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8-06 09:28 来源:中国西藏新闻网 点击:0
经过西藏党政军警民的奋力拼搏和不懈努力,西藏“4·25”抗震救灾取得重大阶段性胜利。灾区干部群众回眸这一段极地救援的艰辛历程,深感这场特殊战斗留下诸多启示。
再次证明,只有以党的建设最新成果,不断加强党在西藏工作中核心领导作用,才能深层次推进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和长治久安
此次地震震级高、破坏大、救援难,在西藏地震史上罕见。在远离腹心地的边陲重灾区,是党的基层组织、驻村干部和共产党员率先组织干部群众投入到抢险救灾中。
地震中,吉隆镇吉普村丹增卓玛一家5口被废墟掩埋。村党支部书记扎西带领党员在余震中冲进废墟,用双手把他们一一刨了出来。随即,被乱石磨得双手鲜血、浑身泥土的党员们,又投入帮助村民抢救财产的战斗。
定日县绒辖乡党委书记边巴在余震中解救群众,头遭滚石撞伤却顾不上处理,转移疏散群众,连续奋战20小时。
在抗震救灾第一线,每一个基层组织就是一个战斗堡垒,每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地震发生后,在重灾区吉隆县1700多名党员组成70余支党员先锋突击队,以不同形式抗震救灾。
强 余震来临,灾区手持佛珠的信徒合掌求菩萨保佑,老人小孩无助哭泣。党是人民的主心骨,危急时刻,党和人民始终在一起。强余震导致吉隆县江村与外界失联,部 分村民出现恐慌情绪。驻村工作队员格桑罗布耐心劝导:“乡亲们,我们有强大的祖国作后盾,什么也不怕。房子倒了还能重建,家园毁了从头再来!要相信党和政 府!”
党的坚强领导、广大党员的率先垂范,有力唤起西藏民众不畏艰险、不屈不挠的顽强斗志,凝聚了“万众一心”的巨大力量,保证了抗震救灾有序、有效、有力地展开。
基 础牢靠就能够扛住地动山摇。记者在灾区采访了解到,广大干部群众认为,拉萨“3·14”以来,西藏自治区党委全面加强了基层组织建设,特别是近3年来全面 广泛开展干部驻村驻寺、“双联户”、网格化管理等活动,切实转变作风,强化日常政治思想工作,确保了危难关头党员干部的担当。
再次证明,只有以人为本,依靠群众、发动群众,才能不断夯实基础,形成治边稳藏更强合力
在日喀则市区桑珠孜区安置点,政府专门为信教群众设立了“帐篷经堂”,拉巴卓玛等4位尼姑正为地震中遇难群众阿旺超度祈福。尼姑土登卓嘎由衷感叹:“政府不仅给我们吃的和住的,就连做佛事活动的‘帐篷经堂’也给安排好了,这让我们心存感激!”
“从电视里我们看到,我们的陈全国书记亲自指挥救灾,我们的洛桑江村主席还来到我们村逐户看望,大家的信心慢慢又回来了,我们也更有底气了。”吉隆县乃村党支部第一书记普布次仁说。
这种“以人为本”的理念始终贯穿抗震救灾全过程。地震发生后,西藏自治区党委、政府明确提出“生命高于一切,救人第一”。
位 于中尼边界的樟木镇存在发生整体滑坡、泥石流的重大险情,自治区决定全员转移群众。然而,上升2000多米的海拔高度让拉孜安置点很多群众出现了高原反 应,政府又一次将他们转移到日喀则市安置。为了最大限度满足灾区群众所思、所想、所盼,回应群众期盼,灾区政府向群众发放了民意调查表,带给群众信心和力 量。这种“以人为本,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不仅有力地调动了人民群众参与抗震救灾的积极性,也让群众在感恩中不断奋进。
在 吉隆、定日、聂拉木等重灾区,人们坚强地从废墟中刨出生产工具平整土地、修建水渠、开犁种地。吉隆镇热玛村村委会主任次旦明久说:“家园没了,但我们有牛 有羊有地,就应重拾信心,依靠党和政府的好政策,重建家园!”目前,日喀则市正在开展受灾群众技能培训,参训学员达数千名,涉及汽车驾驶、钢筋工、绘画等 10余个工种。
日喀则市常务副市长陈来尼玛说,在抗震救灾中,政府非凡的社会动员能力,人民群众的真心支持和拥护,源于这几年广泛的干部驻村入寺,践行党的群众路线。事实表明,西藏各级政府在群众工作方面已积累了新经验。
陈来尼玛坦言,西藏在稳定和发展中,争取民心、解决“想到一起去”问题的同时,紧紧依靠群众、发动群众,解决“做到一起去”的问题,不断夯实基础。
再次证明,只有不断加强民族团结,才能更为广泛地凝聚西藏稳定发展的“中国力量”
这次地震重灾区位于中尼边境,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主要以藏族农牧民为主。地震发生后,不同救援力量不分民族、不分地域、不分信仰,千里驰援,迅速集结灾区,与驻地公安边防、解放军共同展开大营救。
危急时刻大家守望相助。地震时,依山而建的樟木镇地动山摇,滚石裹挟着泥尘咆哮而下。年幼的嘎玛丹增惊恐地站在街道上。正在站岗的聂拉木边检站战士张高勇和朱文喜几乎同时跑向嘎玛丹增。张高勇一把将孩子拉住,护在身前,自己却被一块石头压在了下面,动弹不得。
“3月遭遇雪灾,现在又赶上如此强烈的地震,萨勒乡的乡亲们怎么办?”正在养病的吉隆县政协负责人刘永祥心急如焚。他当即赶赴灾区。当车行至海拔5200多米的拉多拉雪山顶时,雪崩挡住了去路。于是,他带领医护人员徒步跋涉5个多小时,组织萨勒乡抢险救援。
困难时期大家心手相连。地震发生后,上海市援藏干部、日喀则市人民医院院长助理杨晓东在强余震中率先抵达重灾区吉隆县,迅速整合当地医疗资源,奋战4个昼夜,诊治1000多名伤员。
在日喀则市桑珠孜区安置点,“人道救援日喀则联合救灾志愿服务站”里,来自浙江、福建的20多名志愿者用4顶帐篷开设了小升初补习班、兴趣班、8点心灵放映室、快乐屋等,每天凌晨4时许起床,为受灾群众烧热水并全天供应。
地震后,吉隆镇安置点人员超过1200名,吃饭成为问题。为此,很多饭店宾馆老板不顾自家受灾,免费提供厨具、餐具,以及大米等食材。饭店老板张小兵雇请10多个人,每天在饭店里给群众做饭,从清早5时忙到晚上10时。
在聂拉木县城,震后的天空飘着大雪。超市老板郑晓龙得知受灾群众缺少衣被,立马取出全部库存约700件、价值10万多元的棉衣,免费发放给受灾群众。郑晓龙说:“我在聂拉木经商3年多,真正感受到藏族群众的诚实、纯朴和善良,感受到这里的团结和谐。”
聂拉木县县委书记王平认为,大灾大难面前,民族团结生动场景,集中体现了各族人民世代友好的历史延续。
经历大灾,西藏基层干部更深刻地感受到民族团结是西藏各项事业的生命线。他们认为,只有不断加强民族团结,才能更为广泛地凝聚西藏稳定和发展的“中国力量”。
再次证明,只有不断地推进发展,才能有更强的实力抵御各种灾害和风险
“小时候经历过一次地震,那时候没人来救我们……”次仁卓玛曾经历1934年的尼泊尔大地震。作为新旧西藏变化的亲历者,她深有感触地说:“要是没有党和政府,我们肯定会受冻挨饿、担惊受怕。”
地震中,从国家到自治区,投入大量财力、物力,使用各种现代化救援手段,以实力和决心增强边境地区受灾群众的信心和勇气。
4月25日地震发生后,国道318线聂拉木至樟木段受损严重。26日武警交通重型现代化机械大批开进,经过24小时不间断作业,原本预计需10天才能打通的道路在40余个小时内全线抢通。助理工程师索朗加布说:“此情此景,让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大型机械,而是国家实力。”
4月27日,针对灾区部分道路仍在抢通中,物资只能依靠肩搭背驮方式运进,成都军区派遣3架直升机向灾区群众空投救灾物资,吉隆镇很多人见此情景,激动不已。29日,热索村村民达娃卓玛一家乘直升机撤离转移至吉隆镇安置点。
“生在中国真是幸福,我为做一名中国人感到骄傲!”达娃卓玛说。
在边境地区的抗震救灾中,高效的组织指挥,强大的抗震救灾能力,让灾区群众从心底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感受到祖国的强大,感受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对中国的未来更加充满信心。
此次地震中,萨勒乡90%以上房屋倒塌。萨勒乡拉比村村民罗布桑珠说:“地震让我们失去了家园,但我们还有改革开放后积累的家底,有全国大家庭的无私援助。我们有决心、有信心用自己的双手重建家园!”
定日县县委书记顿珠认为,抗震救灾就是对党的执政能力和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实际检验。如此巨大的自然灾害,如果没有举国上下的全力支援,没有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凝聚起来的强大力量,我们又怎能把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
当下,西藏必须坚持发展,变发展优势为政治优势。同时,西藏只有不断加快增加社会财富和增强经济实力,才能更有实力抵御各种灾害与风险,保持经济社会建设的顺利进行。
(新华社拉萨8月4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