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新闻中心>西藏新闻>

700年历史的藏族歌舞仍在雪域高原广为流行

2014-03-13 21:56 来源:今日西藏昌都 点击:0

  身穿藏族传统服饰,21岁的次仁卓嘎正与同伴们一起化妆,准备排练西藏民间传统歌舞“堆谐”,为西藏电视台的一场晚会演出做最后的准备。

  作为日喀则拉孜县农民艺术团的成员,这些天次仁卓嘎和同伴从每天早上10点排练到中午1点半,下午3点半继续练到晚上6点。排练期间,拉孜县政府为每位演员每天补助60元,以前去北京演出时每人每天补助100元,如参赛获奖,每人都会有奖金。

  “我喜欢跳舞,作为藏族人,能加入艺术团,并参加演出,我很自豪。通过演出,能到不少地方,有一些收入,这种感觉很好。”她说。目前,艺术团已去过拉萨、北京、成都、新疆、广州甚至香港,参加文艺晚会、艺术节以及在人民大会堂为庆祝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胜利闭幕而举行的演出。

  无论是在群众围聚的广场上,还是在金碧辉煌的演播厅里,次仁卓嘎和伙伴们的表演都充满热情,笑容灿烂真挚,诠释着有700多年历史的藏族“堆谐”艺术。

  “堆谐”是在日喀则地区广为流行的一种具有后藏特色的集歌、舞、乐为一体的民间舞蹈,在拉孜县尤为流行。“堆”藏语意为上,“谐”意为歌舞。“堆谐”一般指雅江上游的歌舞,主要表现形式是边弹六弦琴边唱和跳,情绪欢快,动作灵巧,自娱性很强。表演人数多则千人,少则几十人。“演员越多,效果越好。”次仁卓嘎说。

  在日喀则地区烟草公司的扶持下,拉孜县农民艺术团由全县11个乡镇挑选的32名农民组成,其中男20名,女12名。他们农闲时进行排练并参加公益演出。

  24岁的西热来自拉孜县曲玛乡,他11岁开始弹六弦琴,技术已经很熟练,但每次演出前还需加紧练一下。藏族传统乐器六弦琴是西藏民间最常见的乐器,很多琴都是自己制作的,在市场上可以卖到每台300-400元,更好一些的可达1000多元。

  西热回忆起上世纪80年代他小的时候,“晚上天刚黑时,大家就聚在一起,跳舞、唱歌、弹琴,以此锻炼身体。这与藏民族的文化和生活环境有关,夜晚天气较冷且昼夜温差大,跳舞可以暖身子。逢年过节在家聚会时,拉孜藏族人喜欢喝酒、跳堆谐。”

  艺术团的数据显示,拉孜县5万多人中,30%的农户会六弦琴弹唱,40%以上的农家有六弦琴,70%以上的农牧民会跳踢踏舞,许多孩子5、6岁时就无师自通了。

  几百年来,这种粗犷奔放、舞姿洒脱的“堆谐” 艺术一直是当地人自娱自乐、自我陶醉的艺术形式,很少为外人所知。

  中国政府以及西藏自治区有关部门从2006年开始重点保护拉孜堆谐,目前它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为藏族民间舞蹈的锅庄也名列其中。

  自治区文化厅副厅长辛高锁说,“堆谐”是目前西藏“走出去”传统艺术中比较成功的一个。2007年,艺术团参加了央视春节联欢晚会,获舞蹈类节目二等奖,同年9月,他们参加了香港回归10周年庆典演出。

  辛高锁说,保护传承“堆谐”艺术是保障西藏农牧民群众文化权益的体现。“西藏实行民主改革以前,文化艺术只供少数上层僧侣和达官贵人消遣,占西藏人口95%以上的广大农奴连基本的生存权都无法保证,更不要说享受文化权利,当时的西藏没有一座现代意义上的文化设施。”

  他说,目前,西藏有10个专业文艺团体,19支县级民间艺术团、500多个乡村业余文艺队和160多个藏戏队。这些团体常深入农牧区,用藏文创编、表演节目,深受农牧民欢迎。目前中国政府正抓紧将中国最古老戏种之一藏戏申报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根据自治区规划,到2012年,西藏将全面实现村村有文化活动室的目标。目前西藏有各类文化娱乐场所近3000家。

  “西藏丰富多彩的文化是西藏各族人民在与自然抗争的过程中创造的,由于藏传佛教的影响,很多藏文化带有宗教色彩,既有精华,也有糟粕。我们继承保护的首先是优秀的文化,同时也要保护一些带有宗教色彩的文化。”辛高锁说

  2006年7月青藏铁路的建成通车使西藏文化的交流成本大幅降低。拉孜农民艺术团负责人普布文胜说,西藏的“堆谐”资源涉及全区30万人口,随着西藏交通条件的改善,他们准备将西藏丰富独特的“堆谐”资源与西藏旅游文化市场相结合,让更多的进藏游客认识和了解西藏的“堆谐”艺术。

  辛高锁说:“西藏传统文化不但没有‘遭到毁灭’,而且在新时期得到了科学有效的保护和继承。”

(责编:南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