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8-27 12:56 来源:中国西藏新闻网 点击:0
筑得广厦千万间 城乡百姓尽欢颜
—自治区成立55年来我区住房条件持续改善
从铁皮平房、砖瓦房到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单元套房;从厨房、卫生设施不配套,多数职工和居民自围院子、自搭厨房,到建筑设计注重民族特色、城市整体规划和基础设施逐步配套;从住房实物分配到积极推行住房分配货币化……
自治区成立55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区党委团结带领全区各族干部群众,通过不懈努力,我区住房保障能力显著增强,城镇中低收入家庭和广大干部职工居住条件明显改善,住房事业迅猛发展,住建行业产业快速发展,保障性住房供应体系基本健全,全区城乡群众普遍住上了经济、适用、环保、安全的房屋,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住房有保障
“改造小区是全体居民的期盼,所以当大家得知小区要进行改造时,都很开心。”在拉萨市城关区东郊老安居苑居住了将近20年的董高峰说。
和其他老旧小区一样,东郊老安居苑面临着公共设施落后、配套设施不齐,违章搭建、停车位不足等问题。
“年内,城关区辖区将实施10个老旧小区改造项目,估算投资1.4亿元,将通过改造完善各小区道路、管网等基础设施,拆除各类违章建筑和侵占绿地、道路等违法设施,对老旧小区环卫消防设施、基础设施、环境设施、便民设施等方面进行集中改造,涉及居民2143户8000余人。”城关区发改委主任袁云生说。
2020年,我区老旧小区计划改造536栋3500户,改造面积33.55万平方米。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自治区持续加大住房建设投资规模,持续推进房改工作,以“四房三改”为重点,以“两补一金”为基础的住房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并不断完善。
截至2019年,我区共投资287.39亿元实施各类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极大地改善了城镇居民居住条件。
2013年以来,累计投资273.57亿元的农牧民安居工程全面完成,全区46.03万户230万农牧民住上了安全适用的房屋,农牧民生活条件得到历史性改善,生活方式实现重大转变,农牧区面貌焕然一新。
“多措并举解决困难群众住房问题,建设保障性住房2.49万套。”作为2020年提升社会保障水平的举措之一,自治区政府工作报告如是说。
安居又安心
独特花纹的墙壁、色彩艳丽的家具……这是山南市德吉新村农牧民拉巴新家的景象。他所在的德吉新村是我区安居工程的一个缩影。
2006年起,我区启动实施以农房改造、游牧民定居和扶贫搬迁为重点的农牧民安居工程,对改善住房条件的农牧民予以补助。
通过实施农牧民安居工程,我区农牧民群众住上了舒适、安全的新房。借助实施抗震加固及建筑节能工程,“深基础、整圈梁、铝合金、彩钢瓦”等现代技术和材料广泛运用到农牧民住房建设中,增强了住房的安全性能,提高了农牧民居住的舒适感。
此外,我区安居工程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和劳动力优势,加大农牧民技能培训力度,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拥有一技之长的“土专家”、致富“领头羊”,提高了农牧民群众的组织化程度,带动了农牧区二三产业的发展,促进了农牧民群众增收,开拓了农牧区消费市场。
住在新房里的农牧民精神面貌焕然一新,“等靠要”思想观念明显改变,主动学技术、求发展、奔小康的愿望更加迫切,增收致富已成为农牧民的迫切愿望,“讲文明、树新风”也成为农牧民的日常行为,他们纷纷在自家房屋上插上五星红旗,以表达对党和政府的感激之情。
2019年,我区改造农村危房4.4万户。各族群众安居乐业,幸福感、获得感及内生发展动力不断增强,朝着全面小康的美好愿景奋勇前进。
产业发展快
经济高速发展带动了城乡建设,进而拉动了住建行业产业发展。
到2018年,我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31%,以拉萨为中心、以市(地)所在地为支点,以县城、边境城镇、特色文化旅游城镇为网络的城镇体系初步形成。
“自2005年第一条生产线投产以来,相继研发出西藏铁路、隧道、水电建设所需的低碱水泥、中热水泥,适用于高原低温、冻土施工的抗冻水泥和耐酸碱水泥也即将面世,改变了西藏不能生产特种水泥的历史。”华新水泥(西藏)有限公司总经理倪卫东介绍说。2013年,该公司首次实现西藏本土生产水泥并销往尼泊尔,树立了由“输血式援藏”向“造血式援藏”转变的典范。
2019年,我区水泥产量突破1000万吨,增长19.4%。自治区住建厅相关负责人说:“今后将研究制定推广装配式建筑的配套政策和激励措施,在边境小康村住房建设、地震易发区房屋建筑和公共设施等项目中推广采用装配式建造方式。”
自治区成立55年来,全区建材产业从无到有,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尤其是近几年取得了明显成效,初步形成了以新型干法水泥为主体,商品混凝土、新型墙体材料、石材、装配式建筑部品部件等为补充的建材产业体系。
自治区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今年,我区将“加快工业领域绿色体系建设。有效释放水泥产能,大力推进区内地材规模开发应用,促进绿色建材业提质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