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新闻中心>西藏新闻>

“十一五”西藏农牧区水利建设纪实:好水润高

2014-03-13 19:47 来源:西藏新闻网 点击:0

 

好水润高原——“十一五”西藏自治区农牧区水利建设纪实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

    水利作为现代农业建设不可或缺的首要条件,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不可替代的基础支撑作用不言而喻。

    “十一五”期间,我区水利事业掀起了一轮又一轮建设高潮,一项又一项水利工程的陆续建成并投入使用,不仅给力我区农牧业生产水平上台阶,改善了农牧区民生,而且有效推进了我区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

    水利给力农牧业生产

    在日喀则地区定日县协喀尔镇林萨村村民阿律家,现在每年种植近10亩的青稞。阿律说:“以前没有水源,很多地都浇不上水,2008年修了水渠后,不仅都能浇上水,而且灌溉次数也增加了,青稞的亩产量从不到150公斤提高到去年的350多公斤,同样面积的地,收入确实比以前多多了。”

    同样是在日喀则,“十一五”期间,定日县通过“民办公助”方式加强农田水利基本设施建设,政府补助资金拉动群众投工投劳。按照“谁使用、谁建设、谁管理”的原则以及成立农村用水户协会等方式,明细水利设施的所有权和管理责任,确保持续发挥效益。而在谢通门县,仅去年就维修水塘135座,维修水渠186条,新修防洪堤坝28处,确保了当年的农业生产用水和部分草场的灌溉用水,为农牧业丰收奠定了基础。

    据自治区有关部门统计,“十一五”以来,我区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积111.09万亩,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新增和改善22.98万亩,经过历年灌区建设,到去年年底,全区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280万亩,实施的近200个小型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程,有效抵御了上半年发生的旱情。

    白朗县是自治区的粮食主产县之一,但这里常年靠自然雨水和传统引水灌溉农田,产粮不高是困扰当地的一个难题。近年来,国家在这里建成了满拉灌区、墨达灌区等民生工程,有效提升了当地的生产力水平。“我们现在种粮的收成一年好过一年,群众的日子也一天比一天过得更好”。白朗县罗江镇村民丹增说。 
  水利改善农牧区民生

    “优先解决直接关系民生水利的问题,切实保障农牧民群众饮水安全,让农牧民群众喝上安全水、放心水。”这是自治区党委、政府坚持不懈的工作方针。

    多年来,我区普遍存在较为严重的人畜饮水困难,为确保人畜饮水解困和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顺利开展,自治区党委、政府把农村人畜饮水解困和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列入政府承诺为民办实事的重要内容并予以高度重视和落实,如今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在我区取得了历史性成就。

    据统计,“十一五”期间,我区累计解决153.24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多数地方实现自来水进户,农牧民安居工程实现户户通水,并通过集中连片和乡镇供水工程建设,共实施乡镇供水项目24个,解决了包括乡(镇)机关、学校及周边群众5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

    “通过大力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进一步改善了广大农牧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农牧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得以提升,健康水平有了大幅提高。今后我区还将进一步加大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力度,编制和实施《2010-2013年农村饮水安全规划》,新一轮西藏农村饮水安全工作正全面展开。” 自治区农村饮水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扎西介绍说。

    不单单是农村饮水困难得到较好解决,“十一五”以来,我区农村水电覆盖面进一步扩大,“送电到乡”工程基本完成,尼玛、改则、墨脱等县级水电站顺利开工,农村电网改造步伐加快,八宿、亚东等四县局域网建设积极推进,新增电站装机1.88万千瓦,新增和解决了9.53万人的用电问题。

    重大工程保水利可持续发展

    “十一五”期间,国家对西藏的水利项目建设投资力度不断加大,重点工程陆续开工,一个个水利项目陆续建成,有效推进了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 。

    位于林周县旁多乡的国家“188”项目之一的旁多水利枢纽工程是以灌溉、发电为主,兼顾防洪和供水的综合性控制工程,也是我区有史以来投资额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工程总投资45.69亿元,建设总工期69个月,工程控制灌溉面积65万亩,电站装机容量16万千瓦。该工程于2008年9月28日开工建设,目前工程已进入施工高峰期。

    据了解,“十一五”以来,我区新增库容1207万立方米,新增供水能力925万立方米;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全面实施,改善和恢复水库库容8683万立方米;新增和改善草场灌溉面积5.18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75平方公里,生态修复面积75.38平方公里;主要江河综合治理和城市防洪工程得到进一步加强,累计建成县级以上城镇堤防189.36公里。推进了农牧区库塘整治、圩区达标建设、灌区节水改造,孕育了一大批经典水利工程——满拉、墨达、雅砻等工程,治水思路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资源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标志着我区大型灌区体系基本形成。

    据有关部门总结,“十一五”以来,我区大型水利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一是保障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实现粮食总产连续五年增收,通过水利工程建设为农牧民群众增加收入超过6亿元;二是促进了农牧业良性发展。由以前的单一种植发展到多元种植,实现了我区特色农牧业产业的重大战略调整,生态经济建设初见成效。通过对小型农田水利灌溉改造,水资源利用率有效提高,“田成方、地成块、渠成网”的基本农田建设格局初步形成。同时,还有效降低了劳动成本,增强了田地的抗旱能力,提高了耕地产出能力。(次仁罗布)
   评论:做好“水”的文章 

    兴水利、除水害历来都是治国安邦的大事。近年来全国范围严重洪涝、干旱灾害频繁发生,而我区冬春季节旱情也时有显现,揪动着上至自治区领导下至普通农牧民群众的心。

   “十一五”期间,我区把改善农牧民群众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作为水利工作的首要任务,累计解决了153.24万人的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并加强了集中连片和乡镇供水工程建设。经过近年来的不断投入,我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已获得较快发展,但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比,我区涉及民生的水利问题仍然比较突出,52%的农田缺少灌溉条件。研究表明,在影响粮食生产的诸多要素中,水的增产效用最为突出,1亩水浇地的收益是1亩旱地的2倍至4倍,水利对粮食生产的贡献率达到40%以上。水利投入强度不够,保障水平偏低,同时缺少控制性水利调蓄工程,水资源配置能力不足,再次反映了我区“水利基础设施落后,历史欠账多”的突出问题。

    当前,我区已经进入促进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确保长治久安的关键时期。在新的发展时期,我区水利建设,特别是农田水利建设既面临着难得机遇,也面临着严峻挑战,肩负着为我区同全国一道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提供坚实水利保障的艰巨任务。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突出强调要加强水利建设,同时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以水利改革发展为主题,向我们发出了大兴水利的明确信号,我们必须抓住历史机遇,全力推进水利建设。

    要尽快扭转我区水利建设滞后的局面,就必须把发展水利事业与改善民生结合起来,优先解决与广大农牧民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饮水、灌溉、防洪、用电等问题,着力改善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同时,要加快建设一批促进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骨干水利工程,着力缓解水利对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制约。把项目建设与行业建设结合起来,在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着力夯实管理基础,强化依法治水管水,深化水利改革,用足用好水利援藏的政策措施,推动西藏水利实现更好发展、更快发展、更大发展。(常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