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新闻中心>西藏新闻>

“拎菜进藏”成为历史--餐桌文化看巨变

2014-03-13 19:44 来源:今日西藏昌都 点击:0

 新华社拉萨6月25日电题:“拎菜进藏”成为历史--餐桌文化看巨变

    新华社记者徐博、李洪磊

    今年57岁的吴双喜在拉萨土生土长,讲起西藏的变化可谓娓娓道来。其中,给记者印象最深的是"拎菜进藏"。

    "'菜比肉贵'是好听的说法,没有菜你怎么买?"吴双喜告诉记者,上世纪80年代从成都乘飞机返回拉萨的人员都带蔬菜,以至于成都机场出现了一个菜市场,一大早开门营业为这些人提供新鲜蔬菜。

    吴双喜说,因为怕行李超重,为了在飞机上能多带蔬菜进藏,即使是夏天,人们也把能穿的衣服全部穿上,口袋里装满了辣椒、西红柿等蔬果和调味品,有人还要把蒜薹、韭黄、空心菜绑在身上,裹在衣服里抱着也是司空见惯的事情。

    "在那个年代,有机会跑内地的汽车司机很吃香,谁家有个长途司机亲戚都是件很有面子的事儿。"吴双喜说。

    今年47岁的出租车司机巴桑证实了老吴的说法,他告诉记者,小时候日常的蔬菜只有萝卜、洋芋、小白菜。邻居出差回来给两个橘子、一把空心菜,那就是很丰厚的礼物。

    西藏和平解放前,蔬菜不仅品种奇少,而且栽培面积非常有限,仅在拉萨、日喀则等城镇附近有零星的栽培,也仅供少数人所享用。

    西藏和平解放后,党和中央人民政府十分重视西藏种植业的发展。1952年,蔬菜科技工作者在这里试种了45个种类的国内外蔬菜优良品种159个,从而拉开了西藏蔬菜业大发展的序幕。

    在自治区科技厅、农牧厅、农科院,以及各省区援藏项目带动下,西藏的许多农民纷纷变为菜农,靠品种繁多的蔬菜念起了"大棚经",就连被誉为"生命禁区"的阿里都生产出西瓜、草莓。如今,拉萨市堆龙德庆县高原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的草莓、大白菜、豌豆尖等远销北京、广州,日喀则地区的江孜大蒜、艾玛岗土豆出口尼泊尔等,已不是什么新鲜事。

    记者在拉萨的农贸市场看到,这里的蔬菜品种多达70余种,其中八成以上是本地生产的。如今,这些蔬菜已经进入寻常百姓家,丰富了高原人的饮食结构,提高了西藏人的生活质量。

    统计显示,到2010年,全区粮油总产量分别达到92万吨和5.86万吨,是1951年的6倍和33.5倍;肉、奶产量分别达26.69万吨和30.28万吨,比有统计记载的1978年分别增长4.7倍和2.2倍。

    现在,越来越多的商家在西藏各地市开起了粤菜、川菜、湘菜馆,北京涮羊肉、重庆火锅、东北水饺、兰州拉面、新疆手抓饭、云南米线等各地风味美食在拉萨、林芝、日喀则等地街头随处可见。

    西藏自治区烹饪餐饮饭店业协会会长褚立群介绍,有丰富的原料做支撑,西藏的饮食结构正在走向多元化,现代藏餐也打破了"酥油+糌粑+牛羊肉"式的传统材料构成,成为讲究营养、口味、色泽和品味的绿色餐饮文化。(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