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祝昌都解放60周年综述:科技之光耀藏东

2014-03-26 16:00 来源:昌都报 点击:0

 

科技之光耀藏东——庆祝昌都解放60周年系列综述之五 

   纵观人类历史,科学技术的发展强有力地推动着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发展。在昌都解放60周年之际,深入分析60年来昌都地区各项事业的发展状况,特别是农牧业的发展,我们不难发现科技所发挥的重大作用。据昌都地区科技局提供的数据:截至2009年,地区科技局重点在优良品种、农牧业优势高产高效技术、先进经营管理技术、农牧结合配套技术、农畜产品加工技术等方面引进推广了8项实用技术,农牧业科技贡献率由“十五”末的30%提高到现在的40%。

    这样的数据令人骄傲,也令人振奋,有力地证明了在六十年的历史长河中,经过一代代科技工作者的努力,科技之光在昌都散发出了最眩目的光芒。

    现代科技的起步与发展

    察雅县卡贡村村民登增是科学技术的直接受益者。这些年来,为了学习果树栽培技术,他近到邻近的吉塘镇,远到千里之外的拉萨学习果树栽培管理技术。县里有农技人员下来指导,他更是没有一次缺席,学到了一门好“手艺”。凭着过硬的技术,他经营的果园无论是产量和收入在整个卡贡村位居前列。

    像登增这样从科技中获益的农牧民,在如今的昌都已不算稀奇。但倘若将视线放到60年前的昌都,从科技中获益就是天方夜谭了。

    解放前的昌都,科学技术十分落后,现代科技近乎空白。具有悠久历史、占经济比重最大成份的农牧业,也基本处于原始耕作和放牧状态。

    昌都解放后的1952年,昌都解放委员会下属的农牧处进行了冬黑麦、冬青稞的观察试验。1953年元旦,昌都地区农牧试验场成立,揭开了昌都农牧业现代科技研究推广的序幕。在其成立后的几年时间里,进行了冬黑麦试验、青稞小麦病虫害试验、青稞追肥试验,还先后引进、试种了内地的农作物304个品种,初步成功的有33种作物98个品种。

    畜牧业的新技术引进是从兽医开始的。1953年建立昌都地区兽防大队,1954年扩大改组为昌都兽医院,并附设机动防疫队,以后在各县相继建立11个畜牧兽医工作站,以土洋结合的办法冶疗预防牲畜疾病。60年代消灭了历史上流行猖獗的牛瘟,70年代加强了对口啼疫的防治,1978年全面消灭口啼疫,并取得了连续18年无口蹄疫的重大成绩。从1957年到60年代初,在昌都各地相继建立了国营牧场2个,国营种蓄场13个,主要是改良蓄种,以本地良种选种选配为主,适当引进外地良种杂交选育为辅,提高仔畜产乳、产肉、产毛的质量和数量。

    改革开放以后,昌都地区进一步加大了对常规农牧业技术的普及、推广和先进适用技术的引进、吸收力度。在农业方面,重点推广普及了育种和优质农作物栽培技术、种子包衣和精选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适合高原生长的优良品种、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增雨防雹技术、节水灌溉技术、蔬菜栽培与管理等;在牧业方面,重点推广普及了特色优良品种的选良技术(牦牛、白绒山羊、藏猪、藏鸡等)、疫病防控技术、快速育肥技术、环保型肥料加工技术、秸杆氨化技术等。

    现任昌都地区农牧局党组书记的赵新有着丰富的基层工作经验,他说,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农牧民的科技意识十分淡薄,对科技知识的了解非常有限,在推广良种、使用农药、化肥等方面遇到的难题很多。但值得欣喜的是,通过一代代科技工作者手把手、面对面的指导,如今科技之树在昌都地区扎根,越来越多的人分享到了科技进步的成果。
 “田间学校”普及科学技术

    草卡镇是边坝县较早推行蔬菜种植的地方,边坝县菜市场大约30%的蔬菜是这个镇的村民提供的。记者来到东托村,遇上了在自家温室大棚里精心料理的斯朗尼玛。他棚内的蔬菜种植间隔有序,种植的辣椒上挂满了饱满的果实。当记者夸他能干时,他笑着说,在草卡镇实施蔬菜种植之前,他对蔬菜种植一无所知。是科技人员手把手、面对面为他们讲解技术难题,指导他们施肥、通风、日常维护,技术人员零距离为农牧民服务,才有了今天的成绩。

    据昌都地区科技局局长格桑平措介绍,近年来,昌都地区在实施科技项目过程中,对项目区内的农牧民群众开展科技培训,组织有关科技人员在田间地头开展技术培训,与行业科技管理部门联合举办养殖、种植、林业、农机、兽医、医药卫生、藏医等专业培训班,多渠道多种方式培养科技明白人和科技带头人。“十一五” 已累计举办科技培训班150期,使劳动者科技素质逐步提高。

    为了使更多农牧民不出家门就能学到科技知识,昌都地区不仅在11县均设立科技局,而且以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作为当前科技创新的突破口,全面推进科技特派员服务模式,逐步实现农村科技的“零距离”服务。目前,昌都地区现有自治区级科技特派员357名,地区级科技特派员23名,遍布全地区11个县,他们深入科技一线主战场,以多种形式服务“三农”,围绕特色产业项目,强化技术推广,扩大先进实用技术推广的覆盖面,增强了农牧区经济发展后劲。

    今年9月15日,来自我区各地科技界的专家学者汇聚藏东重镇——昌都,参加西藏自治区2010年”全国科普日”活动暨科普工作经验交流会。在科普工作方面,昌都地区积累了十分丰富的经验。该地区坚持开展好科技下乡、科技活动周、科普日、知识产权宣传周、科技进社区活动,在左贡县十个乡(镇)建成了农村“科普文化活动站”。坚持每年向11县和全地区各乡(镇)赠送藏汉文科普书籍。仅“十一五” 就已向广大群众发放各类科普资料15.2万册(份),向农牧民群众播放农牧实用技术科普录像160余部,观看人数达到11.2万人次。科普知识普及率由“十五”末的55%提高到现在的60%。   科技成果惠及农牧民

    今年,总投资200万元的“昌都地区牦牛反季节育肥技术示范项目”成功申报了自治区重点科研项目,该项目在类乌齐县觉恩卡村建立牦牛养殖基地进行牦牛育肥,探索牦牛快速育肥技术。项目成功实施后,将带动农牧民增收致富。

    这个项目仅仅只是昌都地区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中的一个例子。长期以来,昌都地区围绕“三农”工作,以牦牛、青稞、高油玉米、饲草饲料、经济林木、土壤、气候等为主攻方向,积极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先进的农牧业科技成果,使相关成果得到了转化和应用,农牧业科技贡献率逐年提高。在卡若区试验示范的脱毒马铃薯连片种植项目、在边坝、洛隆建立的优质油菜大面积高产栽培试验示范项目、在11县实施的优质蔬菜品种引种示范项目、在察雅县开展的果树良种引种及改良试验示范项目等都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

    在科技转化成果、造福百姓方面,最值得一提的是“一牛一羊”项目,即把原产四川,体形大、挂肉多的九龙牦牛和原产贡觉县、产肉产毛量大的阿旺藏系绵羊,通过科技专家的引种、杂交等科学繁育,推广到广大牧区,切切实实增加了牧民的收入。

    洛隆县作为藏东粮仓,做足了让百姓从科技成果获益的文章。仅今年该县在孜托镇的夏果、格亚两个行政村建设了春青稞、冬小麦二级良繁田3550亩,在康莎、孜托、硕督建设麦类作物标准化栽培示范区12700亩。在康莎、孜托、硕督、俄西开展6100亩的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经测产,仅示范区内就可以实现增产农作物169.59万斤、实现增收约144.08万元。

    六十年的科技工作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经历了风雨,也积累了经验,为下一步更好更快更大发展奠定了基础。昌都地区科技局局长格桑平措说,昌都地区今后的科技发展将以把握重点领域和优先发展为主题,实施农牧业发展、藏药标准化、新能源产业化、优势矿产资源开发、传统工业技术升级、特色生物资源开发、生态环境保护和旅游资源开发等重大科技专项行动计划,不断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科技推广能力,为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昌都提供科技支撑。(尼玛潘多 米玛 张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