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9-20 12:29 来源: 中国西藏新闻网 点击:0
今年的雪顿节,拉萨市曲水县协荣村的“仲孜”表演队又一次来到宗角禄康公园表演协荣“仲孜”,尽管表演时间不长,但其蕴含的喜庆、祝福、吉祥圆满的意义,使其成为必不可少的节目。
图为协荣“仲孜”表演。
“仲”“孜”,藏语分别意为“野牛”、“舞”或者“玩耍”,“仲孜”是一种集唱腔、道白、舞蹈于一体的艺术形式。2011年,协荣“仲孜”经曲水县政府申报,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2年,“仲孜”第七代传承人桑珠也成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从拉萨出发,“天河两岸看西藏”新媒体采访组沿着雅鲁藏布江支流的拉萨河顺流而下,从曲水县拉贡公路两桥一隧处向东一拐便来到才纳乡协荣村,此行的目的就是去寻访雅江边上传承了千年的牦牛舞——协荣“仲孜”及其传承人桑珠。
传承:难舍的仲孜情
在协荣村村委会,扮演“阿热”(领舞者)一角的61岁桑珠老艺人正在和村民准备排练。从18岁开始,在第六代传承人查斯老艺人的带领下,桑珠学习表演和制作道具技艺,就这样把这门艺术坚持了40多年。
图为协荣“仲孜”传承者们的合影。
据桑珠介绍,协荣“仲孜”产生于公元17世纪,协荣“仲孜”借两头野牛不怕风雪和艰难,在古嘎啦山顶上替人铲雪打通道路、为人排忧解难,以拟人化的手法,塑造了雪域高原上的人们勤劳、勇敢和坚强不屈的性格,表现他们助人为乐的精神。
此外,协荣“仲孜”和藏戏有着紧密的联系。桑珠说,表演“仲孜”时所穿的服装,原料均为氆氇。道具有钹、鼓、“阿热”脸上戴的藏戏面具和手中持有的“达达”(五彩旗杆)、扮演公牛和母牛所穿的“牛皮”(用牦牛的粗毛编织而成)以及一对“牛头”。扮演公牛和母牛的表演者所穿的服装是黑色的,这是为了和“牛皮”相配。
舞动:钹鼓声中欢腾的喜庆
桑珠老人从房间里取出牛头,其余几位表演者也陆续到来,他们换上表演服装,来到一片空地,开始跳“仲孜”。
图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协荣仲孜”第七代传承人桑珠。
“仲孜”的有趣在于:从“阿热”的两段道白开始后,“阿热”在前面逗引,一公一母两头“野牛”在欢快的钹、鼓声中奔跑出场,绕一圈后,“阿热”站在两头“野牛”中间面向观众。“阿热”在钹、鼓声中边舞边说,其内容是表达吉祥和挑逗野牛的词。这时钹、鼓加快速度,两头“野牛”跳得更欢,“阿热”又接着唱道:“我们协荣的小野牛,是最快乐、最幸福的。”接下来“阿热”向天空撒糌粑,两头“野牛”时而蹦跳、吼叫,时而打滚斗角,时而欢腾歌舞;特别是用犄角挑起哈达,献给最尊敬的客人,表演达到高潮。最后,“阿热”再说一段道白,说完道白,集体在原地舞一段后,“阿热”赶“野牛”退场。整个舞蹈到此结束。
“现在‘仲孜’表演队不仅在本村的望果节上表演节目,而且还在各种庆典上受邀请演出,去年年底还参加了2019青海藏历新年晚会演出。”桑珠说。
求变:创新扩大“仲孜”影响力
提及“仲孜”的传承,桑珠脱下厚重的表演服装,擦拭着额头上的汗水,告诉记者,“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这样可以赚到更多的钱,而表演‘仲孜’目前还没有多少收入,因此年轻人很少关心这门民间艺术。”作为传承人,桑珠清楚自己肩负的重任,他认为,还要在保留原始特色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才能打开“仲孜”的知晓度。
在桑珠的努力下,当地已有多名青壮年开始学习“仲孜”。“多培养一些既会弹奏又会跳舞的年轻人,如此一来能更加丰富艺术的表演形式。”此外,他们在传播方式上大胆创新,利用抖音、微信、直播平台等新媒体手段,吸引年轻人的关注,进一步扩大影响力。
“相信未来‘仲孜’的知名度会越来越高,作为一种西藏非遗文化的独特标签,让我们对它的传承发展有更深的期待和憧憬。”桑珠说道。(记者 李斯睿 米玛 格桑伦珠 徐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