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3-26 13:55 来源:今日西藏昌都 点击:0
格桑花,是藏族人民心中最美丽的花,也是雪域高原的象征—— 第一个西藏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到来之际,西藏,中国版图上这片12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再次牵动世人的视线。 “紧紧抓住发展和稳定两件大事,确保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确保国家安全和西藏社会稳定,确保各族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在建设团结、民主、富强、和谐的社会主义新西藏的征途上迈出新步伐”——在不久前召开的全国两会上,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在参加西藏代表团审议时郑重表示。 这是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对雪域高原的深情嘱托,为今后西藏工作进一步指明了方向。 喜迎西藏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的日子里,从海内到海外,从党和国家领导人到普通群众,亿万华夏儿女表达着一个共同的心愿——祝愿生活在西藏这片广袤神奇土地上的287万姐妹兄弟,生活越过越好,日子像格桑花一样绚烂美丽! 让格桑花开得更加绚烂美丽——以民主改革为起点,在建设团结、民主、富强、和谐的社会主义新西藏的征途上,各族儿女奋勇前进…… 煮起香醇的酥油茶,跳起热情的锅庄舞,牦牛与拖拉机犁开沉睡的土地…… 3月15日,藏历正月二十,西藏农区春播的日子。蓝天白云下,一场盛大的春播仪式正在拉萨堆龙德庆县马乡设兴村展开。村民每人手中端起一小勺糌粑撒向田地。“将糌粑撒入土地,代表着藏族人对丰收的期望。”村主任洛桑丹巴说。 土地期待收获,春天孕育希望—— 这一切,都缘于50年前的那个春天:1959年3月28日,国务院发布命令,决定自即日起,解散西藏地方政府,由改组后的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行使地方政府职权。 “这标志着一个旧时代的结束,一个新时代的兴起,由此拉开了一场举世瞩目、波澜壮阔的社会大变革,西藏百万农奴从此翻身得解放。”北京北四环外,一栋藏式风格的建筑内,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王小彬博士说。 从废除封建农奴制到实行土地改革,从废除政教合一制度到建立人民民主政权,短短几年间,一场波澜壮阔的民主改革消灭了在西藏延续数个世纪的封建农奴制度,迅速荡涤了旧社会遗留下来的污泥浊水。百万农奴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等各方面都获得了解放,西藏社会的面貌焕然一新,西藏迈入了发展的新纪元。 人的解放,是最大的解放—— 在旧西藏,全部耕地、牧场、森林、山川、河流、河滩以及大部分牲畜,都由占人口5%左右的官家、贵族、寺庙上层僧侣三大领主及其代理人占有。农奴超过旧西藏人口的90%,不占有土地,没有人身自由,“能带走的只是自己的身影,能留下的只有自己的脚印。” 是轰轰烈烈展开的民主改革,使百万农奴翻身成为这片土地的主人,格桑花迎来了春天—— “贵族的太阳落下去了,我们的太阳升上来了!”1959年,当旧的地契、债约被扔进火堆时,“民主改革第一村”西藏山南地区乃东县克松村的443位翻身农奴分到了土地,围着火堆跳起了欢快的舞蹈。 50年过去,克松村变成了今天的克松居委会。克松人依靠科技种植大蒜,人均年收入达到近5000元,房子越来越大,文化生活日益丰富…… 波澜壮阔的西藏民主改革,使百万农奴第一次昂首挺胸站了起来,真正成为这片雪域高原的主人—— 正如中国政府向全世界公布的《西藏民主改革50年》白皮书所说,“这不仅是中国人权发展史上一个十分重要的篇章,而且在国际禁奴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无疑是人类走向文明进步的历程中彪炳千秋的一个伟大壮举。” “民主改革50年来西藏的发展变化可以说是天翻地覆。半个世纪的发展,比过去政教合一体制下几百年的发展还要快。”60岁的西藏社科院研究员格桑益西曾是农奴,忆往昔,不禁感慨万千,“没有民主改革就没有新西藏,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50年风雨兼程,50年沧桑巨变。50年来,在中央人民政府的关怀和全国人民的支援下,西藏各族人民以主人翁的姿态迸发出创造美好生活的巨大热情,推动西藏经济社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各项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历史性成就。 ——社会制度实现历史性跨越,西藏人民当家作主权利有了制度保障。 ——经济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社会面貌日新月异。 ——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生存和发展状况得到极大改善。 ——传统民族文化得到保护和弘扬,宗教信仰自由受到充分尊重。 ——现代教育和新闻文化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的文化教育水平不断提高。 …… 从黑暗走向光明,从落后走向进步,从贫穷走向富裕,从奴役走向民主,从封闭走向开放—— “回顾1959年废除西藏封建农奴制、实行民主改革这段历史,审视西藏50年来社会经济发展所取得的前所未有的巨大成就,人们更深切地感受到中国共产党的伟大、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研究员张云说。 1959年3月28日,49岁的阿沛·阿旺晋美被国务院任命为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 第一个西藏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到来之际,这位亲身经历了新旧两个西藏的世纪老人这样表达自己的感受:“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西藏人民才能真正当家作主;只有生活在祖国的大家庭当中,西藏才会发展进步,人民才会幸福安康。” 让格桑花开得更加绚烂美丽——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必须紧紧抓住“两件大事”,实现“三个确保”,坚定不移地走有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发展道路 标准化的厨房,成套的真皮沙发,巨大的液晶电视…… 这是一个典型的藏式院落,楼房雕梁画栋,上下两层,足有500平方米。院落的主人是43岁的农奴后代、堆龙德庆县羊达乡村民阿努。 民主改革前,阿努父母“每天吃不饱穿不暖,日子苦得很”。现在,他种起了大棚蔬菜,建起了苗圃基地,住上了别墅,开上了汽车…… 两代人的生活,折射出50年来西藏的跨越式发展和西藏社会的巨大变迁。 “要认真落实中央关于西藏工作的一系列方针政策……把西藏的事情办得更好。”3月9日,胡锦涛总书记参加西藏代表团审议时发表讲话。 2009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也是西藏民主改革50周年。特定历史时刻的这一讲话,再一次向世人郑重宣示: ——走有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发展路子,中国共产党人坚定不移! ——把西藏的事情办得更好,让格桑花开得更加绚烂美丽,中国人民有这个决心,也有这个信心! 胡锦涛总书记的讲话引起强烈反响。3月11日和3月18日,西藏自治区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和自治区党委会分别召开会议,学习讲话精神。大家一致认为,自1993年以来的连续17年间,胡锦涛总书记每年都来到西藏代表团和西藏的人大代表们一起参加审议,共商国是,这充分体现了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西藏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对西藏各族人民的亲切关怀。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对西藏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提出了殷切希望和更高的要求,为西藏今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使西藏工作的思路更明,方向更清,是指导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西藏工作的纲领性文件,也是做好今后工作的动力之源、信心之源,具有更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一定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并且贯彻落实到各项具体工作中。 从自治区到市县乡镇,西藏各级干部在学习后一致认为,在今后的工作中,要以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坚持中央关于新时期西藏工作的指导思想,坚定不移抓发展,旗帜鲜明反分裂,尽心竭力保民生,进一步做好西藏发展稳定各项工作,确保西藏稳定,加快西藏发展,以更加扎实有效的工作,让党中央放心,让全国人民满意。 让格桑花开得更加绚烂美丽,一幅清晰的西藏经济发展“路线图”已在人们眼前呈现: ——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大力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多搞一些能够直接改善群众特别是农牧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的项目,多解决一些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使各族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要把思想上的弦绷得紧而又紧、把各项工作做得实而又实,同时谋长久之策、行固本之举,筑牢反对分裂、维护祖国统一的坚固长城,推进西藏从基本稳定走向长治久安。 “胡锦涛总书记强调‘认真落实中央关于西藏工作的一系列方针政策’,此举意味深长。”王小彬博士分析说,“面对繁重的任务,我们要狠抓落实、落实、再落实,把各项工作做得实而又实,细而又细,切实解决突出问题,真正见到实效。” 一个目标,两件大事,三个确保——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讲话精神,贯彻落实全国两会精神,新一轮的发展正在雪域高原上孕育。 37岁的央金是西藏米林县扎绕乡多卡村村民,以往,央金一家主要从事青稞、小麦等传统农作物的种植,一年的收入还不到1000元。2008年,政府帮助多卡村的36户村民建起温室大棚,并提供优良种子种植葡萄、苹果、桃子等水果,启动了优质水果产业带工程,农民只需要付出劳力就可获得收益。 近年来,西藏大力发展高原绿色农牧业、矿产、旅游、藏医药和民族手工业等高原特色产业,培植经济发展的新亮点。 十个民生项目、十个经济项目和十个战略性项目……不久前,日喀则确定了具有代表性的30个项目,总投资达16亿多元。 从日喀则到昌都,从藏北那曲到“江南”林芝,谋发展、促稳定,强基固本,一场科学发展的浪潮正在席卷整个高原…… 发展是解决西藏一切问题的关键所在。翻开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网站,细心的人们会发现,仅从新闻标题就可以看到从自治区到市县各级政府所作出的努力:“西藏确定185亿扩内需政策突出民生为重点”“西藏自治区投入1个亿提高公路抢险保通能力”“拉萨市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明年全部完成”…… 一个目标,两件大事,三个确保——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讲话精神,贯彻落实全国两会精神,正在成为西藏广大干部群众的自觉行动。 和谐稳定是社会发展的前提条件,没有稳定,一切都无从谈起。 上世纪90年代以来,西藏自治区党委和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制定的新时期西藏工作指导思想,使反分裂斗争由被动应急转向主动治理,保持了社会局势的基本稳定,使西藏经济连续18年实现快速发展,为西藏社会和谐稳定提供了基本保障。 发展是稳定的基础,是解决西藏一切问题的根本。正反两方面的经验,使西藏各族人民彻底认清了达赖集团的丑恶图谋,深刻感受到了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性。 团结稳定是福,分裂动乱是祸,这是西藏各族人民从民主改革5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的经历中得出的一条宝贵经验。任何干扰破坏活动只能暂时减缓西藏发展的速度,但无法撼动西藏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无法改变西藏人民跟着中国共产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信念。 正如西藏自治区乃东县泽当镇居民边巴次仁所说:“民主改革使我们成了自由、文明的公民,过上了好日子;跟着共产党走,西藏才有美好明天。谁想破坏我们和平安定的幸福生活,破坏民族团结,谁就是与人民为敌,是注定要失败的!” “长期以来的社会稳定,使大家能够一门心思搞生产、忙致富。如今村里的房子大了,车子多了,人们的钱包也鼓了,这样的日子谁不喜欢?” 卡若区蓝尼巴村村委会副主任洛尼的话,代表了西藏人民的切身感受,表达了西藏人民渴望稳定的愿望和维护稳定的决心。 一个目标,两件大事,三个确保——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讲话精神,贯彻落实全国两会精神,向民生倾斜,各项确保各族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措施陆续出台。 珞巴族是分布在西藏山南、林芝地区的一个少数民族,目前仅有2300多人。在米林县南伊珞巴民族乡才召村,前几年已建成了现代化的民族新村,道路平坦,房屋整齐。一座民族风格的二层小楼里,建有村文化室,里面图书、杂志、电视、娱乐设施一应俱全。 南伊珞巴民族乡副乡长林勇说,过去珞巴族是生活在高山上的,扶贫搬迁到山下后,珞巴族群众的生活渐渐好起来,去年才召村村民的人均收入达到5700多元。生活好了以后,他们开始追求文化生活的满足,村民的生活越来越丰富了。 才召村的变迁,是西藏农牧民生活日益改善的最好见证—— 数字虽然枯燥,却最有说服力。民主改革50年来,西藏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生活水平和质量明显提高。25年前,西藏在全国率先免除了农业税,近年来又率先实现城乡义务教育、农牧民免费医疗制度、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农牧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目前西藏有20万户、百万农牧民住进了安全适用的新房,102万农牧民的饮水困难和安全饮水问题得到解决。2008年,西藏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176元,是1994年的3.8倍,连续5年保持两位数增长。 来自西藏自治区发改委的消息,西藏今后将围绕“水、电、路、讯、医、教、文”七个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进一步加大新农村建设投入力度。2009年解决25万农牧民饮水安全问题,力争完成5万户农村户用沼气池建设,到2010年,基本解决饮水安全问题,使20万户农牧民用上沼气能源,基本实现乡乡通邮、通光缆,村村通电话。 “自治区历来高度重视民生问题,将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群众,财政资金重点突出保障民生,广大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正得到有效解决。”西藏自治区主席向巴平措说。 让格桑花开得更加绚烂美丽——动员各级领导干部发扬光大“老西藏精神”,团结带领各族群众,把西藏的事情办得更好 自从2月24日拉开帷幕以来,民族文化宫内,一场名为“西藏民主改革50年”的展览,吸引了10多万观众前来观看。 一张张照片,一件件实物,记载着坎坷的历史,闪耀着精神的光芒,将人们带回那段十分难忘的岁月…… 精神的光芒,精神的力量—— 3月9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参加西藏代表团审议时,要求西藏各族干部发扬光大“老西藏精神”,团结带领各族群众把西藏的事情办得更好。 西藏各级干部在学习过程中一致认为,在当前形势下,胡锦涛总书记要求发扬光大“老西藏精神”,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针对性,必须高度重视,加以落实。 西藏和平解放后,为支援西藏的革命和建设事业,许多内地干部跋山涉水来到西藏工作。在特殊的自然环境中,面对尖锐复杂的斗争形势,一代又一代西藏各族干部群众,在开发、建设和保卫祖国这块神圣领土的斗争中,用青春、生命铸就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的“老西藏精神”。 “老西藏精神”的本质是艰苦奋斗、服务人民—— 从农奴居住的牛棚马圈到城市矗立起的座座高楼,从帐篷里的酥油灯火到现代城市里的霓虹灯光,从骡马行走的荒山古道到四通八达的立体交通网络…… 一部社会主义新西藏的发展史,就是一部“老西藏精神”的传承史。践行“老西藏精神”,既是前辈留给后人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是新时期不断开拓进取的精神动力。 如今,面对新的形势,胡锦涛总书记再次提出发扬光大“老西藏精神”,意味深远,令人警醒。 西藏的发展关系到全国的发展,西藏的稳定关系到全国的稳定——民主改革50年后的今天,面对西藏繁重的发展任务,面对复杂的斗争形势,更需要弘扬“老西藏精神”,将中央关于西藏工作的一系列方针政策落到实处。 来自广东省的第三批援藏干部、时任林芝地委副书记的邱志勇为了开发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的旅游业,2001年,他带着专家和投资商,冒着危险,徒步三天三夜进入大峡谷,忍受着蚊子、蚂蟥的叮咬,睡觉要打地铺,最终争取到了投资。 在西藏各地,与援藏干部有关的感人故事一直在群众中流传。十多年来,广大援藏干部发扬了“老西藏精神”,始终保持昂扬的斗志、饱满的精神状态。他们远离故乡和亲人,把真情和汗水洒向了西藏,把智慧和力量献给了西藏各族人民,与西藏干部群众同心同德,艰苦创业,并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和感情。 从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到现在,全国对口支援西藏取得显著成效,截至2008年底,已有3747名援藏干部进藏工作,奏响了西藏各民族大团结、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强音。 西藏的发展关系到全国的发展,西藏的稳定关系到全国的稳定——民主改革50年后的今天,面对席卷全球的国际金融危机,更需要弘扬“老西藏精神”,团结带领各族群众迎难而上,共创美好的明天。 2008年是西藏自治区发展史上极不寻常、极不平凡的一年。面对拉萨“3·14”事件、地震暴雪灾害和国内经济增长放缓、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等重大挑战与考验,西藏自治区沉着应对,攻坚克难,团结拼搏,突出抓维护稳定,着力抓恢复生产,始终抓改善民生,在艰难曲折中实现了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全区依然保持了发展的良好势头,保持了社会局势的基本稳定,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更大的改善。 西藏自治区党委书记张庆黎说:“有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有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有来自中央的关心和各民族人民的支持以及西藏人民艰苦奋斗打下的坚实基础,在今后的发展征程上,我们充满信心。” “我们要像传递奥运圣火一样,把‘老西藏精神’和维护民族团结、军民鱼水深情的优良传统代代传承下去。”西藏军区副司令员兼西藏军区总医院院长李素芝经常这样勉励自己。 进藏32年,李素芝主刀外科手术13000多例,先后获得科技成果奖30多项,开展新技术134项,其中17项创世界医学奇迹、32项属国内首创、34项填补高原医学空白,获国家和军队科技进步奖20项,还跑遍了西藏边防连队和哨所,行程逾百万公里,为军民巡诊21万余人次。 西藏已经有了历史性的跨越式发展,但与全国发展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2007年,西藏人均生产总值在全国排名第27位,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67%。特别是一些地处偏远的农牧区,群众的生活还比较贫困。加上西藏自然环境较为恶劣,经济发育程度偏低,都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发展。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朱晓明研究员坦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根本任务决不能动摇,而要抓住这个“中心”,自然离不开艰苦奋斗、吃苦耐劳、团结奉献,离不开继续发扬“老西藏精神”。各级干部要深入群众,听民声,解民忧,和普通群众打成一片,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大昭寺前广场上,矗立着建于公元823年的“唐蕃会盟碑”。 西藏人民会堂前广场上,中央政府在自治区40年大庆时赠送的“民族团结宝鼎”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时光飞度,一越千年。从“唐蕃会盟碑”到“民族团结宝鼎”,人们在历史中见证了团结对于西藏的特殊意义。 苍松经霜绿,寒梅历雪红。经过民主改革50年的风雨洗礼,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的伟大实践,今天的西藏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 在这个新起点上谋划未来,开辟西藏人民的美好新生活,需要团结带领各族人民坚持中央确定的新时期西藏工作指导思想,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坚持走有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发展路子,使西藏实现从小开放到大开放、从温饱有余到繁荣富裕、从基本稳定到长治久安的伟大跨越。 山南地区乃东县结巴乡结巴村是西藏第一个“朗生(家奴)互助组”所在地,被誉为“百万翻身农奴的榜样”。 3月23日,一场盛大的篝火晚会在这里举行,人们身穿节日盛装,载歌载舞,庆祝西藏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的到来。熊熊的火焰,点燃了人们心中的热情,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的无限向往…… 青草、小河、田园……高原上,树叶渐渐绿了,春天正翩翩而来。 春风吹过,美丽的格桑花将在灿烂的阳光下尽情绽放……
(责编:晶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