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3-17 07:18 来源:中国西藏新闻网 点击:0
“讲党恩爱核心、讲团结爱祖国、讲贡献爱家园、讲文明爱生活”。自2017年3月起,我区各地各部门把“四讲四爱”群众教育实践活动作为事关西藏长足发展和长治久安的铸魂工程、民心工程、基础工程,创新方式、拓宽载体,丰富内容、虚功实做,推动教育实践活动不断走深走实。
拉萨市各县(区)分别制定农牧民宣讲员《激励考核办法》,打造推出一批“金牌”宣讲员;昌都市推出理论宣讲、政策宣讲、红色宣讲、故事宣讲;山南市委班子带头深入边境一线放牧点和高海拔农牧区宣讲;日喀则市组织204名农牧民宣讲员赴北京、贵州考察学习;林芝市把宣讲提纲(藏语版)内容录制成音频资料定时播放;那曲市创新“十讲法”组建巡回宣讲团深入脱贫摘帽村(居);阿里地区干部讲堂、名嘴讲堂、文化讲堂打通了向群众宣讲的“最后一公里”……
三年来,全区各级宣讲团(队)开展宣讲超过72万场次,受众累计超过5000万人次,“四讲四爱”群众教育实践活动在我区各地扎下了根,凝聚起各族群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强大正能量,进一步夯实了西藏长足发展和长治久安的思想基础、群众基础、基层基础。
通过“四讲四爱”群众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我区各族群众的核心意识更加坚定、思想认识更加统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更加深入人心;反对分裂更加自觉,民族团结更加紧密,“我要稳定”的思想意识转变富有成效;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主动性、积极性明显增强;群众主体素养和社会文明程度有了明显提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斗志更加昂扬。
“把党的恩情一直讲下去”
“牢记历史、饮水思源。”“四讲四爱”群众教育实践活动通过演讲比赛、重温入党誓词、新旧西藏对比故事会、爱国歌曲大家唱等各种生动活泼的形式,引导各族群众进一步坚定感党恩、跟党走的信心和决心。
在那曲市比如县达塘乡森塘村有一位杰才老人,今年93岁。西藏和平解放前,老人一家8口住在一顶黑帐篷里,整天饿着肚子,没有一件像样的衣服。1959年民主改革后,老人分到了土地、牛羊,真正实现了当家作主。
改革开放后,老人一家的生活就更加富足了,老人就在自家房顶挂国旗感党恩。比如县处在反分裂斗争的前沿,老人挂在房顶上的国旗有时会被人偷走。但是,别人偷走一面,老人就重挂两面,一定要让国旗高高飘扬。就这样,老人房顶上的国旗一直都在,从一面到六面,杰才老人也成了远近闻名的“国旗老人”。
近些年,森塘村通了水电,有了硬化路,村民收入稳定,杰才老人也享有了高龄老人的相关政策补助。现在老人做得最多的是向年轻人讲讲新旧西藏对比,讲共产党的似海恩情,“只要能讲得动,我就要将党的恩情永远讲下去。”杰才老人郑重承诺。
幸福生活是奋斗出来的
“四讲四爱”群众教育实践活动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反分裂教育、新旧西藏对比教育、勤劳致富教育、科学文明教育融为一体,多措并举、多管齐下,在群众中产生了很好的综合效益。
林芝市巴宜区米瑞乡色果拉村的索朗次仁一家就在“四讲四爱”群众教育实践活动中实现了思想观念上的大转变。
过去,色果拉村后面的吉日布山上,不时会出现乱挂经幡影响环境卫生、形成火灾隐患的问题。虽然相关部门和村里进行过教育,但个别人还是不当回事儿,索朗次仁的父亲次仁就是其中之一。
“四讲四爱”群众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后,次仁彻底改掉了这个陋习。索朗次仁说,刚开始他的父亲次仁还有些想不通,在家里生闷气。“后来和他讲,我们现在经济、医疗、教育上的好政策都是党给的,神佛有啥用?挂经幡有啥用?像他有痛风,转了大半辈子的寺庙也没见起啥作用。相反,到自治区人民医院住院治疗,很快就好起来了,医疗费还都给报销了。”把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儿一讲,次仁就明白过来了。他深有感触地说,我们的好生活确实是党和政府给的,是奋斗得来的,靠神佛可求不来!挂经幡也不顶事!
可不,除了解除思想上的束缚,色果拉村还积极申报项目,先后组织实施了藏鸡养殖合作社、绵羊养殖场、林芝市农发扶贫核桃种植、苹果种植和广东省第七批援藏“小康示范村”等建设项目,村民们通过投工投劳等形式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村经济也从2012年全乡倒数第二,一跃成为如今全乡第一。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习总书记的话真是太对了!只要每个人都上进、奋斗,幸福生活就在眼前!”索朗次仁面对未来信心满满。
梦想从今天启航
“四讲四爱”群众教育实践活动紧扣新时代我区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紧盯打赢脱贫攻坚战、与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等重大奋斗目标,以教育引导群众为主,久久为功、绵绵用力,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让广大基层农牧区群众成为最大的受益者。
2019年的林芝市米林县里龙乡德吉新村村民赛马节分外热闹,他们以“隆重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西藏民主改革60周年”为主题,邀请全县8个乡镇的赛马好手来比赛,观看比赛的群众人数达500余人。
德吉新村的百姓原是昌都市贡觉县木协乡木协村村民,2001年,作为长江上游天然林保护工程易地搬迁的首批对象,被安置在米林县里龙乡。搬迁过来的十多年里,他们积极与周边村落处理好关系,又用以前的积蓄买车组建车队跑运输,开办砂石场,引进奶牛养殖项目。如今的德吉新村年人均收入从2001年的不足700元,增长到2019年的12200元。
“我们以前住在半山腰上,没水没电,孩子一出生就和牛羊打转,看不到啥希望。是党和政府把我们搬了下去,给了我们新生活。”德吉新村党支部书记卓贡说, “四讲四爱”群众教育实践活动在德吉新村开展后,村里成立了村民文艺表演队,用歌舞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宣传教育,让村里人知道惠从何来,恩向谁报。
如今的德吉新村,楼房宽敞明亮、村容干净整洁、产业发展有序,“在党和政府的支持下,我们等到了祖祖辈辈期盼已久的圆梦时代,也有更大的底气去追逐新的梦想。”卓贡说,还是要努力奋斗,德吉新村人还要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一份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