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新闻中心>西藏新闻>

郭庆村党支部书记晋多:草原深处“领头羊”

2017-12-07 09:32 来源:中国西藏新闻网 点击:0

“现在的生活越来越有盼头了,牦牛肉的销售完全不用我们操心,今年的牦牛肉30多块钱一斤,合作社的冷库里还存放了近3000斤牦牛肉。光去年晋多大哥就让我们家多赚了近万元……”

从当雄县一路驱车往龙仁乡郭庆村行驶途中,牧民群众高兴地和我们分享这几年郭庆村的变化,他们说的晋多大哥,是当雄县龙仁乡郭庆村党支部书记,一位草原深处的实干家。

村民的守护者

1988年7月,20多岁的晋多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近30年的光阴里,他先后担任郭庆村村委会副主任兼会计、村党支部书记等职务。

“村干部不是官,是群众脱贫致富的领路人。”这是晋多时常挂在嘴边的话。多年来,他用实际行动努力践行一名共产党员对党、对人民的忠诚和担当。

走进牧民家里,随处都能听到与晋多有关的故事。

2006年实施安居工程时,由于郭庆村交通不便,所需建材如果从外面购买,价格不但高,运费还贵。为此,晋多决定自办砖厂。砖厂成立之初,晋多自己垫付30余万元,聘请技术人员、民工,牧民群众每买1块砖能节约1.3元。据统计,2006年至今,砖厂共生产砖98万块,为群众节约购砖款120余万元。

2008年,由于家中人少、牲畜多,再加上村里的事情也很繁杂,为了全身心投入工作,晋多变卖了家中的牲畜。他说:“牛羊卖了,可以再买回来,可如果因为自己的家事耽误了老百姓的事情,那就是一名党员犯的最大的错误。”在他的带领下,郭庆村牧民群众年人均收入从2000年前的不足1500元,提高到现在的5800元以上。

2014年,晋多从补发工资中拿出3万余元,帮扶贫困群众,并承诺以后每月拿出工资的30%,帮扶村里困难群众。

穿过郭庆村的草场,随手指向村里一户人家,晋多都能娓娓道来:“3组觉旦,家里有11口人、60头牛,有一个孩子读大学,还有一个在市二职读书……”

增收的“领头羊”

2016年,郭庆村围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和“产业发展、群众增收”的工作思路,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收入,以产业项目助力脱贫攻坚。

通过建立“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扶贫模式,郭庆村成立了牦牛育肥合作社、隆达牧民建筑施工合作社,有效带领贫困户发展产业脱贫致富。

“分散养殖规模小、效益差,一头牦牛往往要7至8年才能出栏,扣除这些年的饲草料、精料以及人工费用,利润非常低,养殖成本占到总产值的85%,并不划算。”县农牧局工作人员罗布顿珠说,“现在实行的合作养殖模式,牦牛出栏周期明显缩短,加之集中养殖,人工费也大大降低,使养殖成本减少,养殖利润能有三成。”

截至去年底,郭庆村牦牛育肥合作社帮扶该村贫困户46户216人,发放帮扶资金19.98万元;隆达牧民建筑施工合作社帮扶贫困户20户,发放帮扶资金6000元。

正是在晋多这只“领头羊”的带领下,在龙仁乡3个行政村里,无论是群众收入、村级集体经济,还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郭庆村都走在了前列。如今,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46户216人全部实现脱贫。

记事本里的爱民情

晋多出门有两件必备品,一是手机,方便联系群众。二是记事本,可随时记录各种信息。

卷曲的封皮、泛黄的纸张,承载了他对村民太多的情感。仔细翻阅晋多的笔记本,每一页都有十几条记录。这些记录的背后,是一位基层党员干部的为民爱民情怀。

“记得很杂,有些是急需处理的事情,有些是村民找我借钱的借款记录。”指着记事本其中的一页,晋多向我们解释说:“事情处理了、村民还我钱了,我就用笔将其划掉。”对于借出去的钱,晋多没有放在心上,有些村民家里条件差,一时还不了钱,晋多就告诉他们不要担心,钱不用还,如果再有什么困难,还可以再找他。20多年来,为了帮助郭庆村困难群众,晋多前前后后借出去差不多50万元。

晋多家并不是很富裕,妻子次仁卓玛是牧民,没有收入。对于晋多的这种做法,有人说他傻,觉得不值。

“有人对我说,你就是芝麻大的官儿,能做的事很小。但我从不这么认为,村民群众的事,都不是小事,老百姓向我求助,是对我的信任,我就想让村民的日子过得好点儿,能帮点就帮点。我在村里当一天书记,就有义务带领大家过上好日子。”晋多说。郭庆村“两委”班子成员更是佩服这位村党支部书记:“他有魄力、有本事,真心实意帮助大伙儿,这样的领导我们打心眼儿里拥护。”

正是晋多实实在在的付出,才让“小事不出村”变成现实,群众有困难找党支部、有问题找党员成为一种习惯。

谈及未来,晋多给我们算了一笔账:附近的商混搅拌站投了80万元入股,今年能有20万元的分红,商混搅拌站租的是村里的地皮,一年还有25万元的租金,村里卖沙石的收入差不多有60万元,今年村集体最少有100万元的收入。而对于这些资金的管理,晋多表示:“我们要召开村民大会,征求大家的意见,是分红还是用来入股投资,由大伙儿说了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