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8-25 07:01 来源:中国西藏新闻网 点击:0
独特的地理位置、多样的生态系统和丰富的生物资源,使西藏生态安全屏障作用更为凸显,近年来,我区紧紧围绕“确保生态环境良好”的战略目标—
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
压题图片: 图为迷人的阿里地区日土县自然风光。记者 次旺 摄
每年10月,黑颈鹤、斑头雁、红嘴鸥等大量候鸟陆续从藏北甚至西伯利亚地区飞抵拉萨河流域,在各大水泊湿地越冬栖息;珠穆朗玛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立近30年间,雪豹的数量增加了1倍多;从山南到林芝,沿途千年树龄的核桃树遍布村庄河谷……
“西藏拥有许多特殊和特有的生态系统类型,为高原特有动植物提供了广袤的栖息地,其生态功能对保障我国乃至东南亚生态安全具有独特的屏障作用。” 中国科学院院士、副院长张亚平表示,独特的地理位置、多样的生态系统和丰富的生物资源,使西藏成为亚洲乃至北半球气候变化的“调节器”、维系高原生态系统及周边地区生态平衡的重要屏障,生态地位极其重要。
党中央、国务院和自治区党委、政府历来高度重视西藏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将构建西藏生态安全屏障纳入国家生态安全战略格局予以关心和支持。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将“确保西藏生态环境良好”纳入西藏工作指导思想,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进一步明确了西藏“确保生态环境良好”的战略目标和刚性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并作出‘加强民族团结、建设美丽西藏’‘青藏高原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在生态’‘保护好青藏高原生态就是对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最大贡献’‘切实保护好雪域高原的一草一木、山山水水’等一系列重要指示,为我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改进环境保护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注入强大动力。” 自治区环保厅副厅长张天华说。
党的十八大以来,自治区党委、政府牢记中央嘱托,严格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坚持生态保护第一,坚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生态环境,以实际行动做好我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坚定不移建设美丽西藏。
保护水资源,守好中华水塔
西藏是中国重要的水资源战略储备区域,年均水资源量4300多亿立方米,流域面积1万平方千米及以上河流共28条,湖泊面积2.89万平方千米(不含跨国界湖泊境外面积),约占全国的37%,是中国乃至南亚和东南亚地区重要的“江河源”和“生态源”,被称为“亚洲水塔”。
“科学界普遍认为,青藏高原是地球科学的前沿,是地球演变最为剧烈的区域之一。”中国地质专家杨勇认为,青藏高原是中国水塔、亚洲水塔甚至是地球水塔,在气候变化、水资源日益危机的形势下,青藏高原更加受到全球的关注。
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确定了西藏是国家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的战略地位,但西藏水生态环境相对脆弱,水土保持能力差,一旦遭到破坏,很难恢复。作为我国乃至南亚、东南亚的“江河源”和“生态源”,西藏为筑牢国家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奋斗不止。
为保护我区水资源,2014年,自治区出台《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办法》,严格落实水资源开发利用,强化取用水总量控制,加大地下水管理和保护力度,到2020年,西藏用水总量力争控制在36.89亿立方米,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水质达标率将控制在95%。
“西藏众多的冰川、湖泊、湿地孕育了许多亚洲重要江河,是世界上河流发育最多的区域,被誉为‘亚洲水塔’,构建西藏生态安全屏障,保障水资源的持续利用意义重大。”张天华说。
“十二五”期间,国家在水利项目安排、资金落实上向西藏重点倾斜,优先安排农村饮水安全、中小河流治理、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等民生水利项目资金,并进行洪涝灾害预警预报系统建设,努力将水利援藏工作纳入本级政府对口援藏计划和经费预算之中,争取地方援藏资金更多地用于水利。
现在,我区水资源保护意识不断增强,“造血”能力不断提升,出台了一系列水资源保护的法律法规,并首次以法律的形式明确把水土保持工作纳入政府目标考核体系。
区水利厅党组书记、副厅长达娃扎西认为,考核指标分为用水量控制、用水效率、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等,对保护我区丰富的水资源,保障生态环境、促进江河源区域与下游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等意义重大。
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
8月的羌塘大草原,风光旖旎,草肥水美,藏野驴、黄羊、野牦牛悠然自得。过去,藏羚羊盗猎成灾,种群数量急剧下降;如今,仅西藏境内的藏羚羊数量就达15万只。
随着我区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的有效推进,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作用显现。那曲地区行署副专员杨东升介绍说,自2001年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启动以来,国家已累计投入2.29亿元资金,完成了保护区基础设施等建设,使保护区管理能力、野外监测和科研能力大幅提升。经过多年的保护管理,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藏羚羊种群数量由8万只上升到了15万只、野牦牛数量由3000只上升到了1万只、藏野驴数量由5万只上升到了9万只,其它野生动物包括盘羊、雪豹等种群数量呈恢复性增长态势。
西藏地域辽阔,拥有所有陆地生态系统类型,同时还具有我国乃至世界上其它国家所没有的特殊性。作为世界上独特的生态环境地域单元,西藏孕育了独特的生物群落,是全球高海拔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区域,有高寒生物自然种质库之称。“这充分说明,在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中,西藏具有重要战略地位。”张天华说。
目前,我区已建立各类自然保护区61处,总面积41万多平方公里,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0处,面积居全国第一。自治区林业部门还实施了一系列措施,为野生动物栖息、繁衍编织层层保护网。
各类保护区为野生动物繁衍撑起了保护伞。如今,西藏野生动植物及生物多样性保护实现了质的飞跃,藏羚羊、野牦牛、黑颈鹤等珍稀濒危野生动物种群数量恢复性增长明显,藏羚羊种群数量上升到20万只以上,黑颈鹤上升到8千只左右,西藏真正成为了野生动物栖息的乐园。
森林草原湿地,为西藏气候撑起绿伞
“青藏高原是地球上陆地冰川发育分布最丰富的地区,也是地球季风气候中心。水汽环流通过青藏高原的调节分配输送到周边大陆,形成地球上丰富多彩的季风气候。因此,青藏高原是地球生态系统的调节器,是地球生命的中枢神经。”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研究员蒲健辰说。
作为亚洲和北半球重要的气候启动器和调节器,西藏特殊的热力作用,对夏季风的形成具有很大的维持和推动作用。张天华告诉记者,“西藏是我国南北热量和水汽交换的重要屏障,对长江流域季风、梅雨的发生和过程有重要影响,是维系高原生态系统及周边地区生态平衡的重要屏障。”
为保护好“亚洲气候调节器”,自治区在保护湿地、森林、草原等方面下足了功夫。
走进拉鲁湿地,虫鸣鸟啼,芦苇荡漾,湿润的气候和丰美的水草吸引了大量赤麻鸭、斑头雁、百灵、云雀等各种野生鸟类来此栖息,不时还能在这里见到国家一类保护动物黑颈鹤。
“拉鲁湿地每年吸收的二氧化碳达到7.88万吨,释放出6万吨的氧气。”拉鲁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普布次仁说,拉鲁湿地是名副其实的“城市之肺”,拉萨市民无不受其滋润。
西藏湿地面积居全国第二,湿地类型独特多样,共4类17型,是我国湿地类型齐全,数量最为丰富的省区之一。根据西藏湿地资源第二次调查结果,全区现有8公顷以上的各类湿地总面积为652.90万公顷,全区自然湿地保护率达到68.14%,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以自然保护区为主体,国家湿地公园、国际重要湿地和国家重要湿地等多种方式的湿地保护体系逐步形成,西藏成为湿地原生态保存最好的省区。
山南、日喀则两地的河谷地带是西藏风沙最严重之地。“家园变沙园,赚再多的钱,又有什么意义呢?”山南扎囊县绿化劳动模范边久说。1990年,他毅然放弃跑运输,投入几百万元开荒500亩做苗圃,开发56种苗木,年均出苗40万株,承包造林5万亩。
通过天然林保护、植树造林、建设生态公益林和治沙试验示范区等一系列工程,我区森林生态系统得到有效改善,完成重点区域生态公益林建设130万亩,退耕还林187.2万亩,防沙治沙403.16万亩,拉萨市南山造林绿化3323亩,实现了海拔3900米以上人工规模造林零的突破,森林面积和蓄积量实现“双增长”。
如今,西藏高原各类生态系统结构整体稳定,生态质量稳定向好。水、气、土壤及生态环境质量均保持在良好状态。雅鲁藏布江、纳木错等主要江河湖泊水质达到Ⅰ类或Ⅱ类水域标准。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良好。拉萨市等主要城镇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均在90%以上。森林、草场、湿地和野生动植物得到有效保护。西藏大部分区域仍处于原生状态,仍然是世界上环境质量最好的地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