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新闻中心>西藏新闻>

农牧业特色产业逐步成西藏农牧民增收亮点

2014-03-13 20:26 来源:西藏新闻网 点击:0

  洁白的雪山、五彩的“经幡”、纯净的天空、奔跑的藏羚羊……如果说西藏的自然风光让人心旷神怡,那么西藏特有的农牧业资源也必然会让人们眼前一亮:高海拔地区生长的优质蔬菜、水果,肉质鲜美的藏猪,绒毛享誉世界的绒山羊……

    “重要的高原特色农产品基地”是中央提出的西藏发展战略定位。独特的自然资源禀赋、独特的地理位置、特殊的战略定位,决定了特色产业成为西藏农牧业发展的方向。2010年,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又着重指出,发展农牧业特色产业对推动西藏农牧区经济社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如今,在中央、各地的支持和西藏自身的努力下,农牧业特色产业逐步成为西藏农牧民增收的切入点和亮点。2009年,特色农牧业项目区农牧民收入增幅达20%以上。

    巨大的特色产业潜力正在挖掘,巨大的市场价值逐步得到释放。

    优势区域发展优势产业

    拉萨地区的堆龙德庆县把蔬菜产业和禽类养殖作为重点特色产业发展。“堆龙德庆县土地资源稀缺,发展传统种植业显然没有出路,但我们临近拉萨,交通便利,发展城郊农牧业是明智的选择。”堆龙德庆县副县长韦建西对记者说,“2009年,堆龙有7个农牧业重点项目,总投资3000多万元,其中国家投资2000多万元,我们的投资方向是符合自治区产业规划的。”

    “西藏农牧业要发挥特色资源优势,合理布局特色产业,建成一批带动辐射能力强的基地,实现区域集中。”西藏农牧厅副厅长兰志明说。

    为加快西藏特色农牧业发展,农业部帮助西藏编制了《农牧业特色产业发展规划》,并在2001年第一次全国农业援藏工作座谈会上,以援藏项目的形式签订了援藏协议。自治区则提出了“优势区域、优势产业、优势资源、优先发展”的基本思路,从2004年开始,集中涉农部门资金先后投入25.57亿元,其中国家投入13.5亿元,在全区7个地市、74个县安排实施了无公害蔬菜、优质青稞、白绒山羊、猪、藏鸡等12个产业项目及347个子项目。

    藏东林区有着优越的自然环境和林下资源,散养在山林间的藏香猪在市场上供不应求,藏猪产业成了这一区域发展的重点;

    阿里地区有着纯正的克什米尔绒山羊,绒山羊羊绒细度享誉世界,大力发展绒山羊产业是顺理成章的事;

    高原蔬菜有着优秀的品质,能够弥补内地7~9月间蔬菜生产的空当,日喀则地区白朗县也早就把蔬菜产业作为了当地的支柱产业……

    “结合国家和各省市资金、技术、人才的支持,由各县来引导‘一村一品或一乡一品’,成功建立一批基地,由各地市统筹将各县内的基地有机联片,成功建立一批产业板块,由自治区协调跨区域联结形成产业带,最终发挥出产业空间结构效益。这就是我们的基本思路。”兰志明说。

    经过六年的建设与发展,西藏无公害蔬菜、优质粮油、白绒山羊、藏猪、藏鸡等特色鲜明的生产基地发展到200余个,形成了藏东北高原山地牦牛产业、藏西高原绒山羊产业、藏中北高原绵羊绒山羊产业、藏中宽谷地区奶牛养殖产业带和畜禽产业、藏中宽谷地区粮油产业带、城镇郊区无公害蔬菜产业带以及藏中藏东藏猪藏鸡产业带等7个产业带。2004年~2009年间,农牧业特色产业项目带动辐射农户32万多户,占农牧区总数的73.69%,户均增收3263.10元,明显高于非项目区农户收入水平。
  突破瓶颈,做大产业规模

    “西藏特色农牧业雏形显现,但除了青稞等粮食产量,其他农牧产品的数量都比较小,很难形成大产业。”西藏农牧厅副厅长徐百志介绍说。

    工布江达县肉联加工厂是依托巴河镇、错高乡和朱拉乡等藏猪养殖繁育基地而建立的一家藏猪屠宰加工厂。屠宰后的藏猪整猪空运至北京、天津等城市,一头藏猪纯利可达200元左右。目前肉联加工厂的产品在内地市场供不应求。但由于藏猪生长周期较长,出栏率较低,目前工布江达县藏猪养殖规模已经无法满足其加工需求。

    西藏奇圣土特产品有限公司面临着同样的问题。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如今自治区的牦牛已经不能满足企业的需要,企业必须要从青海等地调入牦牛才能维持日常生产。

    技术瓶颈是西藏农牧业难上规模的原因之一。目前区内农牧特色产业发展过程中,农畜品种相当一部分是引自外地,比如奶牛大多从陕西引进,林芝地区种植的苹果品种也是来自陕西的红富士,对于真正具有西藏特色的农作物及牲畜品种的改良和优选投入严重不足,同时牦牛等牲畜的高效育肥、快速出栏等关键技术十分缺乏。

    “西藏农牧业科技水平整体比较低,希望内地给予支持。”西藏农牧厅副厅长杜杰说。

    现任西藏农牧厅副厅长的辛盛鹏,是中组部、团中央选派的赴藏“博士服务团”成员之一,到西藏之后,他组织相关科技力量,进行了多项品种改良工作,其中成效最突出的是推进了西藏黄牛品种的改良工作。“我们引进荷斯坦奶牛,与当地黄牛进行杂交,改良后的黄牛品种,每头产奶量可达4000公斤,此前当地黄牛产奶量只有800多公斤。”辛盛鹏说。

    为了推动黄牛品种改良工作,农牧厅还在村里设了改良点,并专门配备了技术员,帮农牧民解决技术问题。像这样的先进技术和服务推广体系,如今在西藏正逐渐增多。在林芝地区,福建省渔业援藏干部张良松和他的团队经过多次科技攻关,成功繁育出了多批西藏本土鱼类的鱼苗,并通过举办技术培训班等手段,为当地培育了一批渔业技术工人,推动了西藏地方特色鱼类的保护和开发步伐。在工布江达县,县农牧局扶持当地建起了一个藏猪繁育基地,给当地农户提供健康优良的藏猪品种。预计今年年底种猪数量可达800余头,对当地藏猪产业的壮大将起到促进作用。

    基础设施薄弱也是特色农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之一。其中饲草料基地建设滞后是一个突出问题。此外,暖棚建设投资少,建设标准低,牲畜越冬条件差,这些问题都影响了牲畜的出栏量,制约着产业规模的提升。“很多牧区由于草场的退化,牲畜过冬要靠啃食黄草,掉膘严重,这样循环长,循环瘦,很难提高出栏。”徐百志说。

    “为了解决草畜矛盾,我们现在采取了种草养畜、异地饲养等措施,在全区开展人工种草,减少对天然草的依赖。”徐百志说。同时,随着游牧民定居工程的实施,在国家和政府的扶持下,农牧民不仅盖起了新房子,还配套建设了牲畜棚圈、贮草棚等。

    “另外我们的牦牛、羊等的商品率较低,自食占到了60%~70%。”杜杰说,“这也是牧民们长期以来形成的习惯,牛羊出栏一般都在11~12月,其他时间供应不足。我们要引导他们,加大出栏,加快周转。”

    但无论是科技研发、品种改良,还是改善基础设施、引导农牧民转变观念,这无疑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对此,杜杰也表示:“任何事物的发展都要一个过程,不能一蹴而就。西藏特色农牧业的规模要从小到大,也得循序渐进。”

  延伸链条,打响高原品牌

    一斤田头价1.2元的青稞,经过龙头企业的深加工,可达到15元产值,实现3.75元利润的升值;从养殖户到加工企业,一斤羊毛由24元的收购价实现了200元的藏式挂毯地毯的升值。

    “通过龙头企业,贯穿产、供、销过程,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是实现农牧产品附加值快速增长的基本途径。”兰志明说,“我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引进和培育龙头企业。”

    “我们前年为了扩大生产规模,贷了1000万元的款,政府有贴息。”西藏藏缘青稞酒业公司副总经理朱刚说,“我们到农交会、广交会上去参展,政府也都给我们提供一定的费用。”

    为了扶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自治区还借助内地的科研力量、技术力量,帮助区内企业研发新技术、新产品。据朱刚介绍,西藏科技厅在成都设有科技孵化园,区内企业想研发什么技术,经科技厅立项后就可入孵,科研费用政府同样会提供一部分。

    目前,自治区的龙头企业已经由2002年的不足10家发展到55家,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由1家增至7家。2009年,自治区级龙头企业产值达14.4亿元,各级龙头企业完成订单金额达14.4亿元,辐射农牧户3万多户,带动农作物种植20多万亩,畜禽养殖100多万头(只),农畜产品订单标的金额1.36亿元,户均增加现金收入4000多元。部分企业的名牌产品,不但在区内市场占有相当的市场份额,而且已经进入国内甚至国际市场。

    “现在我们就是要打造一个具有高原特色的品牌,在满足区内市场的同时,向区外、国外进一步发展。比如目前的生物食油加工方面,核桃油作为高端产品在全国超市、高档酒店都有供应,青稞酒打入了美国市场。我们的产品有三个层次,高端、中端、低端。低端满足百姓的自己需求、中端主打区内,高端面向区外、国外。”杜杰说。

    高原特色的西藏农牧业潜力巨大,绿色的西藏品牌价值无穷。全国农业援藏给西藏特色农业插上了翅膀。但西藏特殊的自然条件和经济社会基础决定了不能一概照搬内地经验,走具有“西藏特点”的农牧业发展之路非常必要。“我们要建设有高原品牌、有西藏特色的基地,为全国做出贡献,也让西藏老百姓能够增收。”杜杰说。(刘艳涛 赵经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