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9-18 07:54 来源:新华社 点击:0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新时代新作为新篇章·总书记关心的百姓身边事)
“我的老师是网红”——教育改革创新让学生们更爱上课
新华社上海9月17日电 题:“我的老师是‘网红’”——教育改革创新让学生们更爱上课
新华社记者
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他还强调,新时代新形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对教育和学习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近年来,各地各校与时俱进创新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发展“互联网+教育”,一批打破传统、敢于创新的教育工作者纷纷涌现并成为学生喜爱的“网红”,更爱上课的学生们正越来越深刻地体会到创新教育的甘甜。
普通课变“爆款”:不只为求知,更点燃火种
今秋,上海一堂别开生面的“开学第一课”点燃了师生的教学热情,成了网络热议的“爆款”。
这堂名为《挑战课本——化学教学中的前沿》课程的授课老师是上海市教委主任陆靖。“我们的世界,大和小,多和少,快和慢,这一切的极限,究竟在哪?”陆靖一上来就提了三个“终极”问题。
“目前的研究中,宇宙的边界距离地球10的26次方米,这是大;目前探知的最小的粒子夸克,直径为10的-18次方米……”
除了大开脑洞,同学们还要思考看似“古怪”的问题:为什么空气中每个分子的运动速度达到了1000米/秒,人不会被吹走?为什么给分子运动拍电影难到第一个成功的人可能获诺贝尔化学奖……
“如果只讲一些知识点或抽象概念,我们很难产生真兴趣。但这节课让我发现,化学知识在生活中这么有用!”高二学生陆骏暘当场点燃了专业兴趣。更多的同学则在这堂“化学”课里,学到了天体物理乃至人生哲理。
“创新型国家需要更多创新型人才。教育工作者在完成知识传授的基础上,需付出更大精力,研究探索如何培养学生想象力和创新能力。”曾在大学任化学专业教授的陆靖说。
教育不仅要装满一桶水,更要点燃一把火。上海近年来将立德树人贯穿教育创新始终,一大批思政课纷纷“触网”:上海大学“大国方略”系列课程策划人顾晓英主持的“时代音画”公开课,吸引了全国90多所高校和科研院所200余位专家学者;复旦大学推出“中国系列”课程,组织顶级专家教授为学子们量身打造,重构课程,并拓展延伸至中小学各学段……借助互联网,校园的“墙”被打破,优质课程在更大范围内传播“燎原”。
上海交通大学思政课教师施索华的课常被学生“秒杀”,独到的见解和风趣的语言被制成精华版“网帖”,在校园论坛上收获回帖无数。施索华认为:“老师除了要在课程和课堂设计上匠心构思,点燃学生求知欲和思维火花,更要尊重教育和人才培养规律,将立德树人理念全过程、全方位贯穿。”
网红课制造:工匠精神冲破教育“舒适区”
天下事成于精细。每一个“爆款”背后,都站着一位匠心独运的老师。打造网红课,要在满足教学规律和传播规律前提下,不断开拓创新,与时俱进,将课程和课堂做到极致,让教学入脑入心。
在网络慕课上,哈尔滨工程大学的一门传统文化公选课——《孙子兵法中的思维智慧》就“精致”到引来了数万人选修。
“古人打仗也很注重礼仪。‘不鼓不成列’,在咚咚咚的鼓声中,对决双方‘咔咔咔’地排着队列往前走。过程中还讲究‘不愆于六步七步,乃止齐焉’,前进六步七步,就停下来看走齐没有,立定!向右看齐!……”话音刚落,台下笑声一片,掌声响起。
主讲教师于凡是学校国防教育学院一名教师。于凡把相声、评书等曲艺技巧应用到讲课中,语言风趣幽默,节奏感强,课上隔几分钟就有一个笑点,带领学生“一秒穿越”,感知古人的智慧,体验中华文化的精深。
为提升课堂效果,他会留心观察课上学生的反应,调整下一次的讲课内容和方式:“这一句用什么案例解读最合适,哪个环节增加什么样的互动,都是反复设计的。”
“匠心打造不仅靠‘口才’,更要将‘内涵’融入其中。”于凡认为,让学生从课程中有所感悟、受到启发,体会到国学的魅力,才是教育和学习的意义。
“一些学生准备辩论赛,为获胜总是一味站在对方角度揣测对方可能提出的观点,这容易忽视了立足自己的观点。这是《孙子兵法》里所说的‘胜可知,而不可为’。”于凡常把学生身边事、时事政治、社会热点等作为例子引入课堂。
“我选了两年都没有选上”“大学不上一次真的遗憾”……在学校,于凡的课一座难求。选课人数往往多达上千人。教务处只好增加班次,提升每班人数限额。
自2016年于凡的课在慕课平台上线后,平均每学期的访问量达2万,满意度在95%以上,并入选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
把“水课”升级为“金课”,于凡认为,教师要主动走出舒适区,勇于打破常规,与时俱进探索教育规律,让学生“听得懂,也乐意听”。
“网红科普”:照亮偏远地区孩子的心灵
“10分钟分析激光原理”“30秒讲明白地球停止自转会发生什么”……过去一年里,人大附中物理老师李永乐发布了近200条科普短视频,大多以生活常识和社会热点为由头。这为他带来了500多万网络粉丝,成了不折不扣的“网红”。
2017年4月,他读研究生时在培训机构做兼职老师的一段讲课视频被人放到了网上,题目是“闰年是怎么回事”。一天内,视频点击量达到1000多万,第二天超过2000万,李永乐也成了“闰年哥”。
之后,他拍摄了更多的短视频:代数、几何、概率、经典力学、光学、博弈论、大气问题……李永乐彻底“红了”。他在网上收到好友申请,很多都是来自农村的学生发来的。
一个生活在河北农村的中学生告诉他,家长很关心自己的学习却不知如何辅导,听说有网课,就专门购买了平板电脑;而李永乐的视频极大激发了自己的学习兴趣,“感到整个世界都明亮了很多。”
李永乐曾去过甘肃省会宁县做调研,在一些贫苦和偏远的地方,很多学生把高考作为最重要的出路,埋头背书的学生在校园角落里随处可见。
“我触动很大,当前教育资源的分配仍不均衡。如果能用孩子们喜欢的方式,弥补地区间教育资源的鸿沟,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李永乐说。
如今,有的偏远地区的中小学将“看李永乐视频并做笔记”作为假期作业,甚至有课堂上播放他的讲课视频。
据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和网络安全工作月报,截至2019年二季度末,全国中小学互联网接入率达97.9%,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普通教室348万间,93.6%的学校已拥有多媒体教室,其中74.2%的学校实现多媒体教学设备全覆盖。
“互联网带来了机遇,放大了个人价值,我们不仅要给孩子们带来知识,更要让‘育’的分量更重,用知识照亮他们的心灵。”李永乐说。
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越来越多的新技术,使创新教育服务成为可能。如何跨越千山万水,深度推动发达地区和贫困地区教育均衡化发展?更多的“网红课”插上双翼,让教育均衡的“光束”抵达更远地方。 (执笔记者:姜微、兰天鸣,参与记者:仇逸、杨思琪、赵琬微、胡浩、潘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