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新闻中心>西藏新闻>

小综合:聚焦拉萨市物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

2014-03-13 19:37 来源:西藏新闻网 点击:0

 

文化灵魂铸就高原明珠——聚焦拉萨市物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图为雄伟壮丽的布达拉宫。王立 摄

    “十五”以来,中央、自治区和拉萨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保护和发展拉萨的传统文化,投入巨大的人力、财力、物力,使拉萨市各类物质、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有效保护的基础上得到了继承、弘扬和发展。

    “呵护”物质文化遗产

    2007年,自治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办公室在拉萨市林周县开展了全区普查试点工作,之后的两年里,拉萨市投入近50万元组织开展了另外七县(区)实地普查调查工作。拉萨市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共发现不可移动文物934处(新发现705处,复查229处),其中古遗址214处,古墓葬180处,古建筑366处,石窟寺及石刻101处,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72处,其他类1处。目前,拉萨市拥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处,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49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73处。

    2001年起,中央拨专款3.3亿元维修布达拉宫、罗布林卡、萨迦寺三大文物工程,布达拉宫、罗布林卡保护维修工程投资达2.47亿元。“十一五”期间,国家拨款5.7亿元,对西藏全区22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进行维修保护,其中包括地处拉萨市的哲蚌寺、色拉寺、大昭寺、小昭寺、关帝庙以及中央人民政府驻西藏代表办公处。自治区拨款600万元,对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吉彩洛定、吞弥·桑布扎故居等进行了维修。

    除去各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拉萨市老城区是拉萨历史文化名城的中心区域,其间分布有大量具有较高历史、艺术价值的古旧民宅。国家、自治区、拉萨市先后投资4.5亿元对八廓街这一区域进行了维修保护工作,维修居民大院312个,清除八廓街内影响古城风貌的各种供电线路并对老城区道路及给排水管网进行了改造。

    “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大约两千多年前,藏民族就用牛皮船摆渡和进行物资运输。吐蕃时期就有在雅鲁藏布江和拉萨河上用牛皮船竞渡行船的历史记载,特别是五世达赖期间,西藏的俊巴村、卡如、努巴等地区有专门依靠牛皮船运输来谋生的,其中,曲水县俊巴村是典型代表,规模也最大。

    劳动间歇,俊巴船夫就跳起牛皮船舞,自娱自乐。牛皮船舞又叫“郭孜”,其舞蹈歌词主要赞美牦牛粗犷强劲的特性和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具有浓郁的西藏文化特色,已成功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目前,俊巴旅游文化产业基地已经争取资金500万元,用于打造曲水特色文化产业。曲水县政府采取积极措施激励老艺人发挥“传帮带”作用,培养下一代传承人,并对乡村道路和配套服务体系进行完善,在俊巴渔村推行“农家乐”等特色旅游产业,发挥本地村民皮革制作和鱼烹技艺(两者皆为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优势,帮助群众寻找增收渠道,使本地群众从文艺活动中受益,从而使这一濒临失传的民间艺术得到继承和发扬。

    牛皮船舞只是拉萨传统舞蹈的一个代表,除此之外,拉萨的普堆巴宣舞、纳如谐钦、协荣仲孜等舞蹈无不独具历史、民族、文化特色。目前,拉萨市已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项目9大类20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项目9大类44项,拉萨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项目9大类64项。

    多年来,拉萨市按照党的十六大提出的“扶持对重要文化遗产和优秀民间艺术的保护工作”的要求和国家、自治区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安排部署,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深入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工作。

    保护工作有序开展

    文化遗产是历史的记忆,这些记忆无论是以物质形式存在,还是以非物质形式相传,无不留下了岁月的痕迹。

    拉萨市整体推进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并在工作中强化了措施、健全了机制,有力推动了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有序化、规范化。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拉萨市不仅加强对理论研究和专业人才的培养工作,同时,还加强了档案管理,拍摄和制作了大量图片、光碟,市、县级档案渐趋完善、规范。此外,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精神,拉萨市将每两年公布一次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今后国家级名录将在省级名录中产生,省级名录将在市级名录中产生,市级名录将在县(市、区)名录中产生。

    对各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拉萨市着力加强了巡查力度,对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巡查率达到100%。节假日期间,拉萨市也积极配合消防等部门重点检查文物保护单位的消防设施、防盗设施、供电线路、内保人员设置等情况。(王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