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3-14 09:57 来源:西藏新闻网 点击:0
一座座县文化馆、村文化室的建成,一个个群众文化节的开展,不仅丰富了越来越多的老百姓的业余时间,也培养了一大批基层文化工作人员。“西藏基层文化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和进步,广大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得到了进一步的保障和发展。这一切是党中央关心、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援,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的结果,更是西藏广大文化工作者的辛勤努力的结果。”自治区文化厅厅长尼玛次仁说。
以“四基”建设为切入点
大力加强基层文化建设
狠抓设施建设,不断巩固基层文化阵地。加强基层设施建设是繁荣发展基层文化事业的重要基础。长期以来,西藏把加强基层文化设施建设作为基层文化建设的一项首要工作,通过申请国家投资、自治区配套、争取援藏省市帮扶以及群众投工投劳等方式,大力建设地市群众艺术馆、县文化馆、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室等基层文化设施。特别是“十五”以来,根据国家要求和西藏实际,将县文化馆、图书馆功能合二为一,利用国家投资新建了33座县级综合文化活动中心,通过各种渠道筹集资金,建设了300余个村文化室。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基层文化设施条件,为农牧民群众参与文化建设,享受文化建设成果,不断满足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提供了必要的设施基础和阵地保障。
狠抓队伍建设,不断发展壮大基层文化工作队伍。经过几年来的努力,目前,西藏共有近千名基层文化工作者,18支县级民间艺术团(原乌兰牧旗演出队),500余个业余文艺演出队、藏戏队。各级各类基层文化工作队伍,来自基层,扎根服务于农牧区,为西藏农牧区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特别是西藏18支民间艺术团充分发挥队伍短小精干、节目小型多样、装备轻便灵活、队员一专多能的特点,克服条件落后,待遇不足等困难,常年深入农牧区演出,每年下乡演出1000余场次,为广大农牧民群众送去了党和政府的温暖和关心,送去了丰富的精神食粮,被群众誉为“基层文化事业最可爱的人”,“群众自己的文艺队”。
狠抓活动内容和方式建设,基层文化活动日益丰富多彩。近年来,自治区和各地(市)、县文化主管部门充分发挥县级综合文化活动中心、乡镇文化站等基层文化设施和民间艺术团、业余文艺演出队等基层文化工作队伍的作用,积极组织开展读书阅览、文艺演出、体育竞技等各类阵地文化活动,积极组织开展民间艺术团、职工、老年、少儿文艺调演、书法美术摄影比赛、民间歌手大赛等大型群众文化活动,积极恢复和创立拉萨市雪顿节、日喀则地区珠峰文化艺术节、山南地区雅砻文化艺术节、昌都地区康巴艺术节、那曲地区恰青赛马艺术节、阿里地区象雄文化艺术节等地域性文化艺术节,有效带动和促进了基层文化活动的广泛深入开展,有效丰富了基层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狠抓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特色文化建设成效明显。“十五”以来,根据国家部署,西藏自治区实施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进一步加强了民族民间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工作力度。藏戏、唐卡等15项,24个点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西藏31名民间艺人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名录。自治区人民政府先后命名了两批120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全面启动了优秀民间艺术的普查、申报、传承和保护工作。各县、乡、村积极发挥特色文化资源优势,塑造特色文化品牌,既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又有效保护和传承了优秀民族传统文化。
全面实施“五项工程”
推动基层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
2008年至2010年是实现西藏基层文化事业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根据党的十七大精神和李长春同志关于加强西藏农牧区文化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目前,西藏自治区已经完成了《西藏自治区2008年至2010年农牧区文化建设规划》的制定工作。根据《规划》,“十一五”后三年,西藏自治区将全面实施“农牧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农牧区数字化文化信息服务工程”、“农牧区文化队伍建设工程”、“农牧区文化产品服务工程”、“农牧区群众文化活动工程”等“五项工程”,全面推进西藏基层文化事业大繁荣大发展。
围绕加强县乡村文化阵地建设,精心实施“农牧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新建41个县级综合文化活动中心;新建692个集书报刊阅读、宣传教育、文艺演出、科普教育、体育和青少年校外活动等于一体的乡镇综合文化站;在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中统筹安排村文化室建设,基本建成6088个行政村文化活动室;为县、乡、村文化设施配备必要的文化设备;建设18个民间艺术团工作排练场所。到2010年,确保基本实现县有综合文化活动中心,乡镇有综合文化站,行政村有文化活动室的目标,保证公共文化设施运转良好。
围绕信息化建设,精心实施“农牧区数字化文化信息服务工程”。新建71个共享工程县支中心,配套完善已建3个县支中心设备;新建692个乡镇基层服务点;新建4870个行政村基层服务点。到2010年,实现县有支中心,乡有基层服务点,80%的行政村有基层服务点的目标。加强文化信息资源的数字化加工、整理和藏语翻译工作,为广大农牧民群众提供看得懂、用得上的电子图书、舞台艺术、知识讲座和影视节目等数字化文化信息服务。
围绕人才战略建设,精心实施“农牧区文化队伍建设工程”。为县级综合文化活动中心解决3-5名人员编制;为乡镇综合文化站解决1-2名人员编制;为行政村文化活动室配备兼职工作人员,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的农牧区文化工作队伍。加大对县级民间艺术团的扶持力度,出台相关政策,推动民间艺术团体制机制改革,增强民间艺术团服务基层的能力。加强农牧区各类文化工作队伍的培训工作,不断提高基层文化工作队伍素质。
围绕促进农牧民群众充分享受先进文化建设成果,精心实施“农牧区文化产品服务工程”。设立农牧区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专项资金,创作、编译和出版农牧民群众看得懂、用得上的文化、科普、法律、卫生等简明藏文书籍和音像制品,免费发放到县级综合文化活动中心、乡镇综合文化站,逐步缓解农牧民群众看书难的问题;进一步加强送戏下乡工作,增加送戏下乡场次,实现下乡演出经常化,力求农牧区群众每年人均看一台优秀文艺节目,力争年下乡演出达到2000场次,逐步缓解基层群众看戏难的问题。
围绕丰富农牧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精心实施“农牧区群众文化活动工程”。加大基层文化单位的运行经费投入力度,充分发挥现有基层文化设施作用,积极组织开展面向农牧区、面向农牧民群众的阵地文化活动,实现公共文化设施正常运转。充分调动农牧民群众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鼓励和扶持农牧民群众利用民间民俗传统节日、农闲等时间,开展文艺演出、体育比赛、劳动技能评比等自发性群众文化活动;大力开展自治区、地市和县级大型、示范性群众文化活动,积极带动农牧区群众文化活动的深入开展。(责编:丁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