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3-13 19:46 来源:西藏新闻网 点击:0
拉萨市市长多吉次珠(左二)深入工地检查指导工作。
拉萨,一座独具魅力的高原古城!1300多年的风雨岁月使她阅尽了世间沧桑,但在今天高原阳光的照耀下依然熠熠生辉;
拉萨,一座蜚声中外的国际旅游城市!高原之险在于曾经的进藏道路时时让人感到惊心动魄,高原之难在于它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让人时常谈之色变的高原反应。但如今的拉萨天路连北京、“神鹰”越群山,生活保障条件十分完善,世界各地的人们尽可放心领略高原明珠神奇魅力;
今天的拉萨,更是一座“百姓幸福感最强的城市”!在中央电视台生活调查栏目中,拉萨市连续四年荣膺“百姓幸福感最强城市”第一位、五年位居前三位。正像拉萨市市长多吉次珠说的那样:拉萨的“古”是因为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拉萨的“新”是因为和平解放以后拉萨才崛起的。树高千尺总有根、幸福再长终有源,在即将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和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之际,中国西藏新闻网记者对多吉次珠进行了专访,让我们跟随多吉次珠市长一起来感受拉萨这座高原古城在新时代的有力脉动。
记者:祝贺拉萨再次夺取中央电视台CCTV经济生活调查“百姓幸福感最强城市”第一位,这也有力印证了市委、市政府在关注民生、改善人民生活方面卓有成效的工作,请多市长介绍一下这方面的工作。
多吉次珠:党的宗旨就是为人民服务。进入“十一五”时期以来,市委、市政府更加关注民生工作,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市政府多方面筹措资金,紧紧围绕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大力推进社会建设,扎扎实实为群众排忧解难,全市各族群众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基本实现了住有所居、病有所医、学有所教、老有所养,和谐拉萨建设迈出了实质性步伐。
在群众的生活水平方面,“十一五”末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6567元,年均增长11.93%。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003.44元,年均增长15.81%;城乡环境方面,以农牧民安居工程为突破口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十一五“时期让39510户22万农牧民住上了安全适用新房,农村和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分别达到27平方米和31平方米。解决了863个农牧民集居点21万人饮水安全问题,92.98%的乡镇、52%的行政村通了油路,农牧区电网覆盖率达到99%、碘盐覆盖率达到98%,同时还在农牧区建成29726座沼气池,有效改善了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
“十一五“期间,全市教育、卫生、保障等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学龄儿童入学率和巩固率分别达到99.76%和99.47%,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80.8%;市、县、乡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基本形成,农牧区免费医疗制度实现全覆盖;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基本养老、城镇基本医疗等社会保险稳步扩面,城镇困难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实现全覆盖。
百姓生活的幸福,最根本的是有一个心里时刻装着群众、想着群众的党委和政府,如今拉萨市委、市政府为群众办实事已经形成了制度化、长期化。从2008年以来,市委、市政府坚持每年为全市各族人民群众办十二件实事,切实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45岁以上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免费体检、建档,60岁以上老人免费乘坐公交车,为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和特困救助家庭中的残疾人每年发放600元生活补助,提高村医兽医待遇,建设城市农畜产品快速检测体系,建设市民服务中心、新农村示范点,群众住房抗震加固工程等工作有力促进了城乡居民生活条件大幅改善,更好地实现了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五年来,拉萨四次荣庸“百姓幸福感最强城市”第一位,这是全市各族群众对市委、市政府工作的充分认可,但这更是一种激励,今后我们会不断提升公共服务水平,让全市各族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使人民生活更有保障、更有尊严、更加幸福。
拉萨市整洁漂亮的街道。
记者:拉萨是举世闻名的国际旅游城市,每年接待大量的国内外游客,其中不少游客对拉萨富有民族特色的建筑物及城市整体建筑风格印象颇深,请问拉萨市是如何做到城市建设快速发展和城市风格完好保护的?
多吉次珠:拉萨是一座具有高原和民族特色的国际旅游城市,是世界屋脊上的一颗璀璨明珠,每年游客接待量达几百万人次。“3·14”事件曾沉重打击了全市旅游业,但在党委、政府和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克服了这个困难,全市旅游业迅速恢复到快速发展的轨道。2009年,全市游客接待量320万人次,超过“3·14”之前的接待水平,2010年达到413.42万人次,同比增长28.96%,实现旅游收入42.11亿元,同比增长28.19%,超额完成预定目标。
拉萨是自治区的首府城市,也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建城1300余年来留下了许多城市建设的脉络与痕迹,特别是在西藏民主改革后,拉萨城市建设取得了巨大进步和辉煌成就。仅在“十一五”期间,拉萨市政基础建设项目总投资就达到40亿元,比“十五”期间增加了175.9%;城市建成区面积增加到62.9平方公里,比“十五”末增加15%;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3.13%,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10.26平方米。通过不懈努力,如今的拉萨城市功能更加完善、交通更加通畅、环境更加优美,群众满意度不断提高。
近年来,随着全市旅游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内外游客对拉萨城市的发展,尤其对拉萨富有地域和民族特色的景观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这是国家有关部委和西藏自治区各级党委、政府重视继承和发扬西藏优秀文化,并为此进行不懈努力的结果。我们认为,西藏的城市建设要体现藏民族传统文化特色,西藏的传统建筑记载了西藏与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反映了西藏不同时期民族建筑的建造艺术和技术水平,见证了西藏的发展。在解决好城市建设快速发展与城市风格完好保存的问题上,我们首先从城市规划这个“龙头”着手,以建设“生态拉萨、人文拉萨、特色拉萨、现代拉萨”和“保老城、建新城”、“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坚持民族特色与现代风格有机结合”的科学发展观指导城市规划与建设。可以说拉萨城市建设取得现在的成就,得益于城市总体规划较好地处理了旧城、古迹保护和发展的关系,较好地处理了人民生活与城市发展之间的关系,更得益于历届党委、政府在城市总体规划上的良好衔接。
从2005年开始,市委、市政府对部分沿街建筑进行了立面改造,在保持总体风格的基础上注重彰显各街区个性特色。截至目前,已完成11条道路建筑立面改造,正在实施的还有17条道路。下一步我们还将对体量较大的建筑进行亮化,使拉萨的夜景更加靓丽。经过改造的建筑将更加具有西藏传统藏式建筑风格和地域特色,具有更加浓厚的西藏民族文化特色,形成独特的西藏城市风貌。
怡然自得的老年生活。
记者:藏民族创造的优秀传统文化也具有独特的魅力,拉萨市是如何继承和发扬这些宝贵文化遗产的?
多吉次珠:千百年来,藏族人民以其勤劳智慧和顽强拼搏的精神开发着雪域高原,创造了丰富灿烂、博大精深的藏民族文化。和平解放以来,在中央关心、全国人民的无私援助下,经过全市文化工作者长期不懈努力,拉萨市的文化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西藏和平解放以前,各民族民间艺术多以口头传唱方式流传,少有文字记载,“人走艺亡”的情况十分严重。80年代初,拉萨市就根据自治区统一部署成立了抢救民族文化遗产领导小组,对全市民族民间文化遗产进行了大规模的、有组织、有计划、系统地普查,全市许多濒临灭绝的民族民间文化得到全面抢救和有效保护。《中国戏曲志.西藏卷》、《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西藏卷》等录入了拉萨市艺术家们撰写的藏戏等文艺内容100多万字、100多幅特色图片和服装道具图,由拉萨市群众艺术馆编辑的“三套集成”计藏文40万字、汉文47万字。
改革开放后,全市文化事业发展成就斐然。大型西藏古器乐组曲《吉祥九重天》荣获表演、创作、挖掘优秀奖和首届国际短片电影节金奖,青年歌唱家格桑曲珍演唱的《咱们西藏》荣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大型歌舞史诗《拉萨世纪情》获政府最高奖“珠穆朗玛”文化艺术奖。同时群众性文化艺术事业蓬勃发展,全市实施了“创建文化先进县”、“万里边疆文化长廊建设”等一大批国家级重点文化建设工程和地方精品文化活动,繁荣活跃了民族民间文化,较好地满足了拉萨各族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目前全市有县级文化馆8个、乡级文化站57个、村级文化室241个、老年文化活动中心4个。由江苏省投资3000万元兴建的拉萨市民族艺术宫已投入使用,由北京市投资2300多万元兴建的拉萨市歌舞团综合排练楼2010年底开始使用。
文物保护工作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绩。全市现有各类不可移动文物935处,其中古建筑372处,古墓葬177处,古遗址200处,石窟寺及石刻99处,近现代重要史迹86处,其他类1处。拉萨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处,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49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63处。2009年,八廓街被评为中国首届“十大历史文化名街”之一,大昭寺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布达拉宫的扩展项目。这些文化遗存,承载着拉萨的历史信息,是拉萨的文脉和灵魂,起着标识拉萨历史、诠释拉萨发展进程的作用。1989年,中央投资5300万元对布达拉宫进行了维修,1991年对大昭寺6094.9平方米的古建筑进行了维修。1993年、1998年、2000年以及“十一五”期间,国家和自治区投入巨资分别对甘丹寺、哲蚌寺、大昭寺、小昭寺、罗布林卡、色拉寺等国保级单位和关帝庙等区级文物保护单位进行了重点维修,有效保护了这些珍贵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是国家“十一五”期间重点文化项目。2005年以来,拉萨全面启动了民间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利用工作,目前拉萨已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9大类20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9大类44项,拉萨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9大类64项。2010年,拉萨市人民政府又启动了国家及拉萨河文化生态保护区申报工作,目前申报与建设工作正在有序进行。
在做好传统文化保护的同时,拉萨市按照“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的方针,培育市场竞争主体、开展文化执法,积极促进歌舞娱乐、出版物、网络文化等各类文化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截止到2010年,拉萨共有476家文化经营场所、3864名从业人员,实现税额2225万元。
记者:作为西藏的首府城市,拉萨的经济发展情况怎么样?请多市长为我们展望一下拉萨市今后的规划蓝图。
多吉次珠:拉萨的经济发展成果浸透着党中央的亲切关怀和北京、江苏两对口省市的无私支援,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市委、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各族人民,抢抓机遇、奋力拼搏,全市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2010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78.91亿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15.02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3%和49.45%;“三农”投入大幅增加、“一区三园”建设稳步推进、具有高原和民族特色的国际旅游城市建设迈出重大步伐。2010年全市粮食产量达到17万吨,出栏各类牲畜56.78万头,蔬菜产量达到20万吨。全市完成工业增加值16.04亿元,增长15.4%,全市工业产品获得自治区驰名商标6件、著名商标29件,获得国家ISO9000质量资格认证产品企业达到37家。全年接待游客413.42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42.11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8.96%和28.19%;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居民消费进一步扩大、改革开放和招商引资取得新的进展,全市经济发展的基础得到不断夯实,快速发展的趋势得到进一步确立。
拉萨是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又是一座迅速崛起的多姿娇艳的新城。“古”是因为有1300多年的历史,“新”是因为在西藏和平解放以后才迅速崛起。2009年3月,国务院批准实施了《拉萨市城市总体规划(2009——2020年)》,掀开了拉萨城市规划和建设的新篇章,描绘了拉萨市未来的美好蓝图。按照《总规》的要求,拉萨将规划形成“东延西扩南跨,一城两岸三区”的空间架构:即分别在主城东侧、西侧、南侧建设东城新区、东嘎新区和柳梧新区,最终形成包括以拉萨河为轴带发展的、拉萨河以北、藏热路与流沙河之间的主城,以及藏热路以东的东城新区,拉萨河以南的柳梧新区和流沙河以西的东嘎新区为一体的拉萨中心城区。届时,拉萨规划区范围将达1480平方公里,中心城区面积259平方公里,市区常住人口70万,中心常住人口45万,城镇化水平达到75%左右。
到2017年,拉萨将在全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20年的高原古城拉萨将是一个经济更加发展、社会更加和谐、文化更加繁荣、生态更加优良、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社会主义新拉萨。(韩相泽 郇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