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0-08 20:43 来源:中国西藏新闻网 点击:0
“在新时代语境下,格萨尔史诗的传承方式不断走向丰富与多元,正在走向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新道路,并通过文明互鉴,已经深度融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体系,在历史话语、文学话语和国家话语之间构筑起了广阔的文化空间,成为塑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首届西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论坛上,与会嘉宾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丹珍草表示。
丹珍草说,格萨尔史诗是生长于牧业文明田野的“民俗歌谣之诗”。史诗从生成、基本定型到不断演进,传承千年,是藏族民间的集体创作、集体记忆。格萨尔史诗作为藏族“活形态”的口头传统和文学遗产,在长期的流传和演进中,形成了一套口头与书面文本不断互动的宏大叙事系统,以及一个跨民族、跨地区、跨国境、跨文化的史诗流传带。
她介绍说,在国内,《格萨尔》发源于青藏高原,向各民族各地区传播,甚至跨境、跨文化语境向周边传播。在国外,格萨尔诗史的流传遍及印度河流域、俄罗斯的布利亚特和卡尔梅克、巴基斯坦巴尔蒂斯坦地区、不丹、尼泊尔东部地区以及锡金的雷普查人。由此,形成了一个跨民族、跨地区、跨国境、跨文化的格萨尔史诗流传带。作为世界性重要文类,格萨尔史诗于2006年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0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被世界史诗学界广泛认可,“《格萨(斯)尔》史诗国际学术研讨会”曾先后在不同国家、地区召开七次,影响力甚广。目前形成了口头传统与书面文本相互建构的整体性共生关系。
丹珍草表示,格萨尔史诗所蕴含的丰富性、复杂性远远超过我们目前学界对史诗的认知,从文化输出、文化自信角度讲,很多领域、细节、层次,我们还没有触及、深入到。特别是“格萨尔的史诗学术理论”研究还是不够。或许,在多面向、多模态、整体性的“全观诗学”的大格局中,在更为开阔的学术视野下,我们才能更好地揭示格萨尔史诗神幻世界背后的现实内在逻辑。我们中国的史诗研究学界,也正在构筑“中国史诗学体系”,从口头演述——书面文本——再到“文本对象化”,进一步走向“全观诗学”(朝戈金)。中国史诗学理论体系的探赜,范式转换,史诗遗产文化研究,已逐渐走向与世界史诗文化交流互动,文明互鉴的人类文化传承体系中。
“活鱼要在水中看。”丹珍草总结说,只要格萨尔艺人还在说唱,生态语境还存在,史诗就会不断创造新的意义,拓展新的形式,以证明活态传统自身的生命力和民众的创造力。正是在此基础上,格萨尔史诗已经形成了以民间社区为基础、史诗学界为智库、国家政府为后盾的多方合力,深入推进格萨尔史诗传统的非遗保护、代际传承和民间社区乡村的文化建设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