激发出无限的生机和活力,创造了经济社会发展几十年跨越上千年的人间奇迹,发生了以往任何时代都无可比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为展示西藏的历史巨变,从今日起,本报将从普通群众的衣、食、住、行变化,反映改革开放30年来西藏波澜壮阔的伟大历程,敬请关注。今天本版的主题是《30年变迁话出行》。

  立体交通让高原不再遥远

  2001年,大学毕业的我毅然选择进藏工作。这一举动虽然谈不上有多壮烈,但依然在父母兄弟的内心扔下了不小的“炸弹”。他们的担心除了高原的“恶劣”气候条件外,更是对被形容为“进藏难,难于上青天”的西藏交通的担忧。

  8年过去了,随同我一起成长进步的除了工作、学习、生活,更是西藏快速发展的交通条件。在藏8年,我见证了世纪工程——青藏铁路飞跨进藏,见证了西藏第一座支线机场——林芝机场通航,见证了雪域高原第一座公路立交桥——柳梧立交桥的诞生,见证了拉萨城市交通的巨大变化……如今,从拉萨出发,五条国道构成的,四通八达的、通车里程近3万公里的区内公路网络就如通达四方的枝系脉络,将高原各地连通,构造了一张方便快捷的西藏交通网。

  青藏铁路于2001年6月开工建设,2007年7月1日正式投入运营。青藏铁路的建成通车,让雪域高原与内地的距离又近了一大步。随着一列列火车驶出西藏,越来越多西藏特产被运出区外,销往全国各地。同时,大批进藏物资也被源源不断运进高原。青藏铁路除了极大地带动了西藏经济的飞速发展,在方便西藏人出行上也发挥了巨大作用。我的朋友次仁拉姆就是其中的受益者之一。2000年考入内地高校就读的她,过去寒暑假只能乘飞机来回拉萨,而且中途还得转机,不方便的同时也增加了家里的经济负担。后来火车通车后,她从拉萨坐火车就可直达学校所在地郑州,既方便又省钱。

  青藏铁路通车,也惠及了像我一样的在藏工作者。每次休假回内地可选择的交通方式增多了,经济宽裕的选择飞机,经济稍紧张时坐火车休假也不失为一个好的选择。青藏铁路建成通车,为西藏旅游业发展注入巨大动力。乘火车来藏旅游的人数较之前有了大幅度增加,旅游旺季时每日乘火车进藏的游客超2000人次。

  第一次进藏,因为没有进藏的火车,我有“幸”第一次坐上了飞机。从成都出发,经过一个小时五十分钟的飞行降落在拉萨机场。刚刚降落,我的头就因为高原反应开始发胀,一直持续了三四天。现在来西藏玩,就不用担心这个问题了。因为在2006年9月,西藏海拔最低的林芝机场通航。这里树木葱郁,含氧量较高,已成为乘坐飞机进藏观光客的首选航空港。

  西藏交通到今天取得了飞速发展,其中凝聚着一代又一代西藏交通人的心血和汗水,更是无数交通干部职工用忠诚、青春和热血谱写出的奉献之歌。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在西藏交通事业的发展上投入巨资,支持重点项目建设,各兄弟省区市也进行了无私援助。现在,任何来藏旅游、出差的人都对西藏的交通变化感慨万千,我在见证了西藏现代交通快速发展的同时,和280万高原人一起享受着交通变革带来的便捷和实惠。

  私家车走入寻常百姓

  来拉萨已经十几年了,大小也算个“老西藏”。也许是冲着这个“老”,编辑同志约稿,让我谈谈来拉萨之后对“出行”的感受。

  前几天,因为有要事要去西郊办事,约好的是下午3点30分见面。按照经验,我3点出发,30分钟到达目的地应该不成问题,但事与愿违。刚出单位没多久,就被堵在路上了。进,不能;退,不得。没办法,只能耐心等待。20分钟,我终于走出了拥挤的路段。可时间已经来不及了。只好重新再约。

  之所以讲这件琐事,是因为我对拉萨出行最大的感受就在其中:拉萨开始堵车了。

  记得刚来的时候,路上跑得多是单位的越野车和运货的汽车,很难见到小轿车。听一位前辈说,改革开放初期,永久、凤凰牌自行车作为市民的代步工具,曾风靡拉萨;上世纪80年代,摩托车逐渐成为市民新宠,那个年代,大街上如果偶尔驶过一辆私家车,便引来路人翘首张望。

  拉萨街头出现私家车是在1990年。不过整个20世纪90年代,拉萨的私家车发展都很慢。据报道,到2000年1月,拉萨市私家车的数量为2451辆。

  2000年之后,拉萨的私家车曾几何数增长,到2008年11月,拉萨市私家车的数量则达到了10858辆。短短8年,翻了4倍多,而且这个数字每天还在不断刷新。

  私家车多了,出行是方便了,但由于种种原因,路也开始堵了。刚来的时候,在拉萨街头逛街,不必小心翼翼,路边停放的车辆很少;现在,特别是到了周末,拉萨街头路边“车满为患”,人要么相拥前行,要么小心翼翼与车辆争道了。

  从摩托车到本田轿车

  “1978年的时候,我是最早骑摩托车的,那时候拉萨只有四辆摩托车。走路的话,从这里到大修厂要走40多分钟。”在西藏人民出版社工作的58岁丹增朗杰老人回忆说。车轮滚滚,时光流转。上世纪80年代中期,丹增朗杰逛的交通工具换成了一辆新的幸福牌摩托车。城市越来越美,道路越来越宽,让丹增朗杰如同摩托车的名字一样,充满幸福感。就象《逛新城》歌曲中所唱的那样“拉萨城内人来人往,城市乡村紧相连”。

  “上世纪80年代中期,我换上了比较好的摩托车,是上海产的。邮电大楼向北原来是土路,80年代后,政府把那条路修成了柏油路。回家时间缩短了,下雨的时候也好走了。以前骑上摩托车全是泥巴;冬天刮风的时候全是灰;不但路程缩短了,而且还很安全。”丹增朗杰说

  进入上世代90年代,拉萨从原来的高原小镇逐步发展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现代高原新城。丹增朗杰此时的交通工具已从原来的摩托车换上了一辆吉普车。

  “换上吉普车后,回家几分钟就到了。”从最早的摩托车到吉普车,如今丹增朗杰的‘坐骑’又换上了一辆本田牌轿车。行驶在拉萨城宽阔的公路上,他为家乡自豪的心情与当年骑摩托车时相比自然不可同日而语。

  延伸阅读:

  “十五”以来,西藏公路建设发展迅速。新建、改建公路19935公里,新增里程10112公里。“十五”完成投资146.92亿元,是“九五”期间的3.6倍,2006年、2007年,分别完成投资40.58亿元和41.5亿元,公路建设完成投资屡创新高。国道完成了青藏公路三期整治改建,川藏公路整治改建16个项目528公里,新藏公路整治改建4个项目440公里,新改建了拉萨至贡嘎机场公路“两桥一隧”等一批重点公路建设项目。

  “十一五”期间,国家对西藏公路建设投资将超过200亿元。到2010年底,全区公路总里程将达到50000公里;通县油路达到59个,不通油路的县基本实现通等级公路;乡村公路建设以“通达”工程为重点,兼顾“通畅”工程建设,具备条件的乡镇和80%以上的建制村通公路。

(责编:南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