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3-13 19:44 来源:今日西藏昌都 点击:0
翻越十八军“进藏最高山”夏贡拉——丹达山:抚今追昔忆英雄
丹达庙遗址。崔士鑫 摄
次旺贡觉老人(左三)讲述关于丹达山的往事。崔士鑫 摄
从边坝县城所在地草卡镇出发,大约半个小时,就到了位于夏贡拉(又名“丹达山”)东麓的村庄——丹达村。
这里原是进藏路上的一处著名驿站“丹达塘”。不过,现在的丹达村,已经是经过整体搬迁后的丹达村,不在史料记载中的“丹达塘”的位置。原来的丹达村就在现在丹达村附近的山沟里。从山上向下望去,原先密集的村居在暮色中静静伫立,片片残垣断壁显得有些苍凉。只有村边的麦曲河水,还在不停地哗哗流淌。
边坝县县委宣传部部长吴平告诉记者,之所以要整体搬迁,主要是考虑到该村原来的位置正处在山谷里,有遭受泥石流的危险,可能危及老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
为了能更直观地了解丹达村原址的真实情形,村里73岁的老人次旺贡觉和76岁的老人罗布次仁主动带领我们去位于山谷中的原丹达村。就在这个时候,一件令我们感到惊讶的事情发生了:当我们邀请两位老人坐我们的车同行时,两位老人却婉言拒绝了,只见他们敏捷地登上了在一边等候的自家的坐骑——摩托车,一溜烟地沿着蜿蜒的山路向山下疾驰而去。
因为搬迁的缘故,曾经繁华热闹的“丹达塘”,这时显得有些清静与寂寥。要知道,这个如今看起来不起眼的小村落,历史上曾经留宿了多少官员和商旅,以往他们在翻越丹达山之前,必须要在这里留宿一晚。
从丹达塘向山上仰望,茫茫苍苍的丹达山层峦叠嶂,一峰更比一峰高,山上的积雪看起来晶莹美丽,尤其是在蓝天红日映照下,真是壮观极了!在半山腰,一条废弃的若隐若现的骡马驿道显得有些荒凉,它像一条蜿蜒曲折的带子,缓缓地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因为新公路的通行,它给世人留下的只有一种历史的沧桑感。
表面上看,丹达山确实雄伟壮丽,美得妙不可言,可如果真要爬起来却是另外一回事了。因为翻越此山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它需要的是人和自然进行一场力量和意志的较量。
在丹达山上,曾经有这么一个标语,“丹达山高六千三/进军西藏第一险/英雄踏破三尺雪/浩气惊碎美帝胆/亚东部队政治部宣。”这是十八军官兵们在翻山时留下的。虽然仅有20多个字,但是却耗费了他们整整1个小时的时间。魏克在其《昌都到太昭沿途见闻》一文中详细描述了当时十八军官兵们写标语时困难的情形。
关于十八军官兵翻山时的情况,王先梅在其《从昌都到拉萨》一文中这样写道:“在丹达塘经过实地勘察和调查,从中路到太昭,要翻越四座大山,其中东贡拉(也叫丹达山)山高路险,终年积雪,行走极为艰难……由于山上寸草不生,领导动员全体人员背柴上山。原来每人都背着枪支、被服和干粮,负重已达到七十多斤,后来再加上一捆柴,就是八九十斤重了。爬到第三峰时,由于气压低,高山缺氧,使人感到胸闷、头晕、手脸发麻。脸和手指甲均呈现绛紫色。人马呼吸急促,心脏好像要跳出躯体,走上十步、二十步,就得停下来喘几口粗气,稍事休息。回头一望,四周山头尽在眼下,觉得头晕眼花,心跳不止,许多同志几乎是在爬行了。就连平时习惯高原气候的骡马,也急喘起来。缺乏高原行军经验的汉族同志建议王其梅政委坐下休息,幸亏有熟悉高原气候的平措旺阶同志同行,他们知道,在空气稀薄的山顶,一坐下来就有生命危险。”
“当年十八军到达这里时,周围的群众很快就围拢来了,有的是来看热闹的,有的是来卖东西的,看到他们虽然穿得破破烂烂的,但衣服很整洁,纪律也很严。他们在这里休息了一晚,第二天一早就翻山了。” 罗布次仁回忆起当年见到十八军官兵的情形时如是说。
次旺贡觉老人深有感触地说,以前翻越丹达山非常的困难。在翻山之前,必须要先在丹达塘住宿一晚,储备好体力和干粮,第二天早上6点多就要开始翻山,如果天气好的话,下午3点多才能到达山那边的查兰松多,如果天气不好,或者是冬天的话,至少也得12个小时才能到达。
说起丹达山的艰险,罗布次仁老人补充说道,时间长不是问题的关键,山上道路也非常的危险,一不留神就有可能坠入悬崖,此外,山上还有狗熊经常出没,所以,以前要想翻山还必须得结伴而行,不然就有被狗熊袭击的危险。因此,那个时候,我们村虽然与查兰松多只有一山之隔,但村民们之间的联系非常少。
是啊,丹达山因为难以翻越而出名,已经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了。村里的这座仅保留了残垣断壁的小庙已经告诉了我们一切。
在丹达村旧址,有一座仅剩残垣断壁的小庙。据有关史料记载,这座小庙里面供奉着一个死在丹达山的汉人。相传此人姓彭,是清朝乾隆年间的一个参军,在从四川往拉萨押运驻藏大臣衙门官员的薪俸饷银过丹达山时,因雪太大,粮饷和人一起坠落雪窟之中,来年冰雪融化,才被人发现。他的尸体被移到丹达塘安葬,并修庙堂一所,内塑参军像,当地人奉参军为山神。自此以后,入藏清军和群众翻越夏贡拉(丹达山)时,都要到丹达庙求山神保佑,平安过山。据传乾隆年间,清军入藏反击廓尔喀军入侵,翻越夏贡拉山时,也到丹达庙祈祷,部队顺利通过。后来清军将领奏请乾隆皇帝拨出专款,春秋致祭,乾隆还御书“教禅假柔”匾额悬于庙堂。
正当记者沉浸在对历史的回忆中时,两位老人竟不约而同地问了一个相同的问题:“你说当年解放军吃得那么少,穿得那么烂,也没有去庙里拜佛烧香,可他们就那么顺利地翻越过去了。难道解放军真的是神仙,身上有特异功能吗?”
实际上,解放军不是神仙,身上也没有特异功能。可他们就是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又是在“正二三、雪封山”的季节翻越了此山。他们能够把丹达山踩在脚下,靠的不是神的力量,也不是他们身上有特异的功能,他们靠的是科学及时地总结经验,更重要的是官兵团结互助和高尚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从四川乐山到甘孜,再从甘孜到昌都,十八军官兵跨越了无数的高山,并在翻山越岭的过程中,及时总结了经验。比如,他们发现在海拔5000米以上的雪山上不宜多停留休息,每当遇到这种情况,都会尽快通过“死亡地带”,不会过多停留;据王贵在其《十八军先遣侦察科进藏纪实》一书中回忆,从丹达山底爬到最高的一个垭口,他们共走了7个小时。即使在最艰难的时刻,他们仍然豪气满怀,高唱“不怕那风来吹呀,不怕那雪花飘”,表明他们战胜困难的坚定信心!
正在沉思之际,有人突然拍了拍记者的肩膀。原来是次旺贡觉老人。
“我们现在再也不走这条骡马驿道了。因为我们有了新的路,这条新路从我们的新村直接通向山的那一边。现在大家的生活好了,道路也平坦宽阔了许多。村里家家户户都有摩托车,到山那边一个小时左右就到了。而且我们进城都是坐汽车或者骑摩托车,再也不用走路了。”说这些话的时候,老人的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采访结束的时候,我们依然注目着那条古老的骡马驿道,想象着那些坚毅、乐观的十八军官兵勇攀丹达山的情景。在他们翻越这座大山60年后,西藏这块土地上发生了多么巨大的变化,还有他们留下的后来被称为“老西藏精神”的宝贵财富……(高启龙 崔士鑫 张晓明 温凯)
背景资料:丹达山
丹达山,藏语名为“夏贡拉”,是念青唐古拉大山脉的一个山口,海拔5900多米(号称6000米),此山脉是怒江水系和雅鲁藏布江水系的分水岭。以东的河水经丹达塘流到边坝河,最后汇入怒江;以西的河水则经恩朱格、阿兰多流往波密地区,最后汇入雅鲁藏布江。这座山也是整个十八军进军西藏途中最高的一座大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