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7-19 11:16 来源: 中国西藏新闻网 点击:0
喜马拉雅莽莽苍苍,群山起伏绵连,一座座高矗的山峰犹如无字丰碑,见证和记录着54年来西藏民航人用行动践行的“当代民航精神”和“老西藏精神”。
海拔高度在2438米或8000英尺及以上的机场被称之为高高原机场,由于西藏的高海拔原因,位于西藏的机场,目前都是高高原机场,它们气象条件多变,保障标准严苛,飞行难度高,让人们不禁对西藏的航空运输发展和西藏民航人肃然起敬。
“为了保障飞机运行安全,工作再苦也不觉得苦”
人们常说,机务是飞机的保健医生,照料着一架庞然大物,使它能安全地载着旅客翱翔。机务穿着反光背心,穿梭在机坪和维修基地,不论炎炎夏日还是寒冬雨雪,只要飞机降落在机场,机务都要按工作单卡主动检查、维修飞机,确保各系统正常运行,不让任何一架飞机“带病”飞行。
在拉萨贡嘎机场机务岗位上工作了27年的民航西藏区局机务工程部机务生产保障室副经理、维修工程师袁龙今年46岁,甘肃人,出生在青海格尔木,跟随父亲建设西藏的足迹选择到西藏工作。
“早上6点到9点是一天中最忙碌的时段,随着运力的提升,航班的增加,飞机机型的更新,工作任务大幅增加,平均每天要保障90多架次的飞机运行正常。”袁龙说。
航前检查主要包括杂项检查、绕机检查、上机检查、飞机推出前检查等。其中,绕机检查的项目最多,涵盖飞机的方方面面,从应急供氧系统、机轮、机头、起落架、机身、机翼到发动机。“飞机正常放行,飞机故障正在排除,飞机故障已经排除。”是袁龙工作时说的最多的话。
27年来,袁龙曾多次参与专、包机等重要飞行保障、大庆活动航班保障任务和重大航空运输保障任务,27年无违章、无差错、无事故。
身为“藏二代”的袁龙说:“在藏工作20多年,虽然很少陪伴孩子,也因长期在高原工作生活而患有高原综合症,但看到飞机满载旅客,安全正点出港,心里就觉得满足,吃点苦没什么,这都不算苦。”
“无畏无惧,只要保障台站正常运行”
海拔5077米的高山上,记者跟随林芝机场航务管理部副经理申开富、运行保障部机电班组长陈登珍一同从林芝机场开车100公里到达山脚,而后又走了30公里盘山路,这才来到色季拉山民航通讯监视台。
台站发射的电波为过往的飞机提供地空通讯和精准定位。林芝机场共有7个边远台站,位于不同的山上。每个月,林芝机场技术人员都要上山两次检查、维护设备,如遇紧急情况,更要第一时间赶到。而申开富和陈登珍的主要工作之一就是民航台站的日常运行、维护和管理。
一到山顶,记者呼吸便有些急促,没过多久,更是脸色发白、嘴唇发紫,而申开富和陈登珍却马不停蹄地开始检修设备。
“冬季大雪封山,从这里通往民航色季拉山通信监视站的雪会没过膝盖。车到这里就开不上去了。我们要每人背20公斤的设备和工具徒步上山。在海拔如此高的地方行走都很艰难,负重行走就更难了。我们走100米就要休息一下,要走两三个小时才能到。人一到山顶就瘫了,必须休息20分钟才能缓过劲儿来,继续干活儿。”陈登珍说。
如今,有了远程监视设备,林芝机场航务管理部门一个月只需要上山巡检两次。然而,一旦遇到突发情况,随时上山排故是常事。
冬天山顶的气温低至零下40多摄氏度,积雪超过半米高。有一次,设备出现故障,陈登珍和同事连夜深一脚浅一脚地踩着雪爬了五六公里山路。到了山上裤子都湿透了。头发上、睫毛上挂满了冰雪,人快冻僵了,手一伸出来就几乎失去了知觉。为了在天亮前抢修好设备,他们只能轮番上前维修,手一冻僵便换另一个人上。
陈登珍说:“每次巡检完毕,看到台站各项设备运行正常,航路顺畅安全,我就放心了。”
“发扬红柳精神,以站为家,做好服务”
西藏阿里平均海拔4500米,被称为“世界屋脊的屋脊”。但就在这样的天边阿里,193位干部职工用青春和赤诚触摸生命的高度。
阿里生长着一种常见的植物——红柳。红柳,微曲的棕红色枝干中透着坚韧和顽强,与恶劣环境不屈抗争。
“当地人常说,阿里一年只有两季,冬季和大约在冬季。虽然高寒缺氧,但再艰苦的地方也要有人守,再艰苦的工作也要有人干,我们来到阿里,要像红柳一样扎根高原,因为阿里需要我们。”在阿里昆莎机场已工作9年的地面服务部副经理白玛玉珍说。
作为一个普通人,白玛玉珍既是父母的女儿,又是孩子的母亲。阿里在藏西,遥远的距离决定了白玛玉珍不能像普通人一样陪伴家人。白玛玉珍深深地感到:对父母有无法尽孝的愧疚,对孩子有无法陪伴的遗憾。
白玛玉珍和丈夫都在阿里昆莎机场工作,还不到2岁的孩子跟爷爷奶奶在拉萨生活。“每天工作忙起来时,什么都不想。一到夜深人静的时候,就会特别想念孩子。”
因海拔高、空气密度低导致飞机性能降低,加之温差大,以及油量配载等关键因素,飞往阿里昆莎的航班常常受到影响,航班限载问题便成为白玛玉珍在工作中经常遇到的难题。安抚旅客、帮助改签、做好配载……是白玛玉珍主要负责的工作。
白玛玉珍说:“苦点累点真不算什么,因为我们以站为家,相互照顾、互相扶持,能为阿里航站贡献自己微薄的力量我感到特别高兴。”
常年在西藏工作的民航人,不同程度都患有高原性疾病,他们以透支健康乃至生命的方式坚守高原。可仍有那么多年轻的身影愿意扎根高原,奉献高原,是因为他们和袁龙、申开富、陈登珍、白玛玉珍一样,觉得在高原工作是有价值的,高原需要他们。
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如今,“老西藏精神”已成一种精神基因,融入了西藏民航人的血脉,生根发芽,传承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