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新闻中心>西藏新闻>

《4万年前人类已登上青藏高原》追踪 气候专家称青藏高原当时温暖湿润

2018-12-11 07:34 来源: 中国西藏新闻网 点击:0

日前,中国科学院宣布,该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科研人员在藏北羌塘高原发现一处具有原生地层的旧石器时代遗址——尼阿底(曾称“尼阿木底”),证实古人类在距今4~3万年前已踏足青藏高原的高海拔地区。消息一经公布,立即引起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有网友质疑:几万年前的古人类怎么可能在高海拔区域生存呢?那么,4万年前的藏北,乃至于整个青藏高原究竟是怎样的气候环境呢?昨日,记者就此采访了西藏自治区气候中心主任杜军,他为我们“揭秘”了青藏高原古气候变迁。

适于远古人类生存

晚更新世高原生态条件优越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王社江先生在其论文《藏北尼阿木底遗址发现的似阿舍利石器—兼论晚更新世人类向青藏高原的扩张》中指出,尼阿木底遗址位于藏北申扎县尼阿木底山西北麓,琼俄藏布从遗址前自南向北流过,汇入色林措西南隅的错鄂。MIS3(即深海氧同位素第3阶段,是末次冰期中气候比较温暖湿润的时期,下同)阶段后期,错鄂及临近湖区气候温暖程度相当于间冰期水平。根据西昆仑山海拔6200米处古里雅冰芯记录的研究结果,距今2.8~2.5万年间青藏高原存在古湖高湖面和湖水稀释现象,说明当时气候温暖或环境湿润。

申扎县河流纵横交错,扎加藏布等 4 条较大的内流河流与9个湖泊相连,组成一个封闭的内陆湖泊群,为西藏最大的内陆湖水系。根据对青藏高原地区古湖泊的研究,距今4.0~2.8万年,高原上湖群广布,河湖之间相互串联。从东北到西南,湖面扩张,存在着数个面积达万余平方千米的大湖,这时多数古湖面积达到史上最大值,即“大湖期”。根据不同地区10余个湖泊的沉积测年数据分析,大湖期的年代大致相近,以距今4.0~2.5万年之间居多,有的可能延续至距今2万年。与MIS3阶段的中后段和末次冰期间冰段相当,当时的高原环境非常湿润,大湖期的形成与夏季风特别强盛有关。

因此,王社江先生得出其结论:青藏高原以其高海拔、低氧而成为人类居住的最极端恶劣的环境之一,目前有近500万藏族原居民生活在这块广袤的高原上。第四纪以来,由于地壳持续大幅度隆升,青藏高原的自然环境发生了剧烈的改变。古环境研究和旧石器时代遗存的发现证实在晚更新世某些时段,高原的自然生态条件可能比当今还要优越,适于远古人类生存。

温度高于现代2~4℃

青藏高原发生过特强夏季风事件

杜军介绍,重建古气候变化序列既能认识过去气候变化的特征,也对现代气候变化的认识和对未来气候变化的预测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西藏并没有气象观测记录,只能通过相关代用资料(古生物、地貌、冰芯、树轮等)来还原西藏过去气候。

青藏高原气象学家高由禧根据现有的植物化石资料分析,西藏地区最早的植物群始于早石炭世。继此之后,在藏南和昌都等地均发现有二叠纪、三叠纪、侏罗纪时代的植物化石。根据恐龙化石的发现和拉萨煤系植物群的化石来看,那时候的西藏与我国黄河流域广大地区一样,处于热带、亚热带的气候环境之中。在所发现的西藏动物化石中,尚未见大象和石炭兽之类的动物;在孢粉反映的古植被中,也没有找到喜酷热、潮湿的植物类型。因此可以认为,上新世末期西藏气候是十分温暖而比较湿润的亚热带气候。

在距今5.8~3.2万年期间是间冰期的异常高温期,“中国冰川学奠基人”施雅风等科学家综合分析了冰芯、高湖面及植被变化的记录,也发现在距今4.0~3.0万年青藏高原经历了一个普遍的异常温暖湿润时期,温度高于现代2~4℃,降水增长了4成到一倍,这代表着一次特强夏季风事件。

根据西藏不同地区树木年轮资料,并以冰川遗迹等代用资料作为辅助手段,高由禧对西藏地区近2000年的历史时期气候分析发现,从6世纪中叶起,西藏进入温暖时期,气温变化趋势大体与东部地区一致,在6世纪以后的约500年内,东部地区维持着隋唐时代的温暖时期。杜军说:“文献记载,当时拉萨一带大兴土木,大昭寺等庙宇的建筑用材与烧砖用的木柴,多是距当地不远砍伐来的,可见这段时期在高原上气候是相对较好的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