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新闻中心>西藏新闻>

西藏隆子:在喜马拉雅深处固边富民

2022-09-23 22:08 来源:中国西藏新闻网 点击:0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王泽昊

西藏山南市隆子县,坐落在喜马拉雅山北麓的藏南谷地,隐匿于连绵起伏的群山之中。

平坦的柏油路覆盖全域,特色农牧产业发展壮大,边境小康村建设如火如荼……近年来,随着国家对边境地区建设投入力度不断加大,隆子县也随之搭上了高质量发展的快车。

点“黑”成金

黑青稞,青稞众多种类中的一种,因颖壳及籽粒表皮呈现黑紫色而命名。隆子县平均海拔3800多米,日照时间长,加之受印度洋暖湿气流影响,独特的气候条件孕育出黑青稞生长的沃土。

“黑青稞是我们隆子县的特色农产品,具有高抗氧化性,并富含多种微量元素和膳食纤维。随着人们对健康饮食的追求,黑青稞逐渐走进千家万户,深受消费者喜爱。”隆子县农业农村局局长仁增拉宗说。

近年来,隆子县立足本地资源优势,因地制宜打造黑青稞特色农业产业,年均种植面积从1.3万亩提高到3万余亩,单产从每亩490斤提高到每亩560斤。如今,黑青稞已成为隆子县的一面金字招牌。隆子黑青稞、隆子黑糌粑也已分别获批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产品。

隆子县热荣乡45岁的洛桑旦增是当地有名的致富带头人,2017年创办了洛旦农畜产品加工合作社,主要加工黑青稞等农产品。“千好万好,卖出去才是真好。”洛桑旦增说,“隆子县人少,外来人口也不多。但隆子黑青稞名气大,很多内地人慕名托当地人代购,于是我决定走线上销售。”

从利用微商推广黑青稞到注册网络电商,洛桑旦增通过积极探索,合作社发展日益壮大。2019年,洛桑旦增注册成立了隆子县沃洛特色产品综合销售有限公司,主动帮扎日乡、加玉乡等周边乡镇的合作社代销农产品。截至目前,该公司代理销售产品有黑糌粑、豌豆粉、藏香等40多个产品,累计创收160余万元,带动200多名群众增收。

从不为人知到销售全国,黑青稞产业已成为当地群众赖以增收的香饽饽,辐射带动群众4231户。“去年我家种了49亩黑青稞,亩产可以达到650斤,创收近8万元。”隆子县隆子镇宗雪村村民顿珠旺杰说。

产业开拓不止于此。隆子县不断完善黑青稞产业链,通过培育企业撬动社会资本力量,对黑青稞种植、加工、研发、销售等环节进行细化深耕,满足了市场需求,也很好带动了当地群众就近就业。

今年以来,隆子县加快产业发展步伐,总投资1500万元的黑青稞发酵基地升级改造,总投资1000万元的玉麦湘藏香猪养殖基地改扩建等项目相继完成招标,农牧产业迈入新阶段。

据了解,2021年隆子县实现加工黑青稞1086.75吨,产值达2436万元。“除了黑青稞,近年来我们县的黑百花奶牛、黑藏香猪等产业发展也初见成效。点‘黑’成金,隆子将继续因地制宜促发展,力争让这些产业成为农牧民群众稳定增收的重要渠道。”仁增拉宗说。

“隆子县将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助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抓手,进一步加快村集体经济建设、农村产业示范建设,努力做到乡村振兴产业旺、农民增收有奔头。”隆子县委书记次仁加措说。

绿色传奇

过去每年雨季一过,隆子河水逐渐干涸,裸露河床上的黄沙随狂风飞扬,遮天蔽日犹如雨下。隆子县忙措村75岁的索朗拉杰回忆道:“光秃秃的山坡没处放牧,每家仅有的几亩贫瘠耕地,也不断被流沙挤压。”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世代饱受风沙肆虐的隆子人民战天斗地、接续治沙,一场“生态革命”在隆子河谷拉开帷幕。通过不断的科学试种,沙棘成了隆子人的治沙宝。

没有沙棘苗,群众就翻山越岭去找;没有马车,就背扛肩挑。河滩地布满砾石,镐头和铁锹挖到上面,震得两手发麻,但隆子人民靠着惊人的毅力,硬是把一片片洼地平整了,一株株沙棘苗在群众的精心呵护下生根发芽。

古稀之年的忙措村村民桑旦感慨:“现在这片沙棘林来之不易啊,后辈子孙可以享福了。”在一代代隆子干部群众努力下,半个多世纪以来,隆子河谷筑起了一道绵延40多公里、占地7.5万亩的“绿色屏障”。

进入新发展阶段,隆子县的“绿色故事”还在继续……在隆子县日当镇,一款生活垃圾处理器引起了记者关注。在现场的重庆外宇科技西藏公司负责人王刚告诉记者:“相对于传统的垃圾填埋、焚烧的处理方式,这款设备耗能低、占地小、综合成本低。”

由于西藏地广人稀、村落分散,生活垃圾收集困难,集中处理成本高。随着老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垃圾日益增多,焚烧、填埋等处理方式对脆弱的高原生态环境非常不利。为此,隆子县引进了纳米波生活垃圾处理器。

隆子县副县长贡觉曲珍说,生活垃圾处理项目运行以来,实现垃圾就地收集、就地处理,做到了生活垃圾不出村,“日产日清”,创新了高原地区垃圾分类处理的新模式。同时,一个垃圾处理站为当地提供2至3个新增稳定就业岗位,促进农民增收,助力乡村振兴。

“如今,保护生态环境的理念已深入隆子人民心中,2019年隆子县被评为全国第三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贡觉曲珍说。

红色坚守

隆子县玉麦乡位于中印边境,曾被称为“中国人口最少乡”。以前一度只有卓嘎、央宗和她们的父亲桑杰曲巴3个人生活在那里,他们几十年如一日抵边放牧,守护祖国国土。

玉麦很美,林深如海,草木葱茏。而在过去,通往玉麦的路崎岖险峻,每年大雪封山达半年之久,让这座偏远乡村成为真正的“孤岛”。

“每次运粮食,只能靠人背马驮,徒步穿越羊肠山道和沼泽遍地的森林,再翻越海拔近5000米的日拉山,才能抵达40多公里外最近的一条公路。”卓嘎回忆道。

即便如此,卓嘎、央宗和她们的父亲桑杰曲巴3人依然选择坚守于此,犹如坐标,用他们的脚步丈量着边境线。

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兴边富民行动“十三五”规划》,对“十三五”时期深入推进兴边富民行动,支持边境地区加快发展作出全面部署。2018年起,西藏开始实施以“神圣国土守护者、幸福家园建设者”为主题的乡村振兴战略,将边民脱贫致富和守边固边相结合,着力补齐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短板,加快边境地区发展。

与全国其他边境地区一样,玉麦也迎来发展的春天。投资超过5亿元、四季保通的曲玉柏油路已建成通车,曾经的“三人乡”已变成200多人、下辖两个行政村的小康乡,家庭旅馆、崭新的民房、游客接待中心等建筑物拔地而起……2021年,全乡人均收入近4万元,玉麦乡迸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

玉麦乡巨变,是隆子县快速发展的缩影。“十三五”时期,隆子县市政基础设施累计投入8396.76万元,道路、给水排水、供电等不断完善。同时,投资1099万元实施农村危房改造781户,美丽宜居的小康村成为隆子一道靓丽风景线。

家是玉麦,国是中国。“玉麦是我们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再苦再累也要守好祖国每一寸土地。”卓嘎语气坚定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