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8-02 20:12 来源:中国西藏新闻网 点击:0
傍晚,在被誉为“千碉之乡”的山南洛扎县边巴乡,色珍挽着周金生的手,聊着天,漫步在古碉楼间,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周金生大学刚毕业就被分配到了洛扎县工作。2007年,周金生和色珍相识、相恋,并于次年结为夫妻。在洛扎县,周金生收获了事业,也收获了爱情,成为了洛扎县又一个民族团结佳话。
近年来,洛扎县以不同方式、不同载体在各领域扎扎实实开展民族团结工作,涌现出大量民族团结感人事迹。从民族通婚家庭和谐美满生活到不同民族之间团结互助和睦相处,藏族、汉族、门巴族、纳西族等8个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谱写了一首首民族团结、民族融合的赞歌。
青海是故乡,洛扎是家乡
“爸爸妈妈,最近好吗?要好好照顾身体啊……”“都好着呢,你们俩也多注意身体。”5月的一天,达瓦卓嘎拨通了东国玺父母的电话。虽然和东国玺结婚以来只回青海看过一次公公和婆婆,但达瓦卓嘎一直惦记着他们,每周都要打几次电话问安。
达瓦卓嘎的丈夫东国玺是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人,汉族。青藏铁路通车后,东国玺来到山南市洛扎县打工。在这里,东国玺认识了在同一个工地打工的达瓦卓嘎。
朝夕相处的日子里,东国玺喜欢上热情善良的达瓦卓嘎,踏实勤奋的东国玺也让达瓦卓嘎很有好感,两个年轻人很快走到了一起。
婚后,为了融入当地,照顾家人,在达瓦卓嘎的帮助下,东国玺学会了藏语,也逐渐适应了当地的风俗习惯,日子越过越融洽。
孩子出生后,东国玺把户口从青海迁到洛扎县。“我以前是青海人,现在是洛扎人。”东国玺说,“家在哪里,哪里就是家乡。”
吉堆社区村民对这个外来女婿也是很喜欢。“村里谁家有事,都爱找他帮忙。村里组织村民外出打工时,也会优先安排我们俩。”达瓦卓嘎笑着说。
青海小伙东国玺用自己坚实的臂膀,托起家庭重任,也在洛扎树立了民族团结一家亲的榜样,全县像东国玺和达瓦卓嘎一样的民族通婚家庭共有120对。
学说普通话 搭起“连心桥”
一次和施工队打交道的经历,让久美次旺认识到学好普通话的重要性。
海拔4350米的杰罗布村是典型的边境村,每年11月到次年大雪封山。2018年底,参加工作三年的久美次旺,主动申请到拉郊乡杰罗布村担任第一书记。
开展入户走访工作时,有村民向他反映村里的施工队缺少御寒衣物。村民看在眼里,但因为不会说普通话,无法沟通交流,眼看着施工队里生病感冒的人逐渐多了起来。
了解情况后,久美次旺马上召开村民会议,一是号召村民给工人筹集御寒衣物,二是通过这件事宣传学说普通话。
一说学普通话,村民们举双手赞成。尽管杰罗布村地处偏远,但大家渴望能走出大山,去看外面的世界。“学会普通话,走遍中国也不怕。”村民次仁罗布笑着说。
看到村民学普通话的热情这么高,久美次旺和村“两委”商议后,采取“普通话+藏语”的教学模式,在村里开设“双语”学习班。
只要有空,久美次旺就带着村民找施工队的工人聊天。从开始的不会说到能说一点,渐渐地,村民的普通话说得越来越流利。
“学好普通话,才能认识更多的朋友,了解更多信息。”村委会副主任达娃央宗说。为了学好普通话,达娃央宗还和施工队的工人江姐成了无话不说的好朋友。
语言相通,交流也多了起来,彼此的心越来越近了,大家互帮互助,彼此关系更加融洽。
一个约定见情谊
从1993年起就一直在洛扎县中学工作的索朗达瓦,现在是学校党委书记。对学校的历史,索朗达瓦如数家珍,其中让他感到最自豪的是各族老师团结一心、致力于边疆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的初心不变。
洛扎县中学现有53名教师,其中有藏族、汉族和一位土家族教师。2011年,为宣传民族团结,学校组织成立了校文艺演出队,利用寒假时间到洛扎县下辖乡镇演出。文艺队借助相声、小品、歌舞等演出形式,将党的惠民政策等传递给广大农牧民群众,受到群众的欢迎。
由于演出时间都是在每年的寒假,考虑到汉族和土家族老师离家远,索朗达瓦和学校副书记阿旺年扎主动承担起带队下乡演出的任务。索朗达瓦说:“让其他教师寒假安心回家探亲,已经成为藏族教师的一个约定。”
学校教师关甜2003年大学毕业后来到洛扎县中学任教。语言不通、饮食与气候不适应,这些并没有让关甜心生退意,“学校友好的氛围和师生们的淳朴善良,让我舍不得离开这里。”她说。
有一天,关甜胆结石发作,腹痛难忍,躺在床上动弹不得。幸好达珍和边珍两位藏族教师前来串门,发现关甜的脸色不对,执意要送她去医院。关甜婉拒后,达珍和边珍一个上街买菜,一个在家照顾她,一直到她的病情好转。
尽管事情已经过去很久,关甜谈起这事,还是难掩心中的感激之情。
事成于和睦,力生于团结。在洛扎县,从家庭到社区,从学校都寺庙,从乡镇到机关,各民族相亲相爱的感人故事每天都在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