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3-26 11:37 来源:西藏新闻网 点击:0
本稿由《人民画报》社授权新华网使用,转载请注明。 从上个世纪50年代初的和平解放,历经民主改革、经济发展、改革开放,一直走到本世纪初,藏族人民从一无所有的农奴到有了土地,有了民主权利,有了学识,有了新房与汽车…… 脚步奔向幸福,影像记录历史。呈现在这里的一张张照片,记载了西藏近60年来发展的一步步足迹…… 农奴的孩子出生后,母亲就要抱着他到农奴主那里去登记,缴纳出生税,从此这个孩子的人身就属于农奴主。 民主改革前,农奴主阶级用削腿、割舌、剜眼等种种酷刑镇压农奴。这是当时使用的一种刑具。 民主改革前,农奴每年必须为农奴主劳作,以得到足够的记工日的印数,如达不到就要受到重罚。 |
“在萨迦和拉孜各自属民中,未经正式嫁娶的达东杰布之两个妻子,亦即钦德罗之女儿,同经过正式嫁娶的郭奴达娃之妻女进行交换”。这是一份萨迦寺与拉孜县“人主”交换农奴的契约。这份契约认证的,不仅仅是几个农奴被交易的的过程,同时也反映了农奴时代西藏农奴的真实地位——丝毫没有人身自由,可以像商品一样被交易。由此带来的,是农奴们可以想见的经济窘迫状态。而此时的农奴,占当时西藏总人口的95%左右。
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上世纪50年代西藏和平解放,而农奴的真正解放,则是在1959年民主改革之后。
1951年5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签订《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简称“十七条协议”),西藏自此和平解放。
1954年12月25日,川藏(又称康藏)公路、青藏公路同时正式通车。通车仪式在拉萨举行。群众聚集在布达拉宫前,欢迎青藏公路开到拉萨的汽车队。 新华社 供图
1959年,西藏实行民主改革,翻身的农奴和奴隶一举烧尽了农奴主加在他们身上的契约和债据。
翻身农奴怀着喜悦的心情积极参加选举,行使自己当家做主人的权利。
部队医疗人员到藏胞家里为孩子看病。摄影 张正模
回去建设新西藏。摄影 舒鸿钧
西藏和平解放后,在中央政府的大力支援下,西藏的经济建设蓬勃发展:
驻藏部队在拉萨城建立了当地第一个比较完备的门诊所,在最初的14天内,就医治了1365个病人。
1954年年底,康藏公路(现在的川藏公路)、青藏公路正式通车。以往从拉萨到四川成都或青海西宁往返一次,冒风雪严寒,靠人拉畜驮,艰苦跋涉需半年到1年时间;而公路通车后乘坐汽车不到1个月就可办到。为西藏人民的这种便利付出的代价是,仅在康藏线线上,就有3000多名施工人员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1956年5月,当雄机场竣工,北京-拉萨航线试航成功。
然而,西藏部分上层分子对西藏的日益进步却并不满意,甚至是仇视这种变化。1959年3月10日,他们借口西藏军区要把达赖喇嘛和噶厦政府的主要官员抓上飞机送往内地,煽动部分喇嘛和藏民发动了武装叛乱。达赖喇嘛与部分噶厦官员随之逃亡境外。
达赖和噶厦组织的这次不成功叛乱,让西藏的百万农奴提前获得了新生:在初步完成平叛工作后,原定在“要待西藏大多数人民群众和领袖人物认为可行的时候”才要进行民主改革,被提前提上了议事日程。
1959年6月28日-7月17日,西藏自治区筹委会举行第二次全体会议,通过了《关于进行民主改革的决议》,民主改革在西藏迅速展开。民主改革废除了生产资料的农奴主所有制,参加叛乱的农奴主占有的耕地无偿分给了无地的农奴。同时,民主改革也让百万农奴获得了人身自由和政治权利。
新华社记者林田用日记的形式记录下了乃东县凯松庄园的农奴们参加民主改革的情景:
1959年6月6日
下午,工作组召开全庄园农奴大会,选举农会筹委会委员。全庄园的男男女女,大人小孩,从大庄宅四周的小土屋,从宅子底层的马棚、外院的牛舍,陆陆续续走来了,在草地上坐了一大片。谁只要看一眼这人群,就会多少懂得一点什么是农奴制度。这老少200多人,没有一个人穿一件完整的衣服,全是破烂的像麻袋样的粗毛衫裙,那上面不是补丁,就是发亮的油污。妇女和孩子们几乎没有人穿靴、鞋,全赤着脚??就是这些人,今天破天荒第一次要掌握自己的命运。
人们在阳光照耀的林中草地上坐了一圈。尼玛次仁、基嘉、乌金、多吉、阿旺等(被推选出来的农会筹委会候选委员——编者注)站在圈中桌子前面,他们额上、鼻子上出了汗,眼睛放出喜悦的光采。围着他们的人把手高高举了起来,这是一些终年劳碌的手,被人支配的手,今天第一次自由地举起来,在这个庄园前面,过了第一次民主生活。
1959年6月30日
下午又到凯松庄园,这里朗生(意为“家里养的”,是家奴——编者注)都解放了,51户中除老弱残疾者外都自己安了家。一进庄宅,原来死气沉沉的景象不见了,而是一片生机。小孩子们围着栏杆在唱歌,一个木匠在做小黑板,小学准备开学。
大庄宅里安置了10家朗生,我们晚饭后到他们房子里看看,都打扫得干干净净,宽宽敞敞。他们正吃糌粑。每家都有些锅锅罐罐,一袋糌粑,一袋青稞,小饭桌、镰刀、鹤咀锄等等,这都是新分得的。
最令人感动的是多吉家。多吉十来岁时,父母死了,差地被收回,庄园主的管家把差地交给了差巴(为领主支差的人,他们除了租地外没有属于自己的土地——编者注)阿旺。多吉姊弟三人,分别作了不同人家的朗生,各自分散,直到这次解放才团圆了。
她们搬到一起住的第一天晚上,高兴得很。姐姐多吉说,以后小妹妹在家,放放驴子、羊子,烧烧茶,我和弟弟出去做短工。等到秋收,分了地,我们就有自己的土地了,还可买点衣服。
1959年7月29日—30日
29日晚上,农会开会,具体研究地怎么分法,后确定先分卡多地方的地。30日是分地的第一天,我去看分地。一早,农会委员和分地小组就来了,男男女女的,一大群人,穿过麦田间的小路到卡多去。
到了山下卡多村,委员们在地头开会,一个老头提出,按这里的情况,如果分8克地,就给5克好的,3克坏的(克即斗,当时一克青稞约28斤。一克地即可以撒一克种子的地,约一亩、1/15公顷——编者注)。大家都同意了,开始分。先分给谁呢?于是10来家应分土地较多的人,每人拿个石子、小刀、钥匙等作为自己记号的东西,交给委员阿旺,阿旺再把这些东西交给其他人,每人一个,告诉一个,然后叫号。
这样抽签结果,从四维巴珠开始,第二个就是次仁措姆,先分给她一块两克多的休耕地,草长得厚厚的,这是块好水地,她高兴得背着孩子跑到地边,请乌金告诉她地界,看了又看。第三个,是老婆婆索朗群宗,也先分了块好休耕地,老婆婆乐得闭不拢嘴,马上搬草坯和石头垒在地边,作记号。她说,祖祖辈辈没有地,今天有地了。老婆婆带个孩子过活,分了7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