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3-14 11:03 来源:今日西藏昌都 点击:0
在珠峰脚下,在三江流域,在雅江畔,在雅砻河谷,“消防”的意识已经深入人心。
由西藏自治区公安消防总队和西藏日报社、西藏人民广播电台、西藏电视台组成的“高原消防万里行”采访团,从2006年2月开始,历时3个多月,行程15454公里,对全区消防工作进行了实地采访,耳闻目睹了各级党委、政府、公安机关、消防部门以加强文物古建筑消防安全为突破口,大力推动消防工作“进社区、进企业、进学校、进寺庙、进农牧区”活动,全区逐步形成“政府统一领导、部门依法监管、单位全面负责、群众积极参与”的消防工作格局。
“五进”:安宁曙光格外耀眼我区文物古建筑星罗棋布,共有文物保护单位2000余处,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35处,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47处,布达拉宫、大昭寺、罗布林卡1994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这些建筑大多是土木、石木结构,火灾隐患十分突出,火灾的教训也十分深刻。据不完全统计,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我区共发生文物古建筑火灾14起,直接财产损失883.38万元,文物价值损失更是无法估量。始建于公元七世纪的布达拉宫历史上曾发生过4次火灾,遭受过两次雷击,火灾已成为古建筑最大的危害之一。
面对难题,消防部门深入调研,积极奔走呼吁,赢得广泛共识。自治区将2004年定为“文物古建筑消防安全宣传年”,成立了以公安厅、文化厅、民宗委、旅游局和消防总队相关领导为成员的文物古建筑消防安全专项治理领导小组,在全区广泛开展文物古建筑消防安全专项治理。至此,一场由各级政府和文物、民宗等行政主管部门及公安消防部门参与的消防宣传“进寺庙”战役全面打响。仅2004年,全区共对文物保护单位开展了320余次检查,发现火灾隐患1180余处,消除隐患970余处,下发各类法律文书320余份,举办各类消防安全知识培训班11期,培训280余人。
为贯彻落实公安部关于“一个寺庙一个寺庙落实防范火灾措施”的重要指示精神,消防官兵和公安民警深入寺庙逐个排查火灾隐患,指导建立防火档案,制订灭火预案,不断完善寺庙防火、灭火措施。
在山南地区,所有县级以上的文物古建筑单位组织成立了义务消防队,并建立和完善了各项管理制度。
记者走进林芝县布久乡喇嘛岭寺,这里的消防工作让人耳目一新。寺庙配备了24个消防水桶、8个消防沙桶、8个消防铁锨、2个1.5吨的消防水缸、5套远距离森林灭火喷枪,还有由6名喇嘛组成的义务消防队。如果寺庙内发生火灾,值班的喇嘛就会敲响铜锣,喇嘛义务消防队员在2分钟之内就会及时赶来。寺庙活佛曲尼说:“自从消防进入了寺庙,我们的安全就得到了有效保障!”
党中央、国务院和自治区党委、政府历来对我区文物古建筑保护工作十分重视。从2002年6月开始,国家投资3.3亿元对布达拉宫、罗布林卡和萨迦寺进行抢救性维修,这是半个多世纪以来国家对三大文物古建筑进行的最大规模的维修。但是,由于我区文物古建筑大多为石木或土木结构,建造年代久远,耐火等级低,致灾因素多,传统的消防安全技术手段并不适用于布达拉宫等古建筑,维修工程陷入困境。
对此,消防部门意识到,仅凭经验和加大人防力量并非长效之策。经过深思熟虑,他们与中国科技大学联合开展“西藏古建筑火灾安全技术研究”科研项目,并于2005年5月13日正式启动运行,成立了由中国科学院院士范维澄任组长,以博士、教授为主要成员的课题组。科研小组力图通过努力,完成全部技术攻关,从根本上解决寺庙等古建筑的火灾防范措施。自治区副主席甲热·洛桑丹增高兴地说:“此次科研项目内容非常重要,任务也非常艰巨,而且是功德无量的事。科研项目的成果,不仅在西藏可以用,而且在全国乃至世界都可以采用。”
在消防“进学校”工作中,各地(市)以举办消防知识竞赛、消防绘画比赛、组建少年消防队等形式,深入开展消防宣传教育活动,收到了“教育一个学生,带动一个家庭,影响整个社会”的效果。林芝地区二小六年级学生杨莹,自从加入少年消防队后,就多了一项义务,她常常向家长、邻居和小朋友们宣传消防法和消防常识。像杨莹这样的少年义务消防队员仅在林芝地区第二小学就有200多名。近两年来,拉萨市消防支队积极深入各大、中、小学开展消防宣传讲座30多次,上万人直接受到教育。山南地区的中、小学校还聘请消防官兵为学校的消防安全宣传辅导员,组织学生与官兵举行各种联谊活动,在潜移默化中增强了学生的消防安全意识。
在“进企业”、“进社区”中,西藏公安消防总队在全区深入开展了以“提示消防安全,争当执法先锋”、“关爱生命、关注安全、构建和谐”为主题的大规模消防宣传活动,先后建设了全区六地一市消防教育基地和自治区消防陈列室,创办了《西藏消防》杂志。同时,积极推动多种形式消防队伍建设。“十五”期间,全区共建立义务消防队伍51个,兼职消防队伍80个,大大提高了社会抗御火灾的能力。
记者在林周、达孜等县采访时了解到,这些县开展的消防进农牧区活动有声有色,有条件的村庄都成立了义务消防组织;有的定期召开村民消防安全会议;有的在房前、垛旁张贴消防安全标语;有的还将森林防火与农村防火相结合,成立了联合消防组织。曲水县消防大队流动宣传消防站自成立以来,深入广大农牧区进行消防知识的宣传,真正把消防安全知识送到了农牧民家中。消防“五进”深入基层、贴近群众,全区各族群众消防素质大大提升。2005年度全区火灾死、伤人数,分别比上年下降了35%、17%。2005年12月20日19时29分,位于拉萨市北京中路的新世纪大厦五层顶上的简易房发生火灾。由于建筑耐火等级低,火势蔓延很快。而让人更揪心的是,这里有一个英语速成班正在上课,14名师生被大火围困。学生们开始恐慌、尖叫、哭泣。紧要关头,老师罗布占堆特别镇静。他回忆说:“我曾在电视上见过用水浇湿房门来阻止火势蔓延的画面,便拧开房间的水龙头,接水把教室的门泼湿。”学生见老师有条不紊,紧张的情绪也逐渐稳定下来。罗布占堆又指挥学生通过教室的窗户安全逃离了火场。
监管:营造良好安全环境建设“平安西藏、和谐西藏”,是党中央和全国人民的期望,是区党委、政府肩负的重任,是270多万西藏人民的追求。消防安全作为构建“平安西藏、和谐西藏”重要组成部分,任务艰巨、责任重大。
在雪域高原,人们随处可见消防部队官兵奔忙的身影,他们夜以继日地对人员密集场所、易燃易爆单位、商场和学校等开展火灾隐患大排查大整治,有效治理了一些久拖未改的火灾隐患。
布达拉宫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和我区重要的旅游景点,每年参观、朝佛人员达数十万人次,尤其是旅游旺季,人员密集程度惊人,其疏散通道和安全出口根本不能满足消防安全要求。自治区人民政府在2006年7月1日做出决定:“每日参观布达拉宫的人数限定为2300人”,这一措施有效地缓解了布达拉宫消防安全疏散的压力。此外,布达拉宫管理处在布达拉宫主要入口安装了X射线危险品安全检测装置,杜绝了火种和易燃易爆危险物品带入宫内。2003年7月,自治区政府同意将原驻布达拉宫消防班改为消防中队。2004年,又经公安部批准,成立了布达拉宫消防大队,增加人员编制,并加大了消防器材装备的配备力度,使消防官兵担负布达拉宫消防安全保卫的能力得到加强。
积极为政府当好参谋,是消防部门的职责。2003年7月至10月,西藏公安消防总队在全区开展“人员密集场所安全出口、疏散通道专项治理”活动中,发现许多单位、场所存在着重大火灾隐患,但由于资金短缺或因行政干预等种种原因,致使火灾隐患长期存在。针对这一状况,西藏公安消防总队及时向自治区人民政府上报了《关于西藏自治区重大火灾隐患督办意见》,列出了高层建筑类,宾馆、饭店类,医院、学校类,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及博物馆、展览馆等七类单位、场所的重大火灾隐患,在全区掀起火灾隐患整改“风暴”。
“消防部门在执法过程中特别注意文明执法”,山南地区电信分公司经理次仁这样对记者说。山南地区消防支队在2004年集中开展火灾隐患排查整治工作中,利用节假日,按照执法程序和技术规范,为存在火灾隐患单位———山南邮政大酒店想办法、出主意,帮助其制订隐患整改方案,指导其制作安全疏散示意图和消防安全管理制度。酒店经理次仁说,如果没有消防部门给公司提出整改意见,他还不知道存在这么严重、这么危险的火灾隐患,也不知道该如何整改。
记者在拉萨市消防支队采访时,防火监督处负责人介绍说:“据不完全统计,拉萨消防支队成立10年来,消防监督部门共检查单位183860家,出动警力284200人次。有效遏制了重特大火灾事故特别是群死群伤恶性火灾事故的发生,极大地改善了自治区首府拉萨的消防安全环境。”
记者在西藏公安消防总队防火监督部采访时了解到,仅在2005年全区各级消防监督机构共检查单位(场所)11403个,并督促整改火灾隐患9528处;下发各类法律文书2132份,办理消防行政案件106件,审核建筑工程759项,提出审核意见2980条。特别是在西藏自治区成立40周年大庆期间,全区消防部队夜以继日地奋斗在大庆安全保卫第一线,共出动警力2136人次,检查单位5101个,并督促火灾隐患整改3315处,确认重大火灾隐患50处,政府挂牌督办重大火灾隐患单位11家,确保了大庆期间的消防安全保卫工作万无一失。
宣教:提高社会安全意识群众,是做好消防工作的根本力量。
实事求是地说,我区基层消防工作还刚刚起步,但是这种起步却呈现出良好的势头,我们从最基层的两个行政村—公仲村、通夏村,就可以看到这种势头!
拥有“西藏电话第一村”的林芝县公仲村,全村农户21户、110多人。这个在西藏经济相对发达、村民比较富裕的村庄,曾经遭受了一次火灾,成为全村老少刻骨铭心的经历。
在公仲村村委会,记者看到整齐有序地摆放着2台手抬机动泵及水带、水枪等消防装备;两米宽的书架上,摆放着来自全国的消防杂志、消防书籍等宣传资料。据村党支部书记介绍,该村自2004年被消防部门定为消防工作进农牧区的试点村后,消防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组建了公仲村义务消防队,配备2台手抬机动泵及水带、水枪等消防装备;制定了村民防火公约,张贴公布,广为告知;在村委会设置了消防宣传栏、宣传角,方便村民学习消防安全知识;根据旅游路线,设置印有防火警示语的垃圾桶;利用天然水源修建三个消防水池,总储量60立方米,能基本满足消防用水量;村庄每户都配置了两具两公斤干粉灭火器;采取村民集资、民政适当补助的形式,筹集资金对各户的居民用电线路进行了改造,加装了阻燃保护管;对炉灶设置了水泥隔热板,确保生活用火安全。
村委会主任自豪地说:“我们现在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有钱了,但是我们需要更安全的生活环境,来保障我们辛辛苦苦挣来的家业。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创造美好幸福生活中我们更要积极学习消防知识。”
通夏村,是昌都地区第一个万元村,村委会主任加勇尼玛介绍:“我们村过去的房子以木料为主。近几年我们村跑起了运输,同时加大劳务输出力度,村民富裕起来,现在全村人均收入突破1万元。大家有钱了,把房子都改造了;出于防火的考虑,不是非要用木料的地方,我们几乎都不用。”2004年,通夏村按照县里和镇上的部署,兴起了民房改造的热潮。通夏村的房子,不但所有墙体全部使用石头、泥砖堆砌,增强了耐火等级,而且每一栋房屋都留出了消防通道。
为了真实了解通夏村党员义务消防队的实力,我们要求他们现场组织了实战灭火演练。消防队员快速出警,用一辆专用车很快将手抬机动泵拉到了水塘。
他们在50多米高的水坝下面点燃了茂密的蒿草坡,火越烧越旺,村民们手提水桶跑来了,但他们提来的水并没有阻止迅速蔓延的火势;此刻,接到命令的党员义务消防队赶到后,立即在水坝上面启动了手抬泵,只听发动机轰鸣,水带顺水坝而下,水流飞出水枪,扬起的强劲水柱在3个消防队员的操控下直扑火点……不到两分钟,正在蔓延燃烧的火势被控制、扑灭。
加勇尼玛告诉我们:“这个水塘在旱季用来灌溉农田;一旦村庄发生火灾,灭火器控制不了,就用手抬泵到这里抽水灭火;如果起火点离水塘远了,就打开水闸,从水渠取水灭火。”
我区各级党委、政府和公安消防部门充分利用多种途径和媒体大力宣传消防法律法规和消防安全常识。如今,全区上下已经初步行成了“覆盖社会、内外互动、共同参与、整体推进”的消防宣传工作新格局,曲曲平安吉祥的歌,唱响雪域高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