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3-09 06:56 来源:中国西藏新闻网 点击:0
家庭是国家和社会的基础,而妇女则是一个家庭的核心。在过去,妇女的主要职责是相夫教子,而当下的妇女,却在各自的岗位上充分发挥着她们“半边天”的作用。今天是妇女节,为庆祝第107个“三八”国际妇女节,领略高原妇女不一样的巾帼风采,彰显健康向上的时代风貌,本报精心策划推出“高原·巾帼风采”特别报道,带你一起品读她们的故事。
美貌与智慧并存
“邦锦梅朵”里的女神和女汉子
西藏公安边防总队侦查支队“邦锦梅朵”女子签证室主要负责拉萨片区的《边境通行证》办理工作,是一支独具特色的女性队伍,她们以优质高效、文明温馨赢得广大人民群众和游客的一致好评,她们是无数人心目中的女神,却也是一群吃苦耐劳踏实肯干的女汉子。
德吉央措是“邦锦梅朵”中的一员,她不仅颜值高,而且多才多艺,她的油画作品《母爱》曾在全区公安系统书法美术比赛中荣获第一名。最值得一提的是,2016年因来往西藏旅游游客日益增多,签证室办证压力急速增大,导致签证室以往的办证模式已无法适应办证人群的需求。德吉央措作为签证室的咨询员,每天要给上百名游客解释《边境通行证》的办理流程和西藏的相关地域政策,非常繁琐劳累,签证室的女警官们也常常感到疲惫不堪,急需一套新的办证模式和服务理念来改变目前的办证现状。
德吉央措发现这一状况后,查阅观看了许多一线城市及航空部门的办证模式,详细询问了每名签证女警官办证过程中的困难,根据多年的办证经验总结提炼出了“签证室6s服务”理念,即微笑、满意、快速、服务、严格、真诚。提出开通签证室的微信公众账号,为群众在线解答相关办证疑问;设置便民服务台和办证流程示意图,极大地提高了签证室办证效率和服务模式,签证室的同事们都亲切地称之为“美女智囊”。
什么样的女性是最美的?有人说,浓妆淡抹总相宜;有人说,心地善良乐喜人;有人说,知书达理通晓情;当褪去精致的妆容,回归到最朴实的状态,还有一种女性最美:“邦锦梅朵”签证员尼尼。
曾经的软妹子,入伍后却变成了“女汉子”,她性格大大咧咧,干起工作来有原则讲方法,敢于较真碰硬。刚到签证室的第一个“六一”儿童节,同战友们一起到拉萨市曲珍孤儿院开展送爱心活动。慰问期间,她得知一名叫拉珍的小女孩因经济原因产生退学外出打工的念头。尼尼留下了小女孩儿的联系方式,多次劝说她,并承担起了她的日常开销。2011年开始,尼尼每月会从自己工资里拿出一部分钱,送到拉珍手中,年复一年,从未间断,拉珍再也没有辍学的念头。
作为一名办证员,她更是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对待。2012年5月的一天,怀有身孕的她依然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严格审核每一张介绍信,在办证过程中发现一名男子神色慌张,表情可疑,立即在系统中输入其身份证号码,显示其为一名网上在逃人员。她沉着冷静,一边以系统故障为由,耐心向嫌疑人解释以稳住其情绪,一边联系支队办案部门,协助办案部门控制嫌疑人,成功抓获了一名网上在逃罪犯,从此她又多了一个“铁血女警官”的称号。
矗立三尺岗台
她们为城市交通保驾护航
用汗水迎接风雨,用笑容迎接挑战,用苦辣酸甜换取人民平安,这就是公安交警。在拉萨,有一支响当当的女子战队,她们英姿飒爽,她们坚韧果敢,每一个清晨、午后、傍晚,甚至无数个通宵,她们矗立在三尺岗台,她们就是拉萨市公安局交警支队女子大队。
7日上午8时20分,拉萨市公安局交警支队女子大队二中队的警花们在自治区政府南门集合,在教导员和中队长做了精简的部署交代之后,全体警员整装待发,开启新一天的工作。
拉萨市公安局交警支队女子大队教导员强巴卓玛告诉记者,该大队正式组建于2012年,组建5年来,她们在平凡而又艰辛的工作岗位上,用她们的一腔热血、一种责任、一片爱心,为这座城市的交通保驾护航,她们是圣城拉萨平凡而又美丽的风景。
强巴卓玛是双警家庭,丈夫也是交警,正因如此,两个人之间有着比常人更多的理解与包容,使得家庭非常和睦。18年的交警工作让她多了许多对警队和社会的责任,却缺席了很多孩子成长的瞬间。强巴卓玛的女儿恭萨思珍今年10岁,上小学四年级。为了在高峰期前到岗指挥交通,强巴卓玛每天早上6点半起床,吃完早餐后顺带将女儿送到学校。“有一次她告诉我,早上太早,校门没开,她一个人很害怕,当时我就哭了。”强巴卓玛说。
该大队全是女警员,去年一年全队就有5人休产假。作为教导员,即使已经3年没休假了,强巴卓玛依旧没有申请休假。
为民服务是她们的座右铭
斯朗拉措是拉萨市公安局交警支队女子大队二中队的中队长,从11岁开始就在内地读书的她,从小远离父母,2012年,她从北京交通大学毕业,考进了拉萨市公安局交警支队。
记者采访的时候,斯朗拉措正在执勤点上,准备上岗指挥交通,一辆出租车闯入了她的视线。她正要上前的时候,出租车竟开进了旁边一个院子。原来,自治区政府东门前的道路,自南向北方向白天出租车不能行驶,而眼前钻进来的出租车,斯朗拉措已经制止劝导过不止一次,前不久才刚刚开过罚单。斯朗拉措告诉记者,从警5年,一年最多因违章开的罚单就有1200多张,劝导的行人、司乘人员不计其数。然而因为不规律的饮食和整日整日的日晒雨淋,毕业时面庞清秀的斯朗拉措,不觉间脸上竟长了些许的斑点和红血丝。然而斯朗拉措并没有因此而对自己交警的职责有丝毫的动摇。
斯朗拉措说:“做盲人的眼睛、残疾人的拐杖、外地人的向导、行路人的朋友,是拉萨市公安局交警支队女子大队为民服务的座右铭。路是自己选的,作为交警,就算通宵执勤,没有节假日,我也无悔。”
为了教育理想 她们抱团绽放
从女性教育到社区教育,再建起移动教室,在教育这条路上,她们可以说是越走越远,越走越宽。这群女孩的平均年龄不到30岁,却大胆地尝试着各种创新项目,甚至挑战着男性都觉得困难而放弃的领域。在今天这个特殊的日子里,让我们一起听听她们做的事儿,听听她们对教育的认识和看法。说起这个团队,不得不先说说这个团队的主人公——德庆玉珍、拉巴曲宗和宗吉。
德庆玉珍,毕业于北京大学国际关系专业,硕士主攻教育政策,从本科专业到硕士专业突然发生这么大的变化,一切都源于本科期间的多次支教经历,让她从一开始就关注教育问题。
拉巴曲宗,大学就读于北京邮电大学,工作后又攻读了四川大学的MBA(工商管理硕士),尽管之前所学的专业和后来所从事的工作均与教育不太相关,但生长于吉隆的拉巴曲宗一直想用自己所学帮助更多贫困地区的小孩。
宗吉是她们团队中年龄最小的一个,拥有北京大学法学和社会学双学位,是典型的学霸。但宗吉认为,自己并非是聪明型的学生。在大学期间,因为自己所学专业的原因,特别喜欢研究法律与犯罪,在长时间的研究之后发现,犯罪通常与教育有着密切联系。再加上从小在社区长大,十分清楚社区小孩的成长现状和问题,因此,她承担着整个团队中社区教育的主要工作。
因为三个女孩对教育共同的兴趣,便在2015年凑到一起成立了西藏第一个专注于女孩和女性教育的项目——青墨斋。随后,她们关注的点越来越多,所涉及的范围也越来越广:与城关区团委合作,开展了西藏第一个系统的社区教育项目——俄杰塘社区教育;直接与学校对接,开展了西藏第一个服务教育机构和教育工作者的项目——移动教室。
2015年,德庆玉珍回到拉萨后,联合自己的学妹宗吉开始筹备她们的第一个项目:青墨斋。机缘巧合的是,团队的创始人都是女性,当她们聚在一起畅谈对西藏教育的想法时,首先就希望能够为女孩教育和女性教育做一些贡献。因此,2015年4月份西藏民间第一个专注于女孩和女性教育的项目诞生了,项目取名“青墨斋”。
在青墨斋项目开展一段时间之后,拉巴曲宗知道了这个项目和团队的存在,便主动请求参与到其中。因为拉巴曲宗是团队中的“大姐”,在女孩教育方面更有经验,随后,青墨斋便由拉巴曲宗负责主要工作。
在拉萨,大部分城乡贫困家庭青少年、残疾青少年、在城市和乡间流动的农村青少年多居住于社区,如何解决社区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是社区教育的重点内容。
2016年8月份,在城关区团委以及俄杰塘社区的支持下,“青墨斋”团队在俄杰塘社区开始尝试西藏第一个针对青少年的社区教育活动。
“我们每个项目都根据团队每个人的性格、成长经历、擅长方面进行划分,由专人负责。”宗吉年龄最小,与青少年的思想最接近,再加上宗吉也是从社区长大的,自然而然就成了社区教育项目的主要负责人。
“我在社区长大,知道社区小孩是怎样一种生活方式,通常都是由一个‘孩子王’带头,如果大家一起运动、写作业、做好事等自然很好,但是,如果‘孩子王’带头逃学干坏事大家也可能会跟着一起干。所以,在俄杰塘社区试点开展社区教育时,我们首先就‘搞定’了他们的孩子王。他们翻墙我们也跟着翻,他们有一些不好的生活习惯我们就一直提醒与纠正。后来,慢慢地知道社区里的小孩都很喜欢踢足球,但是,通常都是踢‘野球’,没有正规的队伍,也不知道正规的战术等。”宗吉说道。
针对俄杰塘社区青少年的切实需求,德庆玉珍团队将社区青少年最害怕的数学以及最喜欢的游戏融合在一起,创立了独具特色的社区教育课程内容。在知道了孩子们的兴趣爱好之后,社区教育项目就找到了一个突破口,于是宗吉主动去联系各单位较专业的球队,和社区的孩子们一起比赛。
2016年12月份,第一期社区教育结业并且效果显著。社区青少年之间建立了“学习小组”,大家相互监督;大部分社区青少年开始认知和纠正“抽烟、喝酒、打架”等不良行为和习惯;一部分青少年期末考试成绩有了极大提高。同时,俄杰塘社区还成立了专门的青少年足球队,寒暑假期间都会进行训练。
“青墨斋”团队不仅在女孩教育、社区教育等领域不断创新和贡献自己的力量、在前两个项目都取得了成效的同时,德庆玉珍正在积极筹备另一个全新的教育项目——移动教室,并且通过与各学校联系,已经开始了尝试。
移动教室通过举办小型教育讨论会,邀请教育工作者、教育爱好者、学生、家长一同讨论教育问题以及寻求解决问题方式。同时,受老师邀请,她们也会到学校、班级里面示范授课,从人生规划到学习技巧都会涉及。
从2015年4月至今,“青墨斋”项目在磕磕绊绊中已经坚持了近两年,面对完全未知的市场和顾客,面对未来的挑战,她们始终坚信:“只要用心,踏踏实实走好每一步、做好每件事,结果永远不会太差。”
守护生命 白衣天使演绎多重角色
“燕尾帽”、“白大褂”,护士给人的感觉神圣而纯洁,她们默默守护生命,精心照顾每一位病人,所以也被称为“白衣天使”。昨日上午10点,当记者来到自治区人民医院一个个科室的时候,这些“白衣天使”们早就忙碌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了。因为忙碌、因为昼夜不分的工作,当“天使”换下“白衣”时,妻子、女儿、母亲的角色转换其中,想要同时扮演好这四个角色实在不易。
急诊科护士是在脑力、体力高负荷高强度的情况下工作的。她们的工作充满了不确定性,这其中包括病人来诊情况的不确定性以及接到应急任务时间的不确定性。昨日上午10点,当记者来到自治区人民医院急诊科进行采访时,急诊科的医护人员早就开始一天紧张而忙碌的工作了。医生们询问病人病情、写病历、开药……护士们则奔走在一个个病床间,给病人量体温、测血压、打点滴、做护理……
90后的扎西拉姆2013年毕业后就成为了一名护士,在经过妇产科、儿科、急诊科三个科室的轮转后,扎西拉姆主动选择了留在急诊科。
“急诊科跟其它科室不一样,其它科室的护士专业化更强一点,但急诊科对护士的要求则更加全面。当时我就想大学四年学习的护理知识不能白学,学了就得用上。而且我觉得急诊科面对的病人比其它科室要多,能够学习到的东西也更多。”扎西拉姆向记者讲述了选择留在急诊科的原因。
当角色转换,扎西拉姆变成一个普通家庭的妻子和媳妇时,她向记者讲述了公公婆婆给自己上的“政治课”。“结婚以后,我和丈夫同公公婆婆住在一起,平时在家里公公婆婆对我特别好。”扎西拉姆说,本就是当医生的丈夫自然对自己的工作很理解,公公婆婆在刚结婚那段时间也曾到急诊科探望过自己。“公公婆婆见过我平时工作的样子,所以特别体谅我。”
但是一提到去上班工作,扎西拉姆的公公婆婆就不是那么“和善”了。“现在出门上班前,公公婆婆都会给我上‘政治课’。”扎西拉姆说,这堂简短的课程内容主要是告诫扎西拉姆要用心工作,好好对待病人。“要对病人好一点、让一步、手脚要勤快一点、看到病人来了,屁股就要动、要主动一些,每听一次他们的叮嘱,也就时刻提醒着自己要做好这份工作。来到科里上班,看到病人收拾东西准备出院,然后跟我道一声‘谢谢’,心里别提多高兴了。”扎西拉姆说。
1994年从事护理工作至今的沈宁是北京协和医院的一名护理人员,作为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的第二批队员,目前在自治区人民医院护理部任副主任一职。从接到电话通知援藏到动身前往西藏,留给沈宁的准备时间不到两周。
“当时作为一名后备人员,虽然只有两周的准备时间,但是想到能够援藏,觉得责任很重又很荣幸。”而当谈到当时是否有顾虑时,记者能感受到沈宁明显地停顿了一下。“相比我们同期进藏的医务人员,我的顾虑算是比较小的。女儿已经上大学了,所以在孩子这方面我不用考虑太多。但是想到家里的四个老人,还是有些担心。”沈宁告诉记者,公公婆婆和自己的父母都有慢性病。 “接到通知要援藏时,我的母亲刚体检查出一些问题。”沈宁说。
即便是这样,沈宁告诉记者,四位老人很理解,也很支持自己的工作。“我的父亲曾是一名医生,母亲曾是一名护士,之前他们在甘肃从事了10年的医务工作。所以我到西藏来,他们很支持我。”沈宁说自己很像母亲,所以当时选择护理这份工作也是受了母亲的影响。
来到西藏迅速了解情况后,在护理部第一批援藏队员的基础上,沈宁便和同事们开展起了工作。“援藏前我在北京协和医院护理部工作,所以到这边,主要还是从护理人才的培养、护理理念的转变以及护理技术水平快速提升等方面开展工作。”沈宁说。
谈到女儿,记者明显感觉到沈宁话语间透露出的喜悦和自豪。“我女儿特别懂事,前几天她过生日,我已经在西藏了,不能当面送上祝福,就给她发了一条微信。”沈宁说,平时自己和女儿像朋友一样相处。
和很多援藏队员一样,家在千里之外,想家人时只能通过微信等方式以解相思。“女儿时常在微信朋友圈里晒一些我的照片,像前段时间我回家过春节,她发了一条朋友圈,写着:援藏大美女回家啦!好开心!我还觉得挺不好意思的,跟她说‘妈妈长得也不是特别漂亮,你就别老是发到朋友圈了吧。’但是女儿给我的回答是:挺好的。”沈宁笑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