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促进农业绿色转型绿色发展(金台视线·关注农村人居环境②)

2023-02-13 19:53 来源:人民网 点击:0

核心阅读

建设美丽乡村,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是一项重要工作。一方面,需要对农药化肥减量增效,从源头减少污染物产生量;另一方面,需要对养殖业、小企业进行治理,减少污染物排放量。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加强全链条治理能力,提升农民环保意识,多措并举,解决农业面源污染问题。

建设美丽乡村,宜业宜居同等重要。生态环境部近日公布的2022年全国地表水环境质量状况数据显示,全国地表水环境主要污染指标为化学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和总磷。其中,总磷主要表征多是农业面源污染的情况,比如农业种植、畜禽养殖等。

在采访中,专家和读者表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是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内容,必须深入推进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完善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政策机制,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监督管理,尽快形成齐抓共管、持续推进的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体系,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打下坚实基础。

化肥农药减量增效,从源头减少农业面源污染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宜居宜业美丽乡村,加快治理农业面源污染也是重中之重。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教授刘学军介绍,近年来,农业农村污染治理各项计划对遏制污染发挥了积极作用。“从2015年到2020年,我国化肥用量减少了13%、农药用量下降了14%左右;化肥农药利用率明显提高,均超过40%。不少乡村的生态环境都有相当程度的改善。”刘学军说,但要实现农业农村生态环境的彻底改变,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首先,农药化肥减量增效难度仍然较大。据《南京农业大学学报》发布的一篇论文,研究人员调研发现,为了开发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一些农村在农业生产各个环节加大投入力度,突出表现为经济作物种植过程中的“大肥大水”现象。虽然这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业生产力,但也导致农药、化肥等用量居高不下。还有一些农户在经济作物种植过程中过量使用杀虫剂、杀菌剂等,也对环境造成一定污染。

研究人员发现,近几年,有些农村的土地质量下降很快,“地都被种坏了”。究其原因,是在农业转型过程中,种植结构和经营过程发生了变化。为了获取尽可能多的经济利益,一些农户常年单一种植某种高经济效益的作物,弱化了原本通过多样化种植模式抵御病虫害的优势。而长期“大肥大水”模式形成的增产效应也不断降低。

“不合理使用农药、化肥,以及部分农药、化肥质量差,导致土壤肥力减弱。”东北石油大学教授李绍萍表示,一些农户过分注重提高作物单位产量而忽视产生的污染。

“建议有条件的地方实施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通过使用有机肥、测土配方、实施病虫害绿色防控等科学方法,减少化肥、农药用量,从源头减少农业面源污染。”河南驻马店市读者杜先生说,有些地方培育扶持了一批装备精良、技术先进、管理规范的专业化服务组织,为农民提供全方位的农业科技服务,取得很好效果,建议尽快总结推广。

统筹生产发展和环境保护,兼顾环保要求与群众需求

陕西商洛市洛南县网友去年8月在人民网“领导留言板”反映,邻居在院子里养了十几头猪,粪便等就直接倒进河里,“河边不远处就是村民日常取水的水井,下游就是张坪水库,是洛南县的水源地,希望有关部门尽快查处。”

洛南县委督查办公室接报后,责令该养猪场立即关停,清理粪便,三日内将周围环境卫生整洁到位。同时对其污染环境问题上报相关部门依法依规进行处理。

“这两年井水的口感明显变差了。”去年12月,辽宁朝阳市朝阳县北四家子乡毛秦营子村村民王先生在人民网“领导留言板”留言说,由于当地养猪的村民较多,一些养殖户没有对污水等进行处理就直接排入河里。

记者调查发现,被投诉的多为中小型养殖场,大多采用传统养殖方式,养殖户缺乏环保意识、法律知识,或者在养殖废弃物处理上投入少,甚至根本没有环保设施,因此造成环境污染。

针对这一问题,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去年11月召开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现场会,要求统筹畜牧业生产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继续组织开展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核查,推动提高畜禽粪污处理设施装备水平。同时,加快培育粪肥还田社会化服务组织,加强畜禽粪肥科学还田利用指导服务,促进养殖户与现代畜牧业发展有机衔接。

在一些地方,村办小企业也是造成环境污染的原因之一。安徽亳州市涡阳县陈大镇前于楼村村民反映,当地一家养猪场、两家工厂违规排污,破坏了当地生态环境。涡阳县生态环境分局会同陈大镇开展现场检查发现确实存在扬尘、噪声、污水等问题,于是现场下达整改通知书,要求其中一家企业停业停工、清理原料、拆除设备、填埋渗坑,不得再进行生产;养猪场需要定期喷洒除臭剂,减小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刘学军表示,养殖业和小企业的污染问题,大部分是因为没有严格按环保标准进行污染物排放控制而产生的管理问题,核心还是经济利益驱使。“环保设施建设和技术应用需要投入一定的资源,但这也会挤占养殖户和企业的利润空间。环境治理应兼顾环保要求与群众需求,可以考虑采取分阶段治理的方式。一方面做好前期环保论证,包括对厂址与居民住宅距离的设定;另一方面做好日常监督和环境评估,保护周围村民的合法权益。”刘学军说。

构建起全链条治理框架,实现全过程监管

2022年1月,生态环境部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自然资源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水利部、农业农村部等部门联合印发《“十四五”土壤、地下水和农村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对持续打好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总体要求、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作出全面部署。《规划》明确提出,到2025年农业面源污染得到初步管控,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农村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有专家认为,目前的治理难点在于如何构建制度化、系统化的农业农村污染治理规划,从源头到末端实行绿色生产和污染物达标排放,不留漏洞。而且还要更加重视环保教育,做好宣传、科普等工作,逐步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无论何种降低污染的生产方式,都需要农民认可并自觉选择,才可能得到大面积推广和使用,才能发挥最大作用。

以秸秆焚烧为例,各地采取不少措施,有的地方还动用无人机、卫星遥感等高科技手段进行监测,但依然屡禁不止。有农民说,烧秸秆可以给土壤增肥,还能灭虫灭菌、减少病虫害,而就地粉碎发酵处理有可能残存虫卵。

对此,农业农村部多次发文要求做好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工作,其中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加强指导服务和宣传引导。不仅要求各地建立秸秆综合利用专家指导组,加强指导培训,推动技术集成示范应用,还要求多角度、全方位进行科普宣传,分层次、分环节、分对象组织开展经验交流和现场观摩,强化示范带动,引领提升各地秸秆综合利用水平。据农业农村部发布的《全国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情况报告》显示,近年来,我国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稳步提升,秸秆还田生态效益逐步显现、秸秆市场化利用加快突破,秸秆综合利用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近些年,农民种植蔬菜增加了收入,但大量废旧地膜却造成了污染,影响了村容村貌。”甘肃兰州市榆中县读者叶先生说。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有关部门推广使用可降解地膜,但成本相对较高,农民使用率并不高。

可降解地膜、高效低风险的绿色农药、微生物肥料……在农业生产中,污染小、效率高的绿色农资产品并不少见,但由于成本、使用条件等因素限制,推广起来还有一定难度。“建议有关部门从生产、流通、使用等各个环节入手,不断加强规划管理力度,大力推进农资产品减量化、生产清洁化、废弃物资源化、产业模式生态化,实现化肥农药使用减量化、绿色化,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黑龙江省牡丹江市读者刘先生在来信中说,比如针对农膜污染问题,应落实严格的农膜管理制度,全面加强市场监管,禁止企业生产销售不符合国家强制性标准的地膜,同时提高废旧农膜回收利用处置水平。

“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在解决当前主要问题的同时,也要有意识地构建起全链条治理框架,推动形成从污染产生源头到生产过程污染物排放控制,再到末端减排治理的制度化、机制化。”刘学军表示,“建议有关部门根据各地实际情况精准施策,因地制宜实现精准防控、科学防控的目标。同时联合多部门协同治理,实现从源头控制为主逐渐向全过程管控的转变。”

《人民日报》(2023年02月13日 0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