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3-13 21:35 来源:西藏新闻网 点击:0
新华网拉萨6月13日电(记者 涂洪长)坐在拉萨市北京东路的“矮房子”酒吧中,旦增达娃只要了一杯苏打水。这位西藏第一支摇滚乐队--“天杵”乐队的鼓手看起来和普通市民并无两样。更多时候,他的身份只是西藏大学艺术学院的一名音乐老师。
资料图片:2005年10月3日,西藏首支摇滚乐队“天杵”在第六届北京“迷笛”音乐节上演出。“天杵”乐队成立于1999年,目前乐队成员共6人,皆为热爱摇滚的藏族青年。乐队于2003年11月推出首张同名专辑“天杵”,在国内外引起极大轰动。 新华社记者 格桑达瓦 摄
“我们并不以摇滚乐为职业,乐队的每个成员都有固定的工作。”旦增达娃说,“而乐队的生存状态并不重要,关键是音乐的品质。”
1999年夏天,旦增达娃经营着一家叫做“不插电”的音乐酒吧,来来往往的音乐玩家们常在酒吧中聚会,志同道合的几个年轻人开始有了组乐队的想法,他们给乐队取名为“天杵”——西藏传说中神龙在电闪雷鸣时口中射出的利器。一晃10年,出了两张专辑的“天杵”逐渐以西藏最老牌的摇滚乐队而为人所知。
10年来,“天杵”乐队的成员基本稳定。供职于拉萨市第八中学的贝司手扎西平措将之归功于乐队的“非职业化”:“乐队成员有的是公务员,有的是歌舞团演员,除了排练和演出,大多数时间,我们都‘隐身’于各自的生活中。”
作为乐队的缔造者,旦增达娃认为这种“非职业化”是一把双刃剑:“摇滚乐来自对世俗生活的敏感,闭门造车的音乐没有意思;但另一方面,社会人的角色不免影响乐队的排练和演出,甚至于乐队要走出西藏都非常困难。”
资料图片:2005年10月3日,西藏首支摇滚乐队“天杵”的鼓手旦增达娃在第六届北京“迷笛”音乐节上演奏。 新华社记者 格桑达瓦 摄
对于西藏这块古老而相对闭塞的高原来说,摇滚乐始终是另类的存在,这里大面积流行的是对“蓝天白云、雪山草地”的吟唱。丹增达娃坦言,乐队能取得成功,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找到了传统藏族音乐与摇滚元素的相融之处。第一张乐队同名专辑《天杵》中就有五六首歌是在传统民歌基础上进行再创作的。
因为浓郁的西藏特色,《天杵》专辑获得了不俗的市场反响。“专辑发行的2003年,拉萨市的大街小巷都在放我们的歌,听惯了‘呀啦索’的人们第一个感觉就是:藏语歌竟然能唱成这样。”扎西平措说。
依靠“旧瓶装新酒”演绎藏族音乐让“天杵”出了名,同时也面临尴尬。旦增达娃说,一支成熟的摇滚乐队不能仅仅背靠民歌资源而沾沾自喜,从音乐水准上说,自己只给第一张专辑打个及格分,它更大的意义是一次摇滚乐向藏文化的致敬。
“藏文化只是乐队的一部分风格,而不是标签”,循着这个目标,2006年发行的《天杵2》专辑集结了包括布鲁斯、重金属、民族音乐甚至说唱等多重音乐元素,而歌词的内容也更为丰富。
资料图片:2005年10月3日,西藏首支摇滚乐队“天杵”的贝司手扎西平措在第六届北京“迷笛”音乐节上演唱。 新华社记者 格桑达瓦 摄
尽管已经名声在外,但“天杵”乐队的主要活动空间仍驻足于拉萨,半月排练一次,一年最多演出4场,攒了40多首歌但并不急着出新专辑,10周年之际也没有刻意安排纪念演出。扎西平措说,出道以来,乐队就是这样平静地度过年月日,从功利角度说留下了一些遗憾,但更多的是音乐带来的精神享受。
现在,拉萨已经有超过10支的摇滚乐队,激越的呐喊在周末的迪吧和歌厅已不鲜见。“感谢摇滚乐,给了我们在日常生活之外挥霍青春和才华的机会!”旦增达娃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