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8-23 21:46 来源:中国西藏新闻网 点击:0
川藏线“天路72拐”,位于昌都市八宿县境内,从海拔4658米的业拉山顶到海拔2800米的嘎玛沟山谷,30公里路段落差达1800多米。因其坡陡、弯多而得此名。记者 旦增 摄
川藏线“天路72拐”,位于昌都市八宿县境内,从海拔4658米的业拉山顶到海拔2800米的嘎玛沟山谷,30公里路段落差达1800多米。因其坡陡、弯多而得此名。
来到川藏线上被称为“天路72拐”的天险奇路,望着千仞峭壁、万丈悬崖,记者不禁感叹:70年前,进藏解放军凭借铁锹、十字镐和简易炸药,在“鸟道羊肠、天梯栈道”上修筑公路,付出的艰辛和牺牲可想而知。
献身天路不仅需要吃大苦、耐大劳,更需要坚守使命、不惧生死。当年,人民解放军战士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以每公里牺牲一名将士的代价,修筑了通往“世界屋脊”的川藏、青藏公路。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和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之际,我们采访组走访了驻扎在海拔4268米的八宿县邦达镇,主要担负川藏公路田妥村至怒江沟共90公里路段养护保通和应急救援任务的武警第二机动总队某支队某中队,记者由衷赞叹:伴随生命天路的延续、红色基因的传承,先烈们用生命和热血铸就的“两路”精神成为官兵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忠诚密码。
“中队自1996年10月随武警交通川藏公路机械化养护支队组建以来,连续24年在‘氧气吃不饱、风吹石头跑’的‘天路72拐’战风雪、斗严寒、抗缺氧,以零伤亡的成绩把难于上青天的川藏天堑变成了通途大道。”武警第二机动总队某支队某中队指导员杨桐告诉记者。讲起“天路72拐”上最可爱的人的故事,杨桐难掩激动之情:“中队秉承‘坚守72拐天险、克服72种困难、创造72道业绩’的理念,大力践行‘老西藏精神’。每一名官兵都是有灵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的新一代革命军人。”
自1996年组建以来,中队官兵在艰苦条件、恶劣环境中以最快的速度、最高的标准完成任务。先后出色地完成1997年嘎玛沟大塌方,2003年、2005年田妥泥石流,2005年、2009年、2015年业拉山大雪灾,2013年昌都地震和同尼村泥石流,2014年同尼村大塌方和嘎玛沟泥石流,2016年海通沟特大洪水灾害,2017年怒江沟大型塌方,2018年“天路72拐”大型泥石流,2019年嘎玛沟大塌方等重大抢险救援任务。
这支忠诚如磐石、抢险作柱石、奉献当路石、意志胜金石的中队,始终坚持一个信仰,就是忠诚、奉献;始终秉承一种精神,就是不畏艰难险阻,不怕流血牺牲。每名官兵到中队后的第一课就是参观荣誉室,里面存放着记录中队24年光辉历史的一块块奖牌、一面面锦旗,这些让一代代官兵在耳濡目染中感悟信仰力量,催生强军动力;每逢清明、“八一”建军节,中队就把官兵集中到怒江桥英雄阵地,在“排长跳江图”前给大家讲述十八军先辈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英雄壮举,激励官兵弘扬优良传统、矢志献身天路。
“天路72拐”,路窄、弯急、坡陡,雨季飞石塌方,冬季风雪冰冻,时刻考验着官兵意志。
春季预防性养护,他们修补冰雪消融、重车碾压后出现的道路坑槽,要把160摄氏度高温的沥青拌合料快速填筑、摊铺,踩着不仅烫脚,冒出的黑烟还特别呛人,一天下来整个人都成了沥青色。夏季养护大干,主要进行路肩加宽、路容整治、边沟清理等工作。他们每天起早摸黑出门,披星戴月返营,官兵们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有的脸上晒得脱皮起斑,有的双手满是血泡,有的连续作业下来腰都直不起来。秋季抢险救灾,因山体疏松、降雨频繁,导致塌方、泥石流不断,他们枕戈待旦、闻灾即动,部队几乎是天天抢、连轴转;有时多点展开、多处抢通,有时随抢随断、随断随抢,无论是暴雨肆虐还是飞石侵袭,官兵们始终坚守战位、无所畏惧。冬季除雪保通,官兵们顶着零下20摄氏度的严寒清理积雪和暗冰,有的耳生冻疮红肿发痒,有的患上雪盲症眼睛红肿、眼泪直流。
2019年12月,“天路72拐”暴雪不断,造成20公里道路受阻,100余名司乘人员被困。灾情就是命令,官兵迅速抵达现场。他们发现路段积雪厚度平均达到1.5米以上,漫山白雪让人睁不开眼,寒风呼啸让人呼吸困难。为尽快解救群众,他们火速组织人员机械全力抢通。但推进不到一半,除雪机突然熄火,抢通被迫中断。时间就是生命!操作手李亚东急忙跳出驾驶室,钻进车底,一番检查后才发现是油管冻裂导致机械骤停。找准故障后,李亚东趴在雪窝里,用冻僵的双手拿起扳手,慢慢地把新换油管的螺丝一转又一转地拧紧。机械重新启动,抢通得以继续。经过9小时鏖战,他们成功打通道路,获救车辆不停地向官兵们鸣笛致意,更有藏族同胞感激地呼喊:“金珠玛米亚咕嘟”。
为国戍边不仅需要舍小家、顾大家,更需要坚守初心、不计得失。西藏虽远,可再远也是祖国的领土;守护天路虽苦,可再苦也得有人去坚守。在守护天路的岁月,中队官兵无惧心肺增大、血液粘稠等高原性疾病,克服常人难以忍受的枯燥和孤寂,把自己像钉子一样钉在了这条生命线上。
在中队服役14年的班长莫未,去年回家休假时,刚进家门就被泼了一盆“冷水”。两岁的女儿望着他那双眼通红、嘴唇发黑、头发稀少的沧桑“老脸”,吓得躲在妈妈身后,怎么也不愿与他相认。当他伸出手抚摸女儿的小脸时,没想到女儿却哇哇大哭起来,原来是他满是老茧的糙手弄疼了女儿。他只能强忍着内心的酸楚,微笑着安抚女儿。类似的情景在中队官兵中还有很多很多,如果没有亲身经历,根本无法想象高原筑路兵的坚守和付出,更无法体会高原筑路兵亲人们的坚强与不易。
中队官兵传承“两路”精神,有着很现实而具体的载体,多年来,他们坚持帮扶邦达村贫困户旺修和四郎;与邦达镇中心小学结成警校一家亲对子。
漫漫光辉历程,从组建以来,中队荣立集体一等功1次,三等功2次,被武警部队表彰为“基层建设先进中队”,被交通部表彰为“全国模范道班”,5次被总队表彰为“基层建设标兵中队”“先进基层党支部”。
作为“两路”精神传人,中队官兵接过使命接力棒,扎根雪域天路,坚守在川藏线海拔高、灾害多、天路险的业拉山,在恶劣的环境下戍守忠诚,无私奉献,保障着川藏公路的安全畅通和沿线群众的安居乐业。(记者 益西加措 刘倩茹 旦增 陈荷花 王珊 胡文)
记者手记:让“两路”精神代代相传
益西加措
“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顽强拼搏、甘当路石,军民一家、民族团结”的“两路”精神,激励着武警第二机动总队某支队某中队官兵,奋斗不息,坚毅前行,创造了连续24年在“天路72拐”零伤亡的成绩,把难于上青天的川藏天堑变成了通途大道。
修筑川藏公路、青藏公路的“老西藏”们,用坚定的信仰和大无畏的革命精神,书写了辉煌的历史答卷。他们忠诚于党、无私奉献、勇于牺牲的鲜明品格,超越时空,激励后人。“两路”精神,激荡时代,“两路”精神,历久弥新。当年“两路”建设者的美好憧憬,如今已然化为灿烂的现实。面对新时代的壮丽前景,我们只有一代又一代传承和弘扬他们的精神和品格,才能更好地赓续红色基因,发扬优良传统。我们只有在“两路”精神的感召和指引下,不忘初心,矢志奋斗,才能无愧于伟大时代,不负人民重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