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8-14 00:14 来源:西藏日报 点击:0
传承红色基因,共创美好未来。近年来,云南、西藏着力打造滇藏旅游环线新通道,有力地推动了两省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图为滇藏交界处的云南省贡山县旅游“网红”打卡地——丙中洛镇。记者 益西加措 摄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和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之际,云南、西藏两省区党报记者“会师”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市,追忆70年前云南省德钦、维西、中甸县响应上级党组织和政府号召,倾情支援解放军和平解放西藏和“南线进藏部队”进军西藏的英雄壮举,心中升腾起无限崇敬之情。
“支援和平解放西藏义不容辞”
“支援解放军和平解放西藏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上世纪50年代初,维西县解放不到一年,德钦、中甸县解放一个多月,三县就积极响应党和政府号召,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支援解放军和平解放西藏的热潮。”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市市委书记杨梓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不无自豪地说,“在当时无公路、生活困难、工具落后的条件下,三县群众战胜重重困难,以巨大的爱国热忱和火热的激情投入修路、运军粮、盖军营、修仓库的战斗之中。全靠人背马驮,将百万斤军粮及物资送到解放军进藏一线,修筑巨(甸)德(钦)马路至德钦县境,修筑人马驿道几百公里,为过境部队提供了数十万斤马草及柴禾,为解放军夺得昌都战役胜利和进军察隅等地贡献了力量。”
为支援解放军和平解放西藏,三县共出动人力累计14.6万多人次,几乎等于三县当时总人口数,派出干部3000多人次;涌现了大批英雄模范人物,其中因公伤亡8人,谱写了可歌可泣的英雄壮歌;以中甸、德钦、维西三县男儿为主的14军藏族骑兵队有十多人在“援藏”中又立新功;有十多名热血青年参军进藏,参加了解放昌都的战役,后在云南参军到西藏平叛中光荣牺牲的就有10人。
进军之初,刚刚解放的云南人民还没有摆脱贫困,许多地方的老百姓还衣不蔽体、食不果腹。但为了和平解放西藏,全省县县出干部、出民工、出粮食、出骡马、出物资,参加抢建兵站、马站,架设溜索、电话线等,迎着风雪、向着雪山、踏着险途,浩浩荡荡地走向西藏。
1950年11月初,保山畜力运粮大队在德钦羊咱渡口运粮的日日夜夜,一包包军粮满载着军民团结、民族团结的盛情溜过江北。保山运粮大队4600匹骡马、1500多赶马工接踵而来。这个只有79户人家的小村,村口江边架设了10根竹溜索,同时向对岸过溜,全村45个壮劳力全在渡口服务。村里有编溜技术的仅20人,忙得很难喝上一碗热茶。
1950年12月7日,维西县党政机关、中小学、42师前进指挥部、师部医疗站、丽江四大队民工共2500人在维西小学的山坡上召开庆功大会,给受表彰的73位维西、丽江运粮民工戴上大红花。接着,机关、学校、部队表演文艺节目。随后,各族民工手牵手跳起民族舞蹈,熊熊篝火映红了天空,也映红了人们的笑脸。直到深夜零时,联欢会在“我们一定要解放西藏!”“各民族大团结万岁!”“中国共产党万岁!”的口号声中结束。
谈到三县之所以出色完成“援藏任务”,杨梓江认为:“这得益于军民之间的鱼水情谊;得益于领导干部高度的责任心和担当精神,与群众同甘共苦的公仆精神;得益于三县各民族团结互助、奋力拼搏的精神;得益于各族群众对西藏同胞血浓于水的手足情谊。”
“南线进藏部队”功不可没
关山万里,初心如磐。党中央和中央军委在1950年1月下达了进军西藏的命令。3月,云南军区按照西南局和西南军区的统一部署,命令十四军组建进藏部队,十四军42师126团及125团3营奉命进军西藏。
经过数月准备,于8月6日从云南进军西藏,在鹤庆县辛屯镇分两路进军:一路由126团团长高建兴率领一营及部分团机关人员,经维西,越过高黎贡山,沿怒江而上,西进西藏桑昂曲宗(察隅县)门工,挥师北上碧土,参加昌都战役;另一路由团政治委员成泽民率领126团2营、125团3营及部分机关人员,经德钦,翻越梅里雪山,直逼碧土、盐井参加昌都战役。这支部队,当时被称为“南线进藏部队”。
由云南第十四军126团、125团组成的进藏部队,是配合十八军进藏的另一支有生力量。
1951年6月,十四军42师126团派出先遣部队前往竹瓦根,沿途宣传,了解情況。8月,126团团长高建兴、团政治处副主任王杰敏带领大部队由扎那出发,继续向察隅挺进。在进军中,部队翻越了海拔5000米以上的牛拉雪山、祖秀雪山、日秀雪山、泽马拉雪山,同风雪严寒搏斗,忍受高山病的痛苦折磨,风餐露宿,踏冰卧雪,终于在9月20日到达竹瓦根。竹瓦根距察隅(今下察隅日卡通)还有100余千米,沿察隅河而下,又是个地震多发区,墨脱大地震完全毁掉了原有的山道。为了在10月1日以前到达察隅,126团党委决定由团长高建兴率3连、部分团直人员带电台先行,沿途设法用背包绳拴到树上登山、砍倒树搭梯爬崖、用竹溜索过河等办法,于9月30日如期到达,成立了昂曲宗解放委员会,将五星红旗插在了察隅。
与此同时,由王杰敏指挥的其余部队,在战士们工具极端缺乏的情况下,发动群众开展了“出主意”“提建议”的劳动竞赛。群众想出用“火烧水浇”办法,爆破巨石,解决了没有炸药的困难。没有绳子就用山上的葛藤拉木料,没有锯子就用木箱上的铁箍做成锯子……就这样,一米米地向前修进。
察隅河两岸是悬崖绝壁,河面宽50余米,水流湍急,吼声震天。126团进驻察隅县后发现,从云南省的丽江到察隅要走47天,每人每天吃1斤粮食,国家就得拿出几十斤,运费相当于粮价的9倍多。为遵照“进军西藏,不吃地方”的指示,126团组织干部战士,带头发展农业生产。部队官兵在生产中发扬艰苦奋斗精神,从千年未动的荒坡中开垦出良田800多亩,种上了水稻、小麦、苞谷、花生等作物。不少干部、战士写信向亲友要来各种各样的菜种,在这块土地上种出河南的西瓜、南瓜、豆角,山东的大葱、大蒜,云南的茄子、灯笼辣椒,山西的大黄瓜,新疆的哈密瓜,四川的包心白菜、芹菜,广东的西红柿,湖南的冬瓜等30多种蔬菜和粮食。当地人民群众在部队的带动下,也掀起了开荒生产的热潮,仅在日卡通一带,就开了900多亩地。
“同心共筑腾飞梦”
转眼70年过去,西藏和云南交往交流交融的故事仍然在各民族的歌声中传唱。
“要想富,先修路”。对于千百年来依靠溜索过江勤劳勇敢的怒江人民来说,一条平整宽阔的公路,和希望涛涛不绝的怒江水变为源源不断清洁能源一样,是怒江人民心中的两个期盼。
多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的关心和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下,西藏和云南不断加大交通能源重点工程建设,着力打造滇藏新通道,改善两省区基础设施条件,促进滇藏旅游环线开发,有力地推动两省区经济社会实现高质量发展。
同时,为加深友谊、促进协作,近年来,西藏与云南两省区交界县政法部门经常召开“同心联向、互访联谊、信息联通、矛盾联调、平安联建”五联创建协作会议,通过交流形成了“形同戚友的好邻居、和睦友善的好邻居、坦诚互信的好邻居、互利互惠的好邻居”关系,交界地区呈现一派祥和的局面。
2020年新冠病毒在全球肆虐,为切实抓好疫情防控工作,西藏察隅县察瓦龙乡积极与云南贡山县丙中洛镇对接,在丙中洛边境检查站成立了疫情防控配合检查站,设置人员进出登记、体温检测,车辆消毒等,做到信息互通和工作互动,形成联动机制。今年,察瓦龙乡和丙中洛镇持续建立疫情防控信息畅联机制,携手做好疫情防控常态化工作。
如今,嵌在滇藏茶马古道石板路上的马蹄印仍然清晰可辨,滇藏新通道像一条长虹蜿蜒在山重水复之中,承载着历史的脚印,讲述着新时代滇藏民族团结、共同发展的新故事,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延续。
(西藏日报记者 刘倩茹 益西加措 旦增 陈荷花 王珊 胡文 云南日报记者 张帆 唐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