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新闻中心>西藏新闻>

跨越60年 中国已成为青藏高原研究大国

2014-03-13 20:07 来源:新华网 点击:0

 

    第二届TPE资深专家研讨会在加德满都成功召开

    

    中国科学家在喜玛拉雅地区钻取高海拔冰芯

    面积大于500万平方公里、以青藏高原和喜马拉雅山脉为中心的地区,被研究人员称为地球南北极之外的“第三极地区”。这个地区的冰川孕育着亚洲几大河流,成为维系十几个国家、15亿人生活的重要水源,也被称为亚洲水塔。为彻底揭开青藏高原的奥秘,应对正在发生的环境变化,中国几代科学家们肩负着义不容辞的责任。

    据文献统计调查表明,2003至2008年,中国科学家在青藏高原研究领域的论文发表总量和代表论文影响力的总被引用率均已上升到世界第一位。而1981至2002年,中国在该领域论文发表数量和总被引用率分别位居世界第三。

    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所长姚檀栋院士曾表示,这个第一来之不易,是几代科学家经历长达60年努力的结果。“可以说,我国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青藏高原研究大国。”

    上世纪50年代开始,中国科学家们就开始对青藏高原进行科学考察,这也是现代科学以具象的方式与青藏高原的第一次对话。其后,对青藏高原的科考活动引来诸多学科研究人员的关注。

    1973年至1976年,中科院组织对西藏进行全面系统的专业综合考察,有400多位科学工作者参加了这项考察。

    

    “TPE”计划报告

  

    第三极地区

    至今为科研人员津津乐道的一次青藏科考始于1973年,持续至1976年。4年的野外工作有数百位科研人员参加。这次野外调查的成果总结用了10年之久。不同学科出版专著34部,共40多本,成为记述有关青藏高原自然环境的一套百科全书。这次科考也由于其超强的阵容、格外丰硕的业绩,至今仍为中国地学界所称道,被奉为野外工作的样板。

    1981年至1984年,横断山区综合科学考察完成;1987年至1992年,喀喇昆仑山和昆仑山地区的综合科学考察完成。这些科学考察的完成了填补空白、积累基本资料的工作。

    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青藏高原研究从空白区的科学考察发展到深入开展理论研究和围绕中心科学问题的多学科综合研究,这些研究成果进而在青藏高原资源开发利用、生态与环境保护治理的应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005年,中国启动了第四次珠穆朗玛峰地区综合科学考察活动。这次科考成为21世纪我国首次珠峰地区多学科综合科考,也是近30年来规模最大的一次。

    

    如今,对以青藏高原为中心的“第三极”的研究已经进入了跨国科考的阶段。姚檀栋表示,近几十年来,国内外诸多研究机构及科学家对第三极已经进行了大量研究。如今,需要国际社会通力合作,将大家的研究工作综合集成,来评估和应对环境变化带来的风险。2009年8月,“第一届第三极环境资深专家研讨会”在北京举行,启动了一个长期国际科学研究计划——“第三极环境计划(TPE)”。这届会议确定了由中国科学家联合有地缘优势的周边国家和有知识与技术优势的西方国家,以及相关国际科学计划和国际科学组织,实施区域性的国际计划“第三极环境计划”,进而引导国际第三极地区环境研究。

    2010年11月,介入第三极环境研究的16个国家的资深科学家济济一堂,参加了在尼泊尔加德满都举行的“第二届第三极环境资深专家研讨会”。据悉,现在,科学家们正在编写有关第三极环境的科学计划,初步确定在2011年秋定稿。该计划将发起和组织系列的跨国联合科学考察,并建立多学科国际综合观测与研究站,以覆盖关键的地质和地理区、气候类型、生态类型以及重要的河流和湖泊流域等。(王昕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