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8-24 07:26 来源: 新华社 点击:0
新华社南昌8月23日电(记者 陈毓珊)支月英,在大山深处的小学校坚守了37年。37年过去,她,依然在那里。
1980年,19岁的支月英第一次来到江西省奉新县澡下镇泥洋村,下了汽车后,又徒步走了两个多小时的山路。
37年前的泥洋小学,破烂不堪,窗户只能用纸糊,一到冬天,冷风嗖嗖地从窗外刮进来,冻得孩子们小脸通红。
支月英到这里时,当地百姓不禁心生疑虑,这么柔弱的姑娘,会不会干了一两个月就“逃”走?
“我走了,山里的孩子怎么办?”
看着孩子们渴望的眼神,支月英咬牙决定,就在这儿,不走了!
“得让孩子们安心读书!”支月英自费买了塑料膜、钉子,把窗户封得严严实实。
泥洋小学是澡下镇当时最偏远的学校,支月英刚来的时候还没修通公路。要去学校,得走20多里羊肠小道。每年开学,便是她最累的时候。背着几十个学生的课本,先坐班车,然后换拖拉机,最后,支月英得用扁担挑着七八十斤重的课本,一步一步从小路走回学校。沉重的扁担一点一点将她的脊背压弯,两条麻花辫也日渐斑白。
对支月英而言,校便是家。同事们都说,支老师就像一只勤劳的燕子,每天如衔泥般想尽办法一点一滴为山区的孩子们创造更好的学习条件。她带着学生们从山谷捡来石头搭成乒乓球台、砍毛竹制成“篮球架”;电路出故障了,她来检修;食堂人手不够了,她去砍柴、种菜……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她的身影。
人们都说她是“铁人”,人们也都知道,她不是“铁人”。
不曾想到,如“女汉子”般阳光开朗的支月英,右耳听力衰弱严重、右眼近乎失明。甲状腺功能减退、胆结石、高血压引起视网膜出血、声带结节、双腿静脉曲张……这其中,有的是职业病,有的是因为她长期一人坚守高山讲台而延误了最佳治疗时期。她总说:“看病耽误一下没关系,孩子们的未来,耽误不起!”
2012年,考虑到支月英的身体状况,组织上决定调她下山到镇里的中心小学任教。听到这个消息,支月英的丈夫心生欢喜,连夜为她准备好了行李。
这些收拾好的行李没有下山,反而“去”了比泥洋小学更偏远的泥洋村白洋教学点。“白洋的学生家长写了联名信,要我去那儿当老师,我答应了。”支月英对丈夫说。
这下把本就担心她身体的丈夫给惹恼了。“别人都往山下调,你却偏往山上钻,难怪别人说你傻!”
“今天我走出了大山,今后,谁带孩子们走出深山?”支月英耐着性子说服丈夫,“山里就需要我这样的‘傻子’,孩子们更需要我这样的‘傻子’!”
5年一晃而过,白洋教学点早已不是往日的模样,但学生和家长们却又惴惴不安。“支老师,您会退休吗?”到了退休年龄的支月英几乎每天都会听到这样的询问。
一想到自己老了,教不动了,支月英心里别提有多不舍。
于是,支月英暑假也不敢懈怠,短暂地休息后又上了山。“山里的孩子大多是留守儿童,假期没有老师和父母的监管,学习自觉性较差。我早点回去,可以帮孩子们补习功课,督促他们更好地完成暑假作业。”
从“支姐姐”,到“支妈妈”,再到“支奶奶”,她,用无悔的青春和不变的坚守,绚烂了一代代山里人的童年。