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都六十载跨越上千年

2014-03-26 15:59 来源:昌都报 点击:0

 10月23日,“藏东明珠”昌都大街小巷彩旗飘扬,迎来了解放和新生的60周年大庆。康巴儿女打扮一新,满怀喜悦的心情,在激流澎湃的澜沧江畔隆重集会,共同庆祝这个在西藏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节日。

  昌都位于西藏自治区东部,横断山脉中部,地处金沙江、澜沧江、怒江“三江并流”区。这里山高谷深,路险水急,红色的山脉绵延千里,别有一股挺拔、坚韧的气势。60年前,昌都大地率先升起了第一面五星红旗,三江儿女最先呼吸到了自由的空气。

  昌都战役,拉开西藏和平解放的序幕

  1950年初,根据全国形势和西藏的实际情况,党中央、毛主席作出和平解放西藏的重大战略决策,敦促西藏地方当局派出代表到北京谈判。但是原西藏地方政府中的少数亲帝分裂主义分子,在帝国主义势力的怂恿支持下,拒不接受中央人民政府和平谈判的主张,公然进行分裂祖国的活动,在昌都一线布兵设防,企图以武力阻止人民解放军进军西藏。在这种情况下,中央人民政府命令中国人民解放军渡过金沙江,10月6日,昌都战役打响。这是完成祖国大陆统一的最后一役,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八军,在昌都僧俗群众的支持拥护下,以最短的时间、最小的伤亡迅速取得战斗胜利,10月19日,古城昌都升起了五星红旗,掀开了昌都历史崭新的一页,拉开了和平解放西藏的序幕。

  正如全国政协副主席、西藏自治区政协主席帕巴拉·格列朗杰所指出的,昌都解放为全西藏的和平解放创造了有利条件。昌都的解放,粉碎了帝国主义和噶厦当局妄图阻止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军西藏的阴谋,促使西藏上层统治集团内部发生急剧变化,爱国进步力量迅速壮大,在拉萨的噶厦政府中有越来越多的人主张与中央人民政府和谈,分裂主义分子受到极大孤立,加速了西藏和平解放的进程。

  1951年2月,噶厦政府派出以阿沛·阿旺晋美为首席代表的和谈代表团。1951年5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正式签订,宣告西藏和平解放,开启了西藏历史的新纪元。

  60年春华秋实 藏东大地天翻地覆

  60年弹指一挥间,藏东大地天翻地覆。6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昌都各族人民同心同德、艰苦奋斗,在昌都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创造了60年跨越上千年的人间奇迹。

  解放前的昌都民生凋敝,百业废弛。当时的昌都镇城区面积不到0.3平方公里,居住人口4000余人。卡若区通夏村71岁老人扎西次仁清楚地记得,不知道多少农奴住在用乱石围成的土围子和破毡片、木板搭成的棚子里,游民、乞丐蜷缩街头,街道狭窄、尘土飞扬,全城没有一幢砖瓦房和一条像样的路,更没有学校、医院。

  1951年元旦,昌都地区人民解放委员会宣告成立,并颁发第一号布告:“昌都地区既经解放,为保障全体人民生命财产,执行信教自由政策,维护社会治安,确立革命秩序,着令成立昌都地区人民解放委员会,负责指导军政有关事宜……为藏族人民服务。”

  西藏第一家书店、第一家医院、第一个气象站、第一个水文站、第一家银行等数个“西藏第一”由此在昌都拔地而起。特别是1959年在党的领导下,昌都肃清了达赖集团发动的武装叛乱,进行民主改革,废除了极端腐朽、黑暗的封建农奴制度,解放了生产力,为昌都的现代化发展开辟了道路。

  60年弹指一挥间,今天的昌都,早已告别了封闭的庄园自然经济,正向现代市场经济迈进,进入了有史以来经济社会发展最好、群众收入增长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的时期。2009年,全地区生产总值达57.9亿元,比1958年增长40倍(按现价计算);财政收入达2.78亿元,农牧民人均生产总值9021元,人均纯收入达到3144元,比1958年增长135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1659元。

  自2006年实施农牧民安居工程以来,昌都农牧民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截止2009年底,全区共完成45752户农牧民安居工程和配套建设任务,30余万农牧民住进了安全适用的房屋,40余万农牧民用上安全饮水,30多万农牧民用上电。汽车、摩托车、彩电、冰箱、电话、电脑等进入了寻常百姓家。

  谈到昌都镇的变化,扎西次仁一脸喜气:“你看,现在市区的变化有多大,在党的领导下,昌都越来越漂亮,老百姓的日子更是越过越有滋味!”昌都镇的面积现已扩展到7.5平方公里,人口10余万。2002年昌都镇昌庆街旧城改造项目还获得‘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社会主义道路是藏族群众幸福的保证

  61岁的巴嘎,家住卡若区俄洛镇曲尼村。昌都解放前和7个兄弟姊妹跟着父母在领主跌巴勇家当农奴,与其他几户农奴家庭挤在牲畜棚圈里,过着猪狗一般的生活,领主稍有不顺心便对他们打骂。民主改革后,党和政府给巴嘎家里分了土地、牲畜和生产工具,从此巴嘎一家终于能够吃饱,而且再也没人像对待牛马一样打骂他们,切切实实体会到了做人的尊严。

  和巴嘎一样,60多万昌都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以主人翁姿态积极参与国家事务管理和地方事务管理,以藏族为主体的干部队伍,成为各级领导骨干力量。“三个离不开”的思想日益深入人心,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成为各族人民的共同心声。

  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巴嘎在80年代末贷款买了一辆旧卡车,成为昌都地区第一批跑运输的农民。

  “当时就接到了昌都到俄洛镇路段修路运输的活,第二年就拿回了本钱。”凭着勤劳的双手,巴嘎顺利地把三个小孩供大,直到参加工作,结婚生子。随着年龄的增大,巴嘎几年前就不再跑运输了,而是在国家优惠政策的帮助下,不花一分钱建起了4个温室大棚。

  参加了农牧区合作医疗的巴嘎老两口,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如今最大的愿望是空闲时去成都,看看在西南民族大学上学的小外孙,再逛逛祖国的大好河山。

  从2004年开始实施的农牧区医疗制度,昌都目前已全面覆盖,补助标准达到每人每年180元,仅2009年就为农牧民报销各类医药费5000余万元,养老金社会发放率达到100%,人均预期寿命由解放时的35.5岁增加到67岁,人口由1959年的25.48万(含察隅县)增加到64.18万。

  当地的民族文化也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和发展,中央政府多次拨付专款维修强巴林寺、查杰玛大殿等一批国家重点文物,丁青热巴、昌都锅庄、芒康弦子等7项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宗教信仰自由和传统风俗习惯受到尊重和保护。目前,全地区共有宗教活动场所496座,僧尼13695名,信教群众的宗教需求得到充分满足,藏族和其他各少数民族的一些传统节庆活动得以保留和继承。

  昌都各项事业取得的巨大成就,是整个西藏发展进步的生动写照。正如西藏自治区党委书记张庆黎在23日的庆祝大会上所说,实践充分证明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新西藏,更没有新昌都。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持走有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发展路子,西藏才会有繁荣进步的今天和更加美好的明天。

  抓住历史机遇 藏东明珠闪耀未来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今日昌都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昌都地委、行署提出了紧紧抓住中央召开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的历史机遇,突出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建设两个重点,积极推进昌都国家能源接续基地和国家有色金属产业基地建设,致力于建设藏东重要交通枢纽和经济区的发展思路。

  昌都未来发展的目标是,到2020年,力争使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70亿元,年均递增15%以上,人均GDP达到38641元,地方财政收入达到10亿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保持15%以上的增长速度,达到11480元,城镇化水平达到40%以上,城乡差距进一步缩小,人民生活更加富裕,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与全区同步跨入全国中等行列。

  对于推进昌都跨越式发展,昌都地委书记、人大地区工委主任王瑞连充满信心,王瑞连表示,昌都将通过加强新农村建设,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积极改善民生,着力构建综合交通体系,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稳妥搞好昌都镇旧城改造工作,切实做好受援工作等方面着力,以实现昌都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

  60年沧海桑田,昌都今昔两重天。城市变美了,乡村变富了,人们追求幸福的道路越变越宽了,不变的是强巴林寺的佛香缭绕,梵音飘送,不变的是澜沧江水的清冽和甘醇。

  飞龙舞起来,锅庄跳起来,今天的昌都阳光明媚,人们沉浸在喜庆的节日气氛中。追求自由和幸福的各族儿女,在党的领导下,团结汇聚成一股澎湃的力量,如滚滚澜沧江势不可挡,奔向更加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