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2-08 09:06 来源: 中国西藏新闻网 点击:0
开创“大扶贫”新格局 ——我区扶贫开发工作综述之一
进入11月,日喀则市康马县南尼乡的扎西次仁就开始了赶制藏历新年订单的忙碌。“我们的藏式家具销量特别好,根本不愁卖。”看着他忙碌又充满干劲的身影,谁能想象就在去年他还是乡里挂了号的贫困户。
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推进精准扶贫。我区积极创新扶贫工作方式,变“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将扶贫资源精确集中到贫困户。
扎西次仁就在这年进入了村里扶贫项目投资的藏式家具加工专业合作社。凭借自己的勤奋和逐渐掌握的传统藏式绘画雕刻手艺,他说,到年底收入超过8万元没问题。
作为全国唯一的省级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近年来,我区围绕“扶谁的贫?谁去扶贫?怎么扶贫?”通过建档立卡,精准识别扶贫对象,创新“合作社+能人+贫困 户”、“党支部+能人+贫困户”等精准扶贫模式,扶贫开发取得了显著成效,已从消除绝对贫困、解决温饱为主的阶段,迈入了提升发展能力、提高收入水平、全 面建成小康为主的新阶段。
目前,我区的扶贫开发工作初步形成了政策扶贫、专项扶贫、行业扶贫、金融扶贫、援藏扶贫“五位一体”,政府、市场、社会协同推进的大扶贫格局。
靶向治疗,交出减贫“成绩单”
牢牢锁定贫困人口和贫困村镇,大力推进精准扶贫,“十二五”,我区向“绝对贫困”发起“总攻”。
自治区党委、政府以多种方式支持贫困地区建设,推动了贫困地区发展,农牧区基础设施、基本公共服务明显改善。
全区60多万农牧民基本解决安全饮水问题,建制村全部通电,乡镇和建制村公路通达率分别达99%和97%,10多万贫困群众住上了安全适用住房;以免费医 疗为基础的农牧区医疗制度实现全覆盖,全区小学、初中入学率分别达99%、98%,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分别达到94%和95%,建成543个乡镇综合 文化站。
每个扶贫项目要实现到村到户,关键在于“精准”。
因户制宜、因地制宜,全区实施整村推进、产业到户、扶贫搬迁、入股分红、易地扶贫、结对帮扶等措施,使帮扶措施与群众所需所盼更加紧密,有效提高了扶贫开发的针对性。
积极落实国家扶贫贴息贷款等相关金融政策,大力支持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致富带头人和贫困群众,通过扶贫贴息贷款发展特色产业,促进了贫困农牧民增收。
从2015年起,自治区与地市、地市与县区、县区与乡镇、乡镇与村分别签订减贫责任书,明确每个贫困户都有帮扶责任人。
按照精准扶贫要求,今年,我区在74个县(区)148个贫困村开展整村推进(含旅游扶贫)试点工作,在日喀则市桑珠孜区和山南地区贡嘎县、扎囊县安排了扶贫攻坚试点项目,取得了实效。
围绕实现“三不愁、三保障”目标,我区全面落实农牧区15年教育免费“三包”政策,全面实施以免费医疗为基础的新型合作医疗,完善农牧区社会保障制度,提高新农保基础养老金、五保户供养、最低生活保障标准。
截至目前,全区共投入国家专项扶贫资金74.22亿元,完成“十二五”规划投资的172.6%。
“十二五”以来,全区实现了41.42万贫困群众稳定脱贫,贫困发生率由2010年的49.62%下降到32.95%,贫困群众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区平均水平3个百分点。
西藏扶贫工作精彩开局,交出了一份令人瞩目的减贫“成绩单”。
创新创造,变“输血”为“造血”
在新一轮扶贫开发中,我区适应扶贫对象、扶贫阶段、扶贫任务的新变化,创新创造,推动扶贫开发由“输血式”、“粗放式”、“被动式”、“分散式”向“造血式”、“精准式”、“参与式”、“整体式”转变。
找准贫困对象是精准扶贫的关键。
为解决过去部分扶贫对象信息掌握不全、一些扶贫资金“撒胡椒面”、“大水漫灌”等现象,我区逐步建立了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建立了“区负总责、地市直管、县 抓落实、乡镇专干”的管理体制,创新了“任务到地、资金到地、权力到地、责任到地”和“工作到村、扶贫到户”的扶贫工作机制。也初步建立了人有名、户有 卡、村有册、乡有簿、县有电子档案、地市有平台、自治区有数据库的贫困人口动态管理系统。
如今,西藏的贫困人口都有了《贫困扶持证》。
找准扶贫对象后,“能人”成为扶贫的主力军之一,探索“先富带后富”的实践。
“去年政府投入70万元的扶贫资金,养殖规模进一步扩大,我们开始帮扶70户贫困家庭。”拉萨市堆龙德庆县古荣乡嘎冲村藏鸡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格桑次仁说。被确立为扶贫项目的“能人”后,他的压力更大了。
这些“能人”有经验、有技术、有头脑,具备带动贫困户脱贫的能力,通过扶持他们经营一批项目,既能让贫困家庭有工资性收入,又有分红等硬性保障收入,扶贫‘拔钉子’效果明显。”
同时,我区不断调整扶贫方式和模式,加强技能培训,变“输血”为“造血”。
利用好优势,把与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紧密相关的种植业、养殖业、农畜产品加工业、民族手工业、旅游业作为产业扶贫的对象,全区打造出了林芝家庭旅馆、阿里星空旅游、拉萨净土健康产业等扶贫名片。
积极开展“雨露计划”,培训农牧民工。2015年,自治区安排农牧民培训任务4.89万余人,投入资金8890万元,人均补助1800余元。
西藏贫困地区的“造血”功能、自我发展能力逐步提高,强化本地、个人自身的“造血”功能越来越突出。
定点帮扶结合社会帮扶,动员全社会参与
为进一步健全大扶贫格局,2015年自治区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扶贫开发的实施意见》,明确了党员领导干部对口扶贫、定点扶贫、援藏扶贫、企业和社会组织等各界力量参与扶贫的具体措施。
强化驻村扶贫管理,推进定点扶贫与驻村工作的有效对接。2011年以来,自治区党委、政府在全区开展了强基础惠民生活动,全区5464个村都有驻村工作队,7万多名优秀干部深入农牧区对贫困群众开展帮扶工作。
各驻村工作队立足村经济发展现状和贫困情况,访贫问苦,为村集体做规划、谋思路、定措施、搞项目,开展农牧民种植技能培训、修建采砂厂、特色产品加工 厂……共计落实项目27430个,发展集体经济组织、合作经济组织1.4万个,帮助农牧民劳务输出126.1万人次,直接增加农牧民现金收入15.1亿 元。同时,党员干部与贫困户开展了结对认亲交友活动。
“十二五”期间,自治区组织安排了各个区(中)直单位对口帮扶重点贫困乡,各地(市)、县也相应安排了定点扶贫工作队帮扶当地的重点贫困乡(镇),从而实现了全区重点乡(镇)的全覆盖。
充分发挥对口援藏优势,大力开展援藏扶贫,80%的援藏资金向农牧区倾斜,有的地区还专门安排援藏资金用于扶贫开发。
同时,我区制定出台了一系列特殊优惠政策,组织动员各类企业、社会团体、社会组织和广大公众积极参与扶贫开发;鼓励驻藏军队和武警部队积极开展拥军爱民活动,实现军地优势互补,彰显军队扶贫帮困特色。
社会扶贫,已经成为西藏大扶贫工作格局中不可缺少的一支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