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4-30 09:41 来源:中国西藏新闻网 点击:0
弯弯山道上那汗湿衣衫的背影,纵横阡陌中那沾满泥土的鞋子,昏暗灯光下那访贫问苦的关切,万籁俱寂夜那一碗泡面的晚餐……这一个个镜头切换出来的,是林芝市巴宜区米瑞乡通麦村党支部第一书记邹济民的工作和生活。为了那一片深爱着的热土能结出累累硕果,为了让村民的脸上绽放出灿烂的笑容,邹济民挥洒着脱贫攻坚的激情与汗水。
2019年1月,24岁的邹济民被组织选派为巴宜区米瑞乡通麦村党支部第一书记。一年多的时间里,他主动肩负起扶贫新使命,积极融入群众朋友圈,全身心扑在脱贫事业上,努力成为服务群众的“贴心人”、脱贫致富的“引路人”。
贴近群众,打通干群“连心桥”
扎实开展脱贫攻坚工作,要最大程度解决人民群众的民生诉求,用实际行动为党赢得群众的衷心拥护。
刚到村里的第二天,邹济民就去贫困户家中走访。五保户顿珠卓玛的住宿条件相对较差,在劝说她去集中供养中心无果后,邹济民看到她的棉被用了好几年,破旧不堪,心里很不是滋味,立即买来3床棉被送给她,还反复叮嘱:“要在底下垫上一层,上面盖两层,晚上睡好一点,白天才能有精神,享清福的年纪不能再受苦了。”
在邹济民看来,一个人只有吃得香、睡得好才有健康生活,这也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两不愁三保障”的民心所向之处,最大程度解决人民群众的民生诉求,是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
志智双扶,注入脱贫“内生力”
扶贫先扶志,是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关键,这需要基层干部发扬钉钉子精神,把群众思想工作做在平时,潜移默化地消除“等靠要”思想。
贫困户仁青扎西一家从昌都市搬迁到通麦村,因为没有文化、技术、土地导致生活困难,存在“等靠要”思想,满足于现状,做思想工作时较为困难。
仁青扎西的2个孩子多杰次仁和扎西群措放假期间每天在家玩,也不写作业,邹济民就主动提出帮助他们补习功课,课余时间还和他们玩游戏。渐渐地,邹济民和仁青扎西一家熟络了,谈心的时间越来越多。“你们要多为孩子考虑,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孩子,要给孩子树立自食其力的榜样。政府可以帮助你买鱼竿,但不能天天给你一条鱼。你们要不先去蔬菜基地打工,既可以拿工资又可以学技术。”
在邹济民不停地劝说下,仁青扎西和妻子尼玛宗拥开始在村里的蔬菜基地务工。为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务工积极性,邹济民主动协调蔬菜基地与贫困户签订“保底分红+出勤奖励”协议,2019年,仁青扎西一家仅在蔬菜基地务工就收入3万余元。
给钱给物能解一时之贫,扶志扶智才能拔掉穷根,现在的仁青扎西一家脱贫底气增强了,信心更足,脱贫的内生动力被真正激发了。
党建引领,拓宽增收“新门路”
习近平总书记在《摆脱贫困》中明确地指出,在扶贫中,要增强乡村两级集体经济实力,否则,整个扶贫工作将缺少基本的保障和失去强大的动力,已经取得的扶贫成果也就有丧失的危险。
为了进一步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邹济民积极组织全村各户代表到相邻县区学习苹果种植技术,为村集体经济提供技术保障,实行“支部+合作社+农户”管理模式,由苹果种植管护小组统一打理,确保苹果种植品质。承办2019首届西藏林芝苹果品鉴推介会,进一步扩大通麦村“林芝苹果”农产品地理标志品牌影响力,为群众增收致富打下坚实基础。同时,强化党建引领,大力开发通麦村旅游资源,结合地处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旅游环线优势,依托苹果基地和蔬菜基地,申报了“观光游览、特色餐饮、蔬果采摘”为一体的农家乐项目,通过优化村内产业结构,努力让群众吃上“旅游饭”,带动贫困户稳定增收。
自从当上驻村第一书记,邹济民吃住在村,每天走村入户,成了爱串门的驻村第一书记,也成了村民的“贴心人”,他用脚步一遍一遍丈量着他热爱的这块土地。“立大志,奔小康,前进路上敢担当。鬓微霜,又何妨,无悔圆梦民安康”。这个说话干脆利落、办事雷厉风行的驻村第一书记,用他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一个共产党员的忠诚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