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新闻中心>西藏新闻>

拉萨:让农业从家庭式向规模化转变

2014-03-13 20:28 来源:西藏新闻网 点击:0

 

让农业从家庭式向规模化转变

    自2008年拉萨市首批13家农牧民专业合作社挂牌以来,在农牧业生产特别是农牧业特色产业建设方面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明显。由于相对成熟的运作方式和占有的巨大市场份额,合作社已成为推动拉萨市农业生产由家庭式向规模化转变的主要力量。拉萨市农牧局副食科科长晋美告诉记者,合作社生产在拉萨市规模化农业生产中所占的比重是最大的。拉萨市现有合作社37个,涵盖了种植、养殖、加工、农业运输等行业,入社人员5000多人,还有5个拟建的合作社正在申请注册中。

    因势利导促规范

    2008年,拉萨市政府联合相关部门成立了合作经济组织服务与指导小组,帮助有条件的乡镇建立合作社,并按合作社的规模和入社人数给予一定的起步资金。合作社凭借其组织载体优势,对内有效组织实施农畜产品标准化生产,对外统一产品质量标准、价格和包装,有效解决了基层单位“统”不了、国家技术部门“包”不了、农牧民自身“办”不了的问题。

    曲水县南木乡江村西瓜合作社的巴珠原本在拉萨做保安,对种植一窍不通的他去年初回到南木乡经过合作社聘请的专家培训,当上了合作社的技术员。现在,巴珠和父亲一起租了合作社的8个温室搞种植,每个温室的年收入都在8千元以上。记者问起温室的租金,巴珠说家里的土地流转给了合作社,能够抵租金的70%,温室和大棚都是“上面”建的,自己没花一分钱。在拉萨,许多种植类合作社都让土地流转但耕种权不流转,农民拿双份收入。合作社对社员的种植进行统一管理,提供免费的信息咨询、技术服务和大型农用机械。只要勤劳肯干,即使是门外汉也能致富。

    抓住特色树品牌

    “名副其实”是拉萨市对每个合作社的基本要求,每个合作社至少要有一种有特色、有地方优势、能在市场打响的产品。合作社围绕当地的特色产业和优势产品,组织农牧民从事专业化生产和深加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产业带和产业链,带动了更多的专业户和专业村,同时也带动了大批农牧民群众发家致富。
   在城关区纳金乡藏热村奶牛养殖专业合作社,社员可以直接把鲜奶送到加工销售点进行加工销售,不仅实现了产销两旺,还打响了“圣吉雪”酸奶的品牌。藏热村奶牛养殖专业合作社日产鲜奶2.5吨,每天加工销售酸奶1.2吨、酥油250多公斤、奶渣150多公斤。通过技术培训和学习交流,还涌现了一批懂技术、善经营的能人。藏热村的益西旦增利用所学技术,加上自己摸索出的营销经验,创立了巴扎酸奶品牌。现在在拉萨各主要街道,巴扎酸奶每天可卖出2000多杯,益西旦增的年收入达20万,还解决了村里20多人的就业问题。

    近年来,众多从拉萨的合作社走出来的品牌已经被消费者所熟知,如脱毒马铃薯、“科青一号”青玉米、“丽早”礼品西瓜。曲水县南木乡江村合作社的鑫赛西瓜在自治区内很畅销,各合作社的品牌意识越来越浓了。

    加速改革创效益

    在拉萨市农业生产从家庭式向规模化转变的过程中,农业产业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生产范围由传统的农牧业扩大到渔业、副业。如墨竹工卡县工卡镇工卡村江吉林旅游度假合作社就搞起了观光农业,还有许多专业合作社种植业的重心也从传统的粮食、蔬果逐渐转移到利润空间更高的高档蔬果和经济作物上。农牧民通过合作社把自己的愿望和要求及时反映给政府,并从政府部门获得真实可靠的农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科技、市场等多方面的信息,促进了政府对农业结构的调控。

    今年年初,拉萨市提出要把握市场需求和自然条件优势,大力发展花卉种植。现在,在堆龙德庆县岗德林蔬菜种植合作社里,已经建起了70多个大棚,进行花卉种植的推广。拉萨市出品的康乃馨、玫瑰、百合、非洲菊等常见花卉已经逐渐占据本地市场。(王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