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7-19 11:18 来源:新华社 点击:0
顶住压力 信心前行
——国研中心专家解读当前经济形势
新华社记者 陈炜伟
近期公布的中国经济“半年报”显示,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6.3%,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这份中期答卷成色如何?下半年经济如何稳得住、进得了?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近日组织的座谈会上,专家们围绕经济热点问题进行了深入解读。
“难中守稳。”国研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部长陈昌盛如此评价。他分析,当前宏观经济运行面临“双叠加”的压力:一方面,国际经济周期下行与国内经济转型升级迈向高质量发展关键期叠加;另一方面,产业链、供应链调整带来的供给侧冲击与内外需求放缓的需求侧冲击叠加。
“但在复杂形势下,特别是对比全球其他经济体的下行态势,再结合我国经济所处的发展阶段来看,中国经济依然保持了大局稳定,这非常不容易。”他说,上半年6.3%的平稳增速、5%左右的调查失业率、1.8%的核心CPI(剔除能源和食品价格)、较为平衡的国际收支等宏观调控指标,勾勒了经济总体平稳的态势。
陈昌盛分析说,“六稳”政策效果也在逐步显现,特别是预期发生积极变化。与去年相比,在经贸摩擦的调整和积极应对中,企业和市场更加淡定,国民心态更加凝聚,合作创新更加坚定。
上半年,中国经济不仅展现了“稳”的气质,更凸显“进”的态势。
“‘稳’在速度,‘进’在提质。”国研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所长王微说,当前,我国传统制造业在改造升级,服务业比重继续提升,发展新动能不断涌现,发展环境不断趋好,中国经济结构优化升级蹄疾步稳。
最新数据也印证了这样的感受:上半年,第三产业增长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0.3%,全国日均新设企业1.94万户。就在7月17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支持平台经济健康发展的措施,壮大优结构、促升级、增就业的新动能。
在王微看来,更难能可贵的是,面对经济下行压力,我国宏观调控没有采取“大水漫灌”式的强刺激,而是更加强调改革创新、优化环境,着力释放市场主体活力,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这符合中国经济向高质量发展转轨的方向。
从区域角度观察经济,能够发现更多新亮点。
“观察区域经济不能简单地比较各地的GDP增速,而是要观察不同区域在增强相互之间分工互补、协同发展方面取得的进展。”国研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研究员贾珅说,不同区域间的差异性越大、互补性越强,国家整体的发展韧性就越强。
贾珅认为,上半年区域经济发展亮点纷呈。其中,东部地区“积极调整”,在新一轮产业转型中走在全国前列;中部地区“有力接续”,上半年中部地区工业增加值增速、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继续在四大板块中保持领先;西部地区“开放发力”, 交通基础设施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内外部互联互通性显著增强;东北地区“稳步改革”,营商环境逐步改善,去年以来辽宁不少经济指标都明显回暖。
投资,是在经济增长中发挥关键性作用的变量。上半年,投资增速比前5个月加快,但比一季度有所回落,且增速仍处低位。
“在近几年连续下滑后,今年或将是投资的触底企稳年。”国研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第四研究室主任许召元认为,随着减税降费和优化环境的持续推进,制造业投资增速已连续两个月回升,企业信心逐步回暖,下半年制造业投资有望继续回升。而在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等政策作用下,基础设施投资也有望稳定增长。总体来看,下半年投资增速触底企稳的态势比较明显。
步入2019年“下半场”,在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中国经济也面临新的下行压力。
在陈昌盛看来,新的下行压力既有国际经济周期下行、“黑天鹅”事件频发带来的不确定性,也有国内经济发展的结构性、体制性矛盾;既有老问题,也有新情况。因此,要坚持逆周期调节力度不减,并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不动摇,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逆周期调节结合好、总需求稳定和释放微观主体活力结合好。
“顶压前行,充满信心。”陈昌盛说,把准“双叠加”运行特点,做好“双结合”政策发力,中国经济就可以顶住压力,实现全年经济增长预期目标。
(新华社北京7月18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